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如何选择一本书?
古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高度诠释在前;今有“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的通俗见解在后。评价一本书的好看与否,见仁见智。 本着整理思绪,务实负责的态度,小生从两方面稍作分析,探讨一下我们应该如何选择一本书?若只言片语能让你感同身受或怒火攻心,权当抛砖引玉,欢迎骂街,闲着也是闲着。
首先,主观因素,你目的何在、意欲何为? 1.纯粹为了消遣娱乐,打发闲暇时光。这种情况比较简单,怎么舒服怎么来,怎么高兴怎么看,即便家里小孩的课本,只要能看下去,让人放松片刻亦是美事一桩,太过在乎有用无用似乎必要不大。 2.生于书香门第,天性使然,与生俱来的典雅气质它不允许你庸俗,同时想增强大脑神经的韧性,预防老年痴呆的提前到来。这种也不难,所谓开卷有益,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3.从实用的角度考虑,欲掌握一项糊口防身的技能,或者发展一项半专业的爱好,日后行走江湖不至于陷自己于危难之地。此种稍微复杂,需结合自身客观条件和兴趣所在,认真选择一个方向,然后全面地了解、系统地学习、勤奋地钻研加上自己的天赋,方能掌握一技之长。 其次,客观情况,书籍浩如烟海,分类十分庞杂。 1.按咱们日常接触到的行业区分:有哲学类、历史类、文学类、艺术类、生活类、旅游类、保健类、励志类、管理类等等。这些又细分出了很多类别,根据需要可以自行挑选。 2.考虑到你可能是个文艺青年、中年、老年、或者少年的因素,重点聊聊文学书籍。把上面的文学类别拉出来稍作划分,按照文学体裁四分法可分为——诗歌、小说、散文、剧本。 诗歌而言,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唐诗宋词元曲,最受百姓喜欢。浅尝辄止一百首,推杯换盏之际、高谈阔论之时足以傅彩;熟读诵记两百首,中华好诗词的冠军值得一搏;融会贯通五百首,可以考虑开坛讲座出书著传了。若要深究,可以研习诗经;若要广泛,可去涉猎清朝及近现代诗词。 小说作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和电影有着相似之处,我一直觉得小说就是脑海里放映的电影而已。一部小说,无论你偏好文字性、趣味性、故事性还是思想性,它和电影有一个共同特点——开篇的好坏基本就能判断其走向和优劣。 一部电影的前十分钟左右如果还没让你提起兴致,此作品十有八九不值一看,等量转换,相当于一部小说的前十页(剧本一般按照一页一分钟的体量编写)。当然,经典名著开篇读起来会有些佶屈聱牙、晦涩难懂,延长五页左右。咱们虽不能妄言其好坏,至少能决定自己是否喜欢。 关于小说,无论看还是写,从中短篇开始,动辄百万字的东西就像二大爷的裤腰带又臭又长且毫无时尚美感可言。《黄金时代》两万五,成就代表了王小波;《局外人》六万六,拿下诺贝尔文学奖。无论谋篇布局还是文字修辞,中短篇最能检验作者功力。 对于散文,由于个人钟爱文字和趣味性的缘故,故而认为它就似一场聊天。无论发生在竹篱瓜架旁还是朱门大厦里,内容并无优劣之分,只有聊得好坏之别。不过从专业角度客观看待,散文也有着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同时也不乏严谨的逻辑和层次。若喜欢一位作者,想更多的了解其人,可以去看他的散文、杂文,这些东西最能反映一个人的气血和性情,就和你去关注偶像的微博是同一个道理。 剧本了解甚少,不过酷爱电影。偶尔会找一点经典电影的剧本来看,看导演如何将文字转变成画面的,文字画面之间的相互转化对想象力的丰富很有帮助。本人虽然接触不多,但经过刻苦的锻炼之后,想象力已经出神入化到一个下不来的高度。如今随处可见的一片斑驳的摇曳树影,我也能联想到婀娜多姿的姑娘,使我下体肿胀。想来也好,节省了多少四处找片的时间,挺好玩的一件事情。 总之,对于艺术作品的喜欢是一种综合的感官体验。有的文字美,有的很幽默,有的故事好,有的境界高。但凡一部好作品,总是有一个非常好的平衡。 对于大部分读者来说,阅读主要还是取悦自己。看自己想要什么,而又是哪一点让自己有了原始而又纯粹的愉悦快感,这种感觉很奇妙,只有自己知道。 本人小说看得少,涉猎了一些之后,喜欢上了十九世纪外国文学的那种范儿。英格兰的狄更斯拜读过一些,幽默得很高雅,美利坚的欧亨利研究过一些,风趣得很美国,法兰西的莫泊桑领略过一些,优雅得似塞纳河,战斗民族的契科夫也接触过一些,冷峻得很像伏特加。 这些大师的作品远不是我这几句词不达意轻描淡写的比喻所能概括的,它们给我的感觉丰富美妙、妙不可言,就像初吻一样悠远、绵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