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父亲能陪伴,母亲好情绪
父母对孩子多一点关注,多一点细心,多一点温暖,孩子统统都能体会到。
父亲能陪伴,孩子更优秀
在我国,42%的母亲在孩子的教育中独挡一面,32%的家庭中教育孩子的任务由祖辈承担,父亲真正起主导作用的不过12%。
很多人说,父亲就像是一座山,沉默威严,却也从来不懂迁就。
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论调:
“要给家里赚钱,当然陪孩子的时间就少了,这是没办法的事。”
在不少的家庭里,父亲都是缺位的。
孩子的每一次成长惊喜,是母亲先发现的;孩子的每一次睡前故事,是母亲开口读的;孩子的每一次生病,是母亲照顾陪伴的。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说过:“我不会做一辈子的总统,但我一辈子都要做好一位父亲。”
他会认真对待女儿的每次生日,也会在长达21个月的总统候选期间,坚持去女儿的每一次家长会。
有爸爸的陪伴,女儿成长得很出色。全世界都见证了她从一个被爸爸宠爱的小萝莉,成长为现在的哈佛高才生,爱好广泛,自信得体,让人艳羡。
美国秘鲁大学曾做过一项研究:由男性带大的孩子智商高,他们在学校里的成绩更好,走向社会也更容易成功。
他们更勇敢更自信,待人处事大方得体,不会因为说错一句话就唯唯诺诺地不敢吭声。
父亲的陪伴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可相比家庭和睦、孩子成材,很多父亲更向往事业成功。但成功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所谓成功,就是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小孩。任何职业角色都可被替代,唯独父母角色无可替代。世间回报率最高的投资,就是亲子关系。
很多女性说,当妈后,整个人的情绪状态都紊乱了。
生活、工作、孩子,各方面压力重重,情绪一上头,迁怒就变成了家常便饭。有时忍不住大吼出声,有时心累得面无表情,有时恨不得把孩子打一顿解气。
著名导演姜文在做客《十三邀》的时候也表达过,小时候经常因为妈妈不高兴,变得很没自信。
“我很想让她高兴。比如拿到戏剧学院通知书的时候,我告诉她,觉得她该高兴了吧,可是她却说‘你那一箩筐衣服还没洗呢,别和我说这个’;后来又给她买房子,觉得她该高兴了吧,可她还是不高兴。”
台湾心理学博士、脑科专家洪兰女士在TED演讲时,曾从科学的角度阐明:
作家莫言曾在《母亲》一文中写道:
“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
正是母亲的坚强和乐观,才让从小被歧视、被家暴、被迫辍学的莫言,变得勇敢而自信。
曾经有一句话,在朋友圈广泛流传:
你多一点关注,多一点细心,多一点温暖,孩子统统都能体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