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片之王”导演王晶圆桌派狂圈粉,我们到底对他有多大的误解?

王晶在香港的电影史上创造了许多记录,拍电影最多的导演,也是拍烂片最多的导演,提起他,大家想到的代名词是一个“钱”字。
出身艺术之家的王晶,拍片竟然为了钱,为了钱竟然拍了无数的烂片?
1勤奋
无数的观众已经暗戳戳地在背后骂了他千百次,说他祸害了中国电影。他本人呢,从不惭愧,依旧坦坦荡荡,在别的导演逐渐大量减产或者干脆不拍片的情况下,依旧勤奋地在导演这条路上狂奔。
最令人惊讶的是,以“钱”为追求拍商业片的他,居然也是个电影投资人,投的片是代表香港好电影的许鞍华的《天水围的日与夜》以及《天水围的夜与雾》。两部电影基本持平和亏本的票房,却被追求钱的他轻描淡写地说:没人投,只好我亏点钱咯。
王晶,1955年生于香港,香港中文大学高材生,其父是著名导演王天林,1977年编写了第一部电影剧本《鬼马狂潮》,1981年首次执导电影《千王斗千霸》,1990年与周星驰首次合作《赌侠》,此后,两人在香港电影黄金时代发光发热。
一个好导演遇上了一位好演员,传奇就这么开始了!
截至目前为止,王晶一共导演/监制/编剧了约200部电影,观众评他,有多少烂片就有多少经典。
经典系列包括赌神系列/鹿鼎记/整蛊专家/逃学威龙3/黄飞鸿等等。被观众评为烂片的则包括澳门风云3/王牌逗王牌/宝贝当家等。
有网友对王晶这些年导演的电影票房进行了统计:
80年代:17部,共计:2.3477亿 平均:1381万 90年代:42部,共计:7.0579亿 平均:1680万 00年代:23部,共计:1.09亿 平均:473万
王晶导演电影内地票房:9部,共计2.6481亿,平均:2942万
截至10年,王晶香港、内地累计票房:10.4956亿+2.6481亿=13.1437亿
80、90年代对王晶电影票房贡献最大的无外乎三个人:周润发、周星驰、刘德华。进入新世纪,王晶导演电影票房全线杯具,香港平均票房473万,09年凭借《大内密探灵灵狗》起死回生,内地票房首次破亿。
此后的澳门风云系列,虽然口碑崩坏,但票房均不俗。
1993年,是王晶得意的一年,在这一年他一共导了9部电影,和周星驰的《逃学威龙3》,和成龙的《城市猎人》,和四大天王的《超级学校霸王》,和李连杰的《黄飞鸿之铁鸡斗蜈蚣》,还北上和大陆合拍了《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忙得飞起,又乐此不彼。
2直言
最近,王晶的《追龙2》上映,也是一边票房狂飙,一边口碑崩坏,从这一点看去,王晶依旧是那个王晶。
然而,他自己却在圆桌派的谈话里呈现了不一样的王晶,圆桌派的中王晶,他睿智,知世情,坦白直接,对电影堪称专家,明白自己的处境和天花板,甚至对内地和香港的现实环境都有深刻的了解,对国内外的导演技法/故事/状态如数家珍,他了解电影创作的每个阶段,甚至知道局限在哪里,清醒得犹如一位智者。
他讨论喜剧,讨论演员,讨论导演,讨论人生状态,谈论周星驰,谈论沈腾,讨论香港电影的过去和失落,讨论香港导演与内地观众无法实现的情感共振,他始终是清醒又现实的。
粉丝纷纷举牌,表示这样的王晶太有内涵,太圈粉了。
而同期的嘉宾道长/君君/甚至主持人窦文涛对他的态度也很暧昧,几乎全都折服在王晶的专业和哲学里。
王晶的哲学:
香港电影的崩溃是因为最大卖方市场台湾崩溃开始的。
拍电影,拍烂片无非就是为了生活而已。
好导演需要好状态,但就一个人的好状态是有限的,谁也不能保证自己永远保持好状态,以前几个月能做出一部好电影,但现在不行,唯一的方法就是给自己时间。
当一个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就无法面对自己,无法再做年轻时做的事。这就是为什么周星驰不演了,沈腾也开始演《飞驰人生》里的爸爸,他们都不想逗观众笑了。
演喜剧是人对自我大颠覆与毁灭,比任何戏剧都难上10倍以上。
一部电影拍到三分之一的时候,导演就知道电影是成功还是完蛋了。
香港导演因为和内地观众的生长环境不同,在很多地方无无法共振的,尽管努力,但不一样有些东西就是无法。
有些电影现在看起来很好看,但只要过了20年再看,大家都会觉得很傻了。
目前看来回头看还比较好的电影,《教父》算是错误地方不多的电影,《乱世佳人》在30年代拍成这样很伟大了。
3清醒
清醒,分清现实,王晶是一个活得明白的人。
亏得这份明白,不然应该没有什么人能骂烂片之王仍旧坚持勤奋写剧本拍片。
也亏得这份明白,他在如今香港电影渐走下坡路的时候,北上仍寻得自己的一条路。
如今的王晶一半时间居住北京,一半时间回香港,他关注内地的影视圈,关注沈腾郭德纲的表演,又在谈起香港电影的时候,因为香港导演们的团结感到无比的自豪。
他堪破商业电影和文艺电影的界限,明确地知道娱乐与精神的分界线,所以拍起商业片毫无顾忌,可以一味地讨好观众,但又会关注文艺片的生存与发展,因为他与许多人相反,认为文艺片才是电影的底,因为文艺片的存在,商业片再怎么娱乐至上,电影世界也不会就此灭亡。
比起那些想要商业娱乐,又在商业片里追求所谓的文艺价值,他坦荡得多,目标性明确,他是无愧观众的。 一部电影应该是怎样的?
或许每个人的答案都是不同的。当文艺价值和商业性两个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时候,应该怎么选择?
王晶很明白,但并不是所有的观众都明白。
王晶说,不知道最烂的一部片是哪一部?因为只要还在拍,就永远不知道会不会是下一部;最好的一部片是哪一部,答案同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