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查看话题 >#SIFF2019 | 热情的眼睛
写在前面:感谢激发我勇敢去拍片的电影和人,还有比电影节更幸福的日子吗?或许,恋爱可以比肩。
6/15
*1*@长宁来福士
日记作为画外音如何阻断了年轻牧师Claude与现实生活的现在时联结,抽象、滞重,一个郁结之人写日记就是在写死屋手记(窗框如此重要)。
《乡村牧师日记》的风格尚有些含混,低角度面部特写像极了德莱叶《圣女贞德蒙难记》,牧师与枯树所呈现的恐怖感神似表现主义代表作《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布列松甚至使用了配乐。
*2*@长宁来福士
最爱的一部卡萨维茨。声音、声音、声音,车内争执、颅内幻想、室外横移,音乐逸出。
6/16
*3*@和平影都
德勒兹将卡萨维茨的作品归为“身体电影”。
second woman这出戏本身不重要,这个人究竟是谁更重要,或许是导演的妻子,她在导演跟女主Myrtle打电话时失控的肢体、在看戏时的眼泪特写以及她和Myrtle拥抱的结尾定格镜头。
女性的衰老、神经质与失控,有力地找到了出口。
6/17
*4*@新衡山
作为捷克新浪潮的代表作,这部片子基本是在蒙太奇美学体系之下运作的,华丽的美术置景、彩色滤镜,作为美,身体、欲望无节制地呈现,作为堕落。美和堕落即是抵抗。
*5*@美琪大戏院
完全沉浸的观看体验,一部公路片,一部精神分析电影,一股抽象劲儿。
他逃走,女孩追,刮胡子,开车撞橱窗,吃手-血腥,吃脚,裸体,纠缠(剪辑点:反打凝视),离别接吻(火车驶过)。
这一部最突出的镜头调度发生在加油站。
养蜂人和女孩不同的音乐:主要抒情配乐+哼唱 vs 点唱机-流行舞曲-独舞-餐馆-餐车
*6*@新衡山
他们在电视机上看马特尔《圣女》
6/19
“拉皮德大师班”
*7*@文联三号楼
迟到了,只看了最后十几分钟,后悔!无比期待《同义词》!
随便记了几句:camera shows/kills/creates/destroys things;2nd chance improves things and casts your better version
*8*@UA梅龙镇
资料片
*9*@光影车间
没见过这么没有爱的儿子
6/20
*10*@ume新天地
Gloria只能Gena Rowlands来演。
这恐怕是卡萨维茨最类型的影片吧,太多元素被后来者模仿、致敬。
开篇的一组航拍镜头,以及街道的俯拍镜头,不知道娄烨会不会喜欢。
6/21
*11*@徐家汇花园
只看了1、4、5集,可以很快把握nwr的美学特征,但无力爆吹,本心喜欢不起来。
*12*@上海影城2号厅
低于预期、略微无感的一部片子,我还是更想在大银幕上看到《铁路的白蔷薇》啊!!
如果对1920年代法国印象派电影有基本的了解,就会发现这部拍摄时间较早的《我控诉》并不先锋,它主要是一部战争片,回应正在发生的一战,这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直接回应二战的影片《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我控诉》的叙事和情感方式相当古典,类似于格里菲斯《党同伐异》,但是早期电影在没有经典原则的框定之下,能够发现令人惊喜的镜头,迷人至极:
1、让的跟拍镜头(那时如何做到的啊,好厉害
2、Edith独自回家的俯拍镜头(!!惊艳
3、三人(约等于一家三口)的河边静止镜头
4、怼在镜头前的那双脚
5、Edith站在镜头前哭泣,身体宛如十字架
6、幕间绘画
7、一处视线错误:两人望向同一处,而非对望
6/22
*13*@天山电影院
看到这部时,我惊叹:这样的超大特写,当然必须在巨幕厅看啊!
惊艳的开篇:一系列定格照片+声音的处理;从死亡开始
这么多“三人行”的电影,我第一次看三个中年男人的组合,通常的婚姻危机故事,都会从女性视角来拆解,男人们的不常见。
室内戏急促干净的短镜头,真是惊到了!
最最精彩的段落当然是那个hk女孩啊!我太喜欢这个角色了。
*14*@PSA
看哭,结束后单曲循环《热情的眼睛》,我爱蔡明亮。(另外两部台湾vr就不说了吧!
*15*@上海影城
高达实在令人感动
6/23
*16*@上海影城
现在基本上过去半个月了,我还会时不时回味德莱叶不太切割空间的长镜头,通过最基本的推拉摇移,实现从单人镜头到多人镜头的转变,基本上一场一镜,鲜少使用特写,所以特写才会适时最富冲击力。
*17*@和平影都
这场真是又困又冷,剧本花费太多心思,甚至雕琢,隐去太多细节,必须重看咯。
6/24
*18*@上海影城东方巨幕厅
这部电影不该散场,电影节也不该散场。
—— F I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