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王的刀23
【第二十三回 刺张献忠黄张慷慨就义 焚读书人得字占卜西逃】
第二天清晨,天蒙蒙亮,有两难民来到街前,仔细一看,这二人不是别人,而是黄文仲和张秉忠,因为多数的流贼认识张秉忠这个“二千岁”,黄文仲特意把他打扮成蓬头垢面,以免被人认出,两人刚走到州府贼营侧街,就听见人声鼎沸,转过街头,只见汪兆麟骑马带头,后面押着数十名老儒、少年,孙可望和刘文秀则骑马人群两侧监督,艾能奇则在骑马在后看押,这正是张献忠要诓杀的那群文人。
黄文仲说道:“想不到各县各乡居然还有这么多人没有跑得出去,唉!送进了这州府贼营,就相当于被送到了虎口,难逃一死了。”
张秉忠笑道:“黄老弟,我俩则是不怕死啊!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黄文仲说道:“张兄,不如我们来闹一闹,让他们把我们抓进去,再想办法刺杀那张献忠吧!”
虽然这个办法有点冒险,但是别无他法,两人只好急匆匆跑向前,将汪兆麟从马上拉下,挥拳踢腿的便是一顿暴打,孙可望见汪兆麟被打,内心狂喜,策马向前,见黄文仲两人这么不畏死,挥着马鞭,佯装呵斥道:“翻天了,敢如此胡闹。”
张秉忠嬉皮笑脸说道:“军爷,这天早就翻了,老子今天就是要给尔等拼了。”
黄文仲见张秉忠要鲁莽起来,低语道:“我们只想被抓,好混进去,再说他们人多,你就不要鲁莽,以免被杀。”说完,张秉忠将计就计,故意让贼兵缚了自己,黄文仲则故意束手就擒。
孙可望骑马向前,向黄文仲问道:“见你长得斯斯文文,嘴留长须,想必是读书人?”
黄文仲心想道:“看来他们要抓的是读书人,得让张兄冒充下读书人。”还未等黄文仲给张秉忠耳语,那张秉忠便笑着指着黄文仲回道:“军爷,他就是个读书人。”
孙可望听后对黄文仲笑道:“我看你就像个读书人,果然不假,好,把他给我抓了,若是考上得官,考不上滚蛋!”
说完,几人便把黄文仲拉入人群之中,孙可望便下令让人将张秉忠杀掉,黄文仲见孙可望要杀张秉忠,大声向孙可望说道:“他虽不是读书人,但好作诗。”
孙可望听后,笑道:“哦,会作诗的也算读书少,好,那你就给本王作首诗来。”
张秉忠那会什么作诗,连唐诗都没有背过三首,此时急得满脸通红,抓耳挠腮。
孙可望见张秉忠那猴急样儿,笑道:“老头,不会就是不会,不要怕死而诓本王,我刚见你暴打汪军师,特别威风,怎么现在那股不怕死的劲儿转眼就没了?!”
张秉忠沉住气,说道:“大王,你容我想想。”
孙可望笑道:“好,老子给你一泡尿的时间想想,若没想好,就给老子乖乖受死吧!”
张秉忠没办法,只好胡编乱造一通,念道:“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子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在桥脚歇,螃蟹把我耳朵夹了一个缺,杀个猪儿补不到,杀个牛儿补半截。”①
孙可望听后,大笑道:“哈哈,什么狗七八糟的你打铁我打铁,杀猪儿杀牛儿的,你家不是开铁匠铺的,就是开屠宰场的,但是作的也不错,没有文人那股子酸气,抓了,抓了。”说完把张秉忠绑了起来,于是黄张两人同其他读书人一起被押进了州府贼营。
州府贼营内,这些被抓来的读书人进了州府,簇拥在一起,张献忠坐在高台的太师椅上,虚伪的说道:“自我大西开国以来,武将不差,就缺文人,今日朕请各位来,就是要开——科——取——士。”说完,便给刘文秀和艾能奇递去眼神,两人领会后,便让人关了州府大门,然后一群手持刀斧的流贼从两侧的假山冲了出来,开始大肆砍杀,这些被抓的读书人那见过这种场面,吓得逃的逃,叫的叫,昏的昏,跪的跪,有脾气的干脆就和流贼厮打起来,黄文仲见场面暴乱,机会来了,赶紧拉上张秉忠,抓刀就往张献忠身边冲去,孙可望见两人提刀跑向父王处,于是吱上弓箭手,正要拉弓开射时,张献忠一眼认出了张秉忠,大吃一惊,失色道:“慢,活抓此人,押至我房。”说完,便扭头回房。
艾能奇得令后,便带着弓箭手冲前去将二人摁倒,五花大绑押到了张献忠房内,而外面还在大肆屠杀,刀斧破肉声和惨叫声不绝于耳。②
张献忠命人端水给张秉忠洗脸,看来他心中也不确认此人是否是死去的张秉忠。贼儿端上水来,拧干布头,正要给他擦脸,张秉忠吼道:“滚,不用擦,老子就是张秉忠。”
张献忠听后,惊得退后几步,倒在椅子上,缓了缓神,故作镇定的说道:“不可能,绝对不可能!张秉忠早已被老子砍了头。”
张秉忠笑道:“张献忠!老子没有死,老子也死不了。哈哈哈。”
张献忠见此人真是张秉忠,便命人给他松了绑,松绑后的张秉忠活动了几下筋骨,一口气冲向前,抓住张献忠就开打,边打边吼道:“畜生张献忠!禽兽张献忠!张献忠不是人!”
张献忠抱头萎缩在椅子上,也不还手,四王欲向前擒拿,张献忠也摆手不准,而任由其弟“教训”。
张秉忠打累后,停下了手,大哭道:“我父张公讳快,不孝子张献忠和张秉忠来矣!”说完,便用双手死死掐住张献忠的脖子,张献忠见张秉忠要置自己于死地,吃力的抬起腿,从长靴中掏出匕首,扎向张秉忠的脖子,抽出匕首后,张秉忠脖子处立马喷射出阵阵鲜血,溅在张献忠的衣服上,然后双手从张献忠的脖子上慢慢松开,瘫软在地。
张献忠喘着大气站了起来,看了看张秉忠,骂道:“驴毬子,咱老子不信你死不了,把他给老子大卸八块,扔在不同的地方,免得这驴毬子又活过来了。”
孙可望拖下张秉忠的尸体,将他当众大卸八块,说道:“父王,不如送到老神仙那儿烧了吧!”
张献忠答道:“好,送到老神仙处烧丹。”
然后孙可望等人把张秉忠血淋淋的残肢提了出去,黄文仲看到后,闭眼咬牙。
张秉忠死后,张献忠看了看黄文仲,说道:“你若对老子俯首听命,咱老子就给你个一官半职。”
黄文仲咬牙答道:“呸!休想,老子誓死不从。”
张献忠大怒道:“驴毬子,敬酒不吃吃罚酒。”
黄文仲笑了笑,昂首挺胸,朗朗念道:“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黄文仲念完后,横眉冷对张献忠,张献忠笑道:“哈哈哈,黄老头的诗比老子作得好,念出来是慷慨激昂,掷地有声啊!可惜的是你命太短了。”
汪兆麟见张献忠不知其意,说道:“老万岁,此诗不是他作的。”
张献忠骂道:“什么?不是他作的?”
汪兆麟回道:“这是文文山的《正气歌》,歌中引用了十二例前辈们的事迹,如严颜、颜杲卿、段秀实,都是誓死不投降的典范。”
张献忠一听汪兆麟这番解释,笑道:“哈哈哈,黄老头,你想要哪种死法啊?是严将军头?还是嵇侍中血?或者是颜常山舌啊?说出来,咱老子成全你!”
黄文仲听后,笑了笑,便破口大骂起张献忠,张献忠笑道:“哈哈哈,你原来想要的是‘颜常山舌’,好,咱老子成全你。”
于是便命令刘文秀上前掰开他的嘴,拉出他的舌头,咔嚓一刀,舌头断了半截,黄文仲痛得倒在地上,口中鲜血直冒,还含糊不清的拼命大骂。
张献忠说道:“狗日的,四川人比颜常山还要凶,都这个样子了还不服输。”
于是亲自操刀,走到黄文仲面前,用刀背猛拍黄文仲脑后,黄文仲惨叫一声,右眼珠蹦了出来,挂在脸前,张献忠用力拨掉他的眼珠,扔在地上,用脚踢开,说道:“来人啊!把他给老子也抬到老神仙那儿烧了炼丹。”
说完,张献忠哈哈大笑的推门走出房外,见外面的读书人被杀戮殆尽,尸体层层叠叠的堆在一起,一共堆了三堆,贼兵将尸体浇上了油,一把火扔过去,三堆尸体燃得劈呖啪啦,滋滋作响,黑烟卷杂着尸灰冲上碧天,被风四处吹散,如飞雪般扑向人面,张献忠用手遮住鼻子,眯着眼笑道:“哈哈哈,咱老子看谁还能写出‘一箭贯当胸’来吓唬老子!”
待尸体燃尽后,艾能奇等便带着手下挖坑填灰,在铲完三堆尸灰后,却发现尸油流在地上,形成一个草书“家”字,另两堆则分别形成了个“短”字和“張”字,刘文秀见后,念道:“張家短。”说完,赶紧将此事禀报给了张献忠,张献忠和汪兆麟等人赶来一看,心想:昔日人人皆言“张家长,李家短”,③莫非……,想到此处脑门冒出虚汗,问道:“老神仙,你看这是天意,还是人为?!”
老神仙答道:“回老万岁,老道不知。”
孙可望说道:“老神仙,何不卜算一卦,问问神仙。”
张献忠答道:“对,老神仙,请为老子卜算一卦。”
老神仙听后,说道:“老万岁,老道有一请,无论待会所卜结果是凶是吉,与老道无关。”
张献忠回道:“要得,要得。不管结果好坏,咱老子不杀你便是。”
老神仙听后,点头称谢,于是便让人取来一笔一纸,用笔在鸡血勾兑的朱砂中蘸了蘸,然后唤来两名薄纱少女,说道:“尔等服下药丸,各自伸出右手夹住此笔,等老道施法请仙。”说完,便从药瓶里倒出两颗红白色相交的药丸,递于两名少女服用,少女吞服后,瞬间变作了两名三四岁的童女,此时老神仙口中念念有词,而那两童女则夹着毛笔在纸上画来画去,安、利司铎一见,颇感新鲜,双双睁大眼睛,而张献忠等人却屏住呼吸,等待笔仙结果。老神仙施法结束后,两名童女又恢复了原来模样,一薄纱少女将歪歪倒倒如鬼画桃符的袱纸送到老神仙手中,老神仙接袱纸观看,作吃惊状,张献忠问道:“老神仙,袱纸上写的是什么?”
老神仙吞吞吐吐说道:“是……是……是……”
张献忠见老神仙吓得如此,怒道:“你这牛鼻子老道,咱老子都说了,不管好坏,恕你无罪,快说。”
老神仙双手颤抖的拿着袱纸,含糊不清的念着,张献忠气得一把扯过老神仙手中的袱纸,只见袱纸上写着两句话——“東也流,西也流,流到天南有盡頭;張也敗,李也敗,敗出一個好世界。”④
张献忠看后,目光呆滞,口中喃喃自语道:“张也败,李也败,败出一个好世界。”
汪兆麟见状,说道:“老万岁,咱们走吧,这城甚是邪乎,而残明和鞑子兵也像两条狗一样死咬着我们不松口,我们还是弃了这破城,撤吧!”
于是张献忠等人去了那个让他丧命的西充。
注释:①张秉忠之打油诗,源自四川巴渠民谣,据说“张打铁,李打铁。”指的就是张献忠和李自成。
②张献忠屠杀读书人事件,散见于《寄园寄所寄》《蜀碧》等稗官野史记载。
③见清·李馥荣《灧澦囊》记载:“街民张成恩道邻人闺门,其妻止之,曰:‘夜深矣!尚说张家长,李家短为何?’贼诇之,侵晨执见献忠,问之,民以实对,献忠曰:‘我家长,他家短,是良民也。‘赏而释之。”
另又见清·彭遵泗《蜀碧》记载:“一小儿闻人俚语曰:‘张家长,李家短。’俱陈之献(张献忠),献笑曰:此我家胜(李)自成之兆。’”
④见清·彭遵泗《蜀碧》记载:“崇祯十七年正月,铜仁连界掘出古碑,有字三行,云:‘东也流,西也流,流到天南有尽头;张也败,李也败,败出一个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