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作为一门玄学

1. 老干部作家
创业做液态熊竟已经9个月了。刚开始,每天下午可以在办公室聚众打PS4,到了最近,常常夜不能寐,满脑子除了*.js,就是“用户是谁?在哪里?怎么不花钱找到他们?”。算是从一名“楼道级”CEO成长为“街道级”CEO了。
过去,我常听说后现代社会容不下全职作家,有个白天的工作更利于保持了好的心态,持久创作。
这话没错,但缺了最重要的部分:这个day job一定要是那种午休2.5小时,下午4:55开始读秒下班的老干部工作。
做个要构想产品功能、手打小程序所有代码、要写各种情怀软文、还要去知乎贴小广告,一旦碰到救火打杂的事情当仁不让的“街道级”CEO,显而易见不是这样一份理想的老干部工作。
加上这两年也没有了以前那种独行世界的劲头,没了新素材,也没了创作的冲动,豆瓣也就很久没有认真更新了。
写作上的好消息是肯尼亚的书终于八字要有一捺,马上就要去印刷厂了,应该能赶上上海书展。美中不足是我去年把书稿发邮件给何伟求作序,他回了两封听上去挺promising的邮件之后,竟然就再也不理我了。
最近半个月,见了很多种子用户,HP总是会甩出“我们CEO是个作家,代码也是他写的,产品上的bug可以直接反馈”的介绍,用户大多一脸懵逼,少数不明觉厉。
我觉得自己肯定不是作家,也完全不是记者——我跟这俩写文章的正统职业完全不匹配。我也不敢轻易使用“自由撰稿人”这个头衔——因为它基本就和无业游民一个意思。当然,我心底里清楚,我其实以前就是个无业游民,只是家人朋友都小心翼翼不愿拆穿而已。
所以,创业这大半年很开心,其中一大原因是每天可以在办公室名正言顺地面对顺丰小哥的拷问了。
2.Make something people want
但更开心的事情,是得到了一批很爱我们的用户。
上个礼拜五晚上,有一个用户要租我们这儿顶尖的Hilleberg Jannu帐篷,要去西藏考察拍片子,用两个月。我们一开始做小程序的时候,都没有想到会有人租两个月,日历上最多只能选未来52天。他说在知乎上看到我写的文章,很是认同,又看到我们小程序:“相当精致独特,很少见”。
有点感动。我们创始团队几个人其实完全没开发经验、也没设计经验、也没产品经验,典型的「三无团队」,硬着头皮现学现做,反复推倒,折腾了五个月,改了N个版本,居然就这么做出来了。
天励最近常跟我说,他挺惊讶的,很多从未谋面甚至从来没在网上说过话的用户愿意信任我们,把自己几千块的装备寄过来。从我们这儿租装备的用户,居然自发地发朋友圈推荐我们小程序,比托还像托。
大概是我们做出了他们想要的东西吧。
3. 创业哲学与创业玄学
我是Paul Graham的脑残粉,他所有的文章,我都看过。讲startup的,至少看过两遍。如果YC的录取标准里有「PG经学考」的话,我觉得自己至少应该是PG10级学者。
PG在中文世界里,就一本《黑客与画家》。然后这书里只有两三篇文章是关于startup的,但已经是字字珠玑。PG个人网站上essay则丰富得多,但全是英文的。
去年9月开始做液态熊的时候,四个创始人坐在一起讨论啊,觉得直接做租户外装备,托管啊回收啊,没用户,咋办呢?
先拍视频做b站up主呗。当时有两个方案:想法一个是买个皮筏艇去探舟山无人岛,还有一个是飞到东南亚或者南美,下了飞机挖个坑埋掉护照钱包,一路hitchhike,打零工攒钱爬山。
如果没有读到PG,我们应该已经挂了(微笑。
不过PG是站在山顶上说创业哲学的,对于刚从山脚开始爬山的创业团伙(比如我们),创业完全是一种玄学。
玄学的特点就是所有的规律都是“时灵时不灵”(但这仅仅针对狭义的“创业”,也就是目标是10000倍的startup。中文语境里,开个小公司或者饺子馆都可以叫做“创业”,但和目标是10000x的创业从本质上就不是一种东西),所以我们总是突然有一天来了一堆订单就觉得自己特别厉害,第二天就一片寂静,又跌到谷底,觉得自己特别菜。
4.10000倍
这并不妨碍我中YC的蛊啊!因为PG说的实在太有道理了。
PG在Black Swan Farming(黑天鹅养育)中就说,投资早期公司太难了,为什么呢?因为对于早期投资者而言,必须投资未来有可能成为10000倍的创业公司才有赚头。投资1000个创业公司,只要有1个成功到了10000倍,就能弥补其他999个的失败,作为投资者还能赚到10倍收益。
然而,10000倍公司最开始一般都「像是个坏主意」,因为它们必须是颠覆式的创新。必须是大多数人眼中的异端——想想多少马车爱好者诅咒可怕的汽车吧。
这就意味着,早期投资者必须去“坏主意”里面去挑选10000倍创业公司,而不是最有可能成为100倍的创业公司当中去挑选。更反直觉的是,一个创业公司成为100倍的可能性越高,它成为10000倍的可能性就越低。
关于这一点,我之前看知乎上有个答案举的德州扑克的例子很好。他去各种杯赛,经常进前100,但从来没有拿过第一。后来有个高手帮他分析,认为他进前100的比例太高了,这是他的弱点——为了进前100,打牌的时候就会趋于保守的选择。
这跟社会中常见的选拔体系都太不一样了——要拿年级第一,先要进年级前十;要当总裁,先要进入高管核心圈。
对于创业公司而言,要拿第一,必须按照10000倍来设计,但这会导致在早期十分困难。YC毕业的收益的四分之三来自两家公司——Airbnb和Dropbox,但两家公司最开始都融资都十分困难,Airbnb的创始人CEO Brian Chesky就回忆说,他当时去见一个天使投资人,坐下来刚pitch了两句,那个投资人咖啡一口都没喝,就一言不发起身就走。两家公司都是被各种天使投资人和VC拒绝了个遍。但最终这两家公司都是YC毕业后,红杉资本领投了种子轮。
考得上北大,却未必能进建桥学院。在我看来,这正是创业这件事情最美妙的部分。
5. 我是错的,但你也是
假设创业像其他东西一样,是有现成的规律可循的,那创业公司在大公司面前,根本不可能有活路。
恰恰因为一个好的创业想法一开始总是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一个坏的想法,创业公司才可能在大公司的雷达之下先甩开一段距离。等大公司的战舰转向过来追的时候,创业公司早就在另一个方向上做了许多尝试。
因此,如果一个想法需要的全部资源(不管是流量、渠道还是人脉)都可以最终折算成钱,那大公司在这样的领域里,一定能完胜小公司。
但如果创造一个全新的东西,没有人知道怎么做,因此具有太多不确定性,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才不是规模,而是灵活。
那如果也有创业公司拷贝做同样的事情呢?也是好事。
一方面,大公司的战舰有了更多追逐剿灭的目标,对每一个目标的威胁都在降低;另一方面,多个创业公司也可以更快培养市场,并且可以更快在不同的方向上试错迭代。如果几个创业公司都在同一个航向上前进,也没关系——如果是开阔的海面,完全容得下几艘小船;如果是礁石密布的海湾,那不论有没有其他船,都不可能继续前行。
所以,随机性的迷雾正是创业公司最好的掩护。作为一门玄学,没有人能给出100%正确的答案,甚至也没有人能给出50%可能正确的答案。
一切变得简单起来:活下去,直到试出正确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