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文化讲座》(汉宝德)
建筑,最基本功能是遮风挡雨,延伸的形式是纪念性建筑。中国传统建筑,为“土木”,夯土筑墙、木为梁柱。
受道法自然观念、林木向上生长的象征意义影响,中国传统建筑通常取材木质,而石拱、砖拱、砖石雕刻构成的门、密闭空间之类,往往出现在外来宗教、墓室等建筑体上。因为在国人看来,建筑物垂直纬度的“顶、基、柱”堪比“天、地、人”。人居住于内的,应该取自曾经欣欣向荣的木材,属性东或东南,代表“生”。人脚下的石材是地,属于其他世界的建筑材料,生生不息的人怎么能居住石屋之内呢?国内现存于世的传统木质建筑,典型代表是应县木塔,木质榫卯结构极具柔性,所处地区常年干旱少雨,完整保留至今。
受中国人现世观念的影响,传统建筑具有儒道同在、包容兼顾的特点。国人现世观念,就是知道吾生也有涯,所以看淡建筑的延续性。皇家建筑随着王朝兴衰更迭,倾覆而再建,甚至一把火点了彻底抹去前朝痕迹。民间建筑随着家族发达衰败,或者分家后年久失修,或者有幸光耀门楣,如同任何自然之物,不求长存不倒,只求眼前现世的功用。国人儒道同在,表现在建筑形式的矛盾性。主体建筑“儒”,讲求规矩,分等级,建筑结构“矩形”为主,贵族与贫民建筑用料、颜色、台阶层数不同,逾矩则罪。建筑内部,方位与地位对应,家族成员的尊卑有序通过位置分配可以一目了然,逾越则不尊。园林建筑“道”,国人私下里心态是希望回归自然,催生了亭台水榭,不拘一格、曲径通幽的园林艺术,园林建筑的多种形态结构。
中国人的现世观念,可延伸到宗教建筑领域。国内庙宇入口取建筑矩形长边,进门一目了然。欧洲宗教建筑入口取建筑矩形短边,进门纵深幽长,夹逼狭长效果的形成引导示范;国内宗教建筑与居住建筑相当,坐北朝南,大门开南边,很生活化或者距离感不大。欧洲宗教建筑,短边开口早期朝东晚期向西,增加了晨光或夕阳光线下的神秘感;国内的宗教信仰是泛化的,包容性很强,很少发自宗教之间的战争或纷争,后唐的灭佛运动也是因为触及皇权稳固性,宗教服务当世之人,其意义在于有求必应,宗教建筑因此不需要过分的距离感和神秘感,只是神的居所,通过推己及人的做法,中国的宗教建筑木质为主、结构也不超出传统规则;欧洲的宗教信仰是泾渭分明的,各自有规则和信徒,为的不是现世而是永恒,所以宗教建筑演变成永恒纪念的形式,才有了让人叹为观止的大教堂、大神庙。
建筑,不是凭空想象的产物,不同文化影响下,有各自的发展路径,有技术差异但并无绝对文化高低之分,都属于多元世界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