为什么下了无数次决心,你还是会拖延?

拖延,是每个现代人都绕不开的痛苦
想过无数种方法战胜拖延
却又一次次被拖延战胜
手头已经堆积了许多的事
却还是忙东忙西
不愿意做完最重要的事情
仿佛存在万有引力一般
要我们等到最后一刻
在焦虑、恐惧、压力中完成工作
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感受:知道拖延不好,都下了无数次决心要戒掉拖延,好好行动,把事情做完。但是,不论下了多少次决心,下次还是会拖延。

在工作中,领导给了一个任务,明知当下完成是最快的,但是偏偏喜欢拖到最后一刻,再硬着头皮在紧张、焦虑,准备不足中完成工作。
生活中,很多人都遇到过这种情况,我们该如何去解决呢?
1
拖延的核心在于期待事事完美:
当领导交待一项任务时,小王立刻想的是要每个细节都完成得到位,并以最快时间,最好的质量呈现给同事,以此来证明他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和个人价值。
小王追求完美并没有问题,问题在于,他一系列想法背后,有一个信念:“只有做到了最后,才能证明我是有能力的,才能说明我是有价值的。”
当做不到完美时,就意味着自己没有能力,没有价值的,人就会陷入巨大的恐惧当中。这时,人会出于本能让自己逃避恐惧。如果拖延,就能暂时逃避不完美的恐惧,拖延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拖延者的本意并不是拖延,他只是想把事情做到百分百完美。但正是这样的认知观念,让人把大量精力消耗在恐惧、焦虑以及对完美的幻想上,而没有精力放在事情本身。不仅效率低下,还耗尽了用于提升工作能力的精力。
人类的大脑具有可塑性,是一个处于不断变化中的动力系统。我们原有的“恐惧—拖延”行为模式,是可以通过建立新的行为模式,来调整和改善的。
从“完美主义心态”,调整为“成长心态”,就是建立新的行为模式的过程。所谓“成长心态”,就是认识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能力是可以发展的。一次的工作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全部工作能力。
从追求完美,到以成长的眼光看待事物,这是一个长期过程。当建立起成长心态后,做事时的恐惧会大大减少,工作效率也会有相应的提升。
2
当一个人总想一些连具体步骤都看不清的任务时,就会感觉到无所适从。事情难度太大,任务太过抽象,也会导致你无法开始。
比如,你要写一篇5000字的文章,这是一个很大的任务,你会有想动笔的冲动,但是想到5000字的时候,这个庞大的任务很容易会让人觉得,太多了,太复杂了,还是等到有1、2个小时充足的时间再开始写。于是一拖再拖,久久无法动笔。

解决的方法很简单:把任务拆分。如果你把目标从“一次写出5000字的好文章”变成“每次写500字,不管怎么样先写出来再说”,那么这个任务会轻松完成。只要有10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可以开始写。等全部写完之后,再一次次修改,这样就轻松多了,你也不那么容易拖延了。
关键还是在于观念,需要逐渐从“我要一次性全部完成”,转成“一次只做一部分”,等做完再修改,打磨,调整。前一种观念,是白日梦的心态,后一种则是行动派的信念。
想起一则有趣的寓言故事:
一只新的钟表问老钟表,他们的任务是什么。老钟表说,你需要一年走三千二百万次。这个目标足矣把人吓坏,后来另一只钟表说,你只需要每秒走一下就行了,新钟表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完成了这个目标。
想想这只钟表,如果一开始他就要求自己完成三千二百万次的目标,他会备受压力和打击,可能每走一下内心都异常艰难。
生活中并没有那多复杂困难的任务,是必须要全部做好的念头,给人带来了巨大的沉重感,导致了我们的拖延。
3
人的行动力,是可以“训练”出来的。人可以选择一件在25-30分钟内可以完成的任务,完成后给自己相应的奖励。
比如说,可以吃顿自己喜欢的饭,看个喜欢的节目,或者是跟一个要好的朋友聊聊天甚至让自己放空一会儿,都可以起到很好的奖励效果。
相关实验中发现,人们对于是否厌恶一项任务主要是来源于对其价值的判断。而这里“价值”和任务完成后得到的奖赏有关。
在完成小任务之后,给自己相应的奖励,保证你的工作是在愉悦感和期待感种进行的,这样对于个人情绪和工作效率都是有益的。当人在工作中而且想到完成之后的奖励,也会更加积极有热情的投入工作当中。
但同时也要注意,设定的奖励不要太过消耗时间,如果你工作30分钟,而设立的奖励是玩2个小时,那么你设立的奖励是需要调整的。

其实,这世上本来没有拖延,有的只是人对完美的执念。放下执念,在脚踏实地中完成每一个工作,拖延也将不攻自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