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艺术家,每一个老板都该看一看
编者按
在这个信息生产及传递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不缺网红,但是缺少真正值得传播的伟大精神力量。盲目追崇的背后多是浮于表面的流量网红,而那些为国家以及全人类真正作出贡献的可爱可敬的人却鲜为人知甚至遭受忽视。
在某些人看来,这类现象被称作为“社会认知的悲哀”或许有些悲天悯人,但我们是时候该重新审视内容质量和信息来源,抛开借营销手段成为热点的话题人物,我们有必要真正关注那些干着实事、甚至为人类事业而默默倾注毕生心血的“普通人”。

【人物简介】
·1940年4月,出生于浙江宁波
·1964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同年进入北京建工部设计局直属专业设计室工作
·1974年,任职上海市政研究所
·1984年,担任上海市城建设计院院长
·1993年,担任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院长
·2005年,担任上海建筑学会理事长
_01_
员工至上的管理艺术

吴之光(左1)
吴之光说,他这一生有三个“长”——城建设计院院长,市政工程设计院院长,建筑学会理事长。
行政管理在吴之光的职业生涯中已然成为一门艺术,他说:“管理是管理企业,服务职员。我的管理理念就是,我的存在让别人觉得快乐。”
在管理者言行一致的要求上,吴之光真正做到了这一点。
有人曾以“管理匠人”赞誉吴之光,这或许算得上最中肯的高度评价吧。在吴之光的理念中,有三点始终都值得其他管理者去学习——以情感人,以德服人,以心容人。
对待管理上,有两句话可以总结吴之光:
千金难买我愿意;
让知识分子先富起来。
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市能为员工提供食堂的企事业单位没有几家。但在吴之光的努力下,城建设计院不仅建起了食堂,还有了接送员工的班车。诸多落到实处的决策,让城建设计院的团队凝聚力日趋增强,当时的员工有这样的共识:只要是吴院长带领的工程,不管怎么样我都干,千金难买我愿意。

此外,在担任市政设计院院长期间,由于经费有限,吴之光为了解决500多名员工的住宿问题,在不影响正常办公的前提下,不惜减少在建办公楼层高,将资金优先用于宿舍楼建设。类似从员工角度出发的管理决策,比如涨工资等,在当时看来有可能出力不讨好,甚至会让吴之光的管理能力遭受质疑,但他一切以员工利益为重,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
吴之光曾提出“让知识分子先富起来”,这在20世纪80年代是相当前卫的理念,他直言不讳地说:搞社会主义,我们要开放,不要怕富起来。
吴之光管理下的团队向心力放在当下任何一个企业,都可以称得上高标准。
作为共产党员,吴之光对老前辈的关爱也是细微入至,逢年过节都会登门拜访,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般。有些老人的子女不在身边,吴之光会时常给他们通电话,嘘寒问暖,那些日常的话题对老人来说就是最好的慰藉。

吴之光(右1)

吴之光(左2)
从上至下,接触过吴之光的人对他的印象都是“正派”、“君子”等。担任卢浦大桥总工程师的林元培曾与吴之光一起共事,他赞赏吴之光:干脆,没有歪门邪道。
吴之光身上就有着这么一股正气,透着圣贤的书卷气。谈起数十年的管理经验,他列了八个字“风正、气顺、心齐、情融”:
风正——管理者作风正派,站得正;
气顺——员工心情愉悦,走得顺;
心齐——全体员工齐心协力,谋发展;
情融——把单位当大家庭,享幸福。
_02_
将建筑美学带进市政建设

拥有过“三长”头衔的吴之光,不只是在管理上颇有建树,在工作成就上同样是硕果累累,尤其在担任两院院长期间——城建设计院与市政工程设计院。
这样的重叠任职在现在来说就叫“混搭”。
市政院面对的是桥梁、道路、沟渠等构筑物,作为建筑师出身的吴之光能够给市政建设注入什么样的新鲜血液,在任职初期也是一个谜?
没有人知道,几乎将城建院作了“颠覆性”改变的吴之光,会再出什么样的新招?
而吴之光对此胸有成竹。

吴之光(左4)
当时恰逢苏州河合流污水一期二期工程,吴之光带领城建院和市政院共同参与其中,最终取得的成效,如今有目共睹——苏州河两岸花红柳绿,百姓安居乐业。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苏州河污染程度严重到你无法想象,人不能久待,尤其是盛夏,附近居民的门窗几乎不敢打开。
在吴之光之前,市政工程多数为满足功能性,不太注重美学、景观等设计,但在他看来,上海未来的规划应该经得住未来的审美检验,十年,二十年,百年,甚至更久。
一言以蔽之,跟随吴之光一起到任的,还有建筑美学。

吴之光在工程设计上提出美学要求的第一个项目,就是肇嘉浜路泵站。区别于传统泵站,肇嘉浜路泵站采用的环形结构让它看上去更像一件建筑艺术品,从外观上很难判断出它的实际功能,反倒会被误以为是博物馆。
把建筑美学理念融入市政建设中,肇嘉浜路泵站当属首例。
之后,吴之光又在沪嘉高速公路等道路设计上构想融入建筑美学的可能性。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的想法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完全的接纳,有人认为,穿衣只为御寒遮体即可,何必讲究搭配?但现在看来,吴之光担任两院院长时对建筑美学的执着,某种程度上孕育了上海如今在市政建设领域的国际化表象。

上世纪末,中国桥梁大师林元培在设计卢浦大桥时,最初方案中桥梁拱的横断面呈矩形,欠缺美感且用料复杂,时任市政设计院院长的吴之光坚持在矩形横断面下方切去两个角,并将拱型调整为提篮拱型。
林元培起初不能理解,二人因此产生争执。吴之光向他说出自己的理由,即从建筑美学上,改动后的矩形横断面具有透视感和折线阴影感,最终,林元培被吴之光成功说服。

桥梁建设是百年大计,所以也要经得起几代人的欣赏。而黄浦江上的那座卢浦大桥正如吴之光所言——像道彩虹一般,久看不厌。
2005年,吴之光担任建筑学会理事长后,再一次“标新立异”——成立上海市政交通专业委员会。
关于建筑美学融入市政工程的探索,吴之光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影响着新一代市政建设在人文、美学、环保等诸多方面的思考。
_03_
身退心不退

2013年,74岁的吴之光正式退休,但也还是身退心不退的状态——始终关心着原单位的一些市政建筑工作。
他说,现在年纪大了,人也退休了,但党组织就是家,离得再远也还会关心家里的事。
吴之光现在居住的地方离原单位相距较远,但交党费时他依然坚持亲自过去。人事处为了照顾老同志,曾经打电话提议派人代办。
吴之光回绝了,他说:交党费是他作为党员的基本责任,必须亲力亲为。
直到现在,他还是会关心老同事、老员工——谁生活中遇到些困难,他都愿意力所能及地施以援手,就像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职工身上无小事”。

为职工着想,哪怕是普通职工,也是吴之光心里坚守的党员义务。
作为一名老党员,吴之光始终都坚守一个信念——“争做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而今已是80岁高龄的他,还时常在喜马拉雅电台清谈音频分享一些关于时下管理的个人见解,也为《匠新》系列纪录片的运作提供了无数有关建筑人文方面的宝贵经验。

吴之光这样的老党员身上“为事业贡献毕生心血”的精神着实值得敬佩,即便不在其位,也依然在为推进和促成建筑设计向更美好的方向发展而努力。
我们或许改变不了社会上的浮躁风气,但作为媒体传播者,我们除了对杰出贡献者肃然起敬之外,也更有必要让更多人真正读懂他们的故事。
往期精彩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建筑匠新
交流请加建筑匠新微信:jx_video
建筑匠新,为你讲述老百姓耳熟能详的优秀建筑及其背后的人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