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美,即能产生美
心中有美,即能产生美

套用一句老话:“生活不缺乏美,只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当你不再用粗糙而犷大的眼光去看待生活,就会惊喜地发现生活细节处的点点滴滴,都存在美。

能真正地做到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就会发现嚼过千百遍的言语瞬间变得充满睿智和明慧。台湾美学大师蒋勋说过这样的一句话:“生活的美学,旨在抵抗一个字——忙。”静下心来,生活的美自然浮现。
花道不仅仅是一门“雅艺”,也不仅仅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只要心中有花便可插花,只要心中有美就能产生美。这是一种花道美学,更是一种生活美学、人生美学。
心中有花便可插花,心中有美即能产生美

只要心中有美就能产生美。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能插花。
看似简单的“教义”,其实蕴含着一种万物平等的哲学理念。因此,外行看来高高在上的花道,变成一项平易近人的艺术。“只要想插花,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以信手拈来。”
插花的花器并不局限于花瓶,茶杯、器皿、篮子等,任何器物都可以用来插花。正因为花器的不寻常,每次寻思如何将花插得好看,就变得充满新鲜感。就像茶道中的“一期一会”,每次插花都是与花的一次独特的缘分际遇。

宋代的时候,挂画、焚香、插花、品茶这“四雅”是文人雅士的日常生活方式。在家喝茶时,精心布置一个茶席,再根据心情不同,选择不同的主题,插出迎合当下心情的花,是一件乐事。选择在缓慢的步奏中欣赏日常之美,何尝不是一种比现代快节奏生活更畅快的活法。
美可以有多角度,残缺也是一种美

“统一之美、残缺之美、枯寂之美,这是日本传统的三大传统美学,也是插花的原则和追求。”这些美学理念不仅仅是技艺上的,对人们的精神层面也有一定启发。对于当代中国人而言,统一之美是比较好理解的。就像穿衣服需要搭配颜色、选择合适的首饰,插花如着装,花、叶的颜色、造型的统一,能够产生一种和谐的美感。
残缺之美和枯寂之美,却是常常被我们所忽视的“宝物”。“我们总会倾向性地追求完美、胜利的东西,无论看待物也好,人生观也好。”其实生活的美可以不是如此单调,而可以有更立体的面貌。

残缺有时候也是一种美。例如用古老的碎瓷碗插花,别有一种古朴苍凉之感,这样的美同样能够打动人心。在有余地的不圆满中,人更懂得沉心、思考,因此才能产生一种中国文人千百年最高的美学追求——“气韵”。

枯寂也是一种美。就像草月流总喜欢以枝为基础,以少量的花、叶做点缀。有时候去掉了热闹和繁华之后,人才能够感受到枯朽、寂静的治愈力。这是花道在不断提醒我们、给我们启示的地方。

因此,于是对插花人而言,花道不仅仅就是一个简单的技艺,而是一场人生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