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造物精工局 | 人有知趣,皆为光芒,总能照出自己的影子

我平日喜读诗词,尤其是唐诗。除此而外,还爱读点书话评传杂史,做点下酒菜。捧起董其昌的骨董十三说,读出“艺术当独立于世俗之外”的现代理念,觉得津津有味。把《吴越春秋》这样的杂史,当做研究南唐李后主的正史读,也心安理得。
正也好,野也罢,过去的纷纷扰扰不多说,本来历史就是个说不清的好东西。
到我这个年纪,不求食材多么名贵,或者烹调有什么秘技,却独爱那些寻常的地方小吃和乡野土菜,颇有聊性的从一日三餐里比较南北风俗的差异,体悟生活的道理。
在后来客居北京的日子里,我发现北京人做饺子、肉饼总是十分瓷实,也许因为本来就是主食,馒头也是实心的,鲜少见到馅。不求精细吃饱就好。但在我的家乡扬州则是完全相反,那里以江河湖鲜为主料,以本味烹艺为支撑,蟹黄包子、三鲜馄饨颗颗造型细致,口味清鲜平和,虽也是主食,却是当点心都觉得养眼。
熟食烫手,举箸饮酌之间品尝人间真味。


从南到北,所见的变多起来,从前的见识自然的增加变化,得失和对错,这里不说,也不好说,我所见的还不够多。孔子说“饭蔬食,饮水,乐亦在其中矣”,在自己当前的位置上,总归得到一点人生的趣味。这样短暂的人生,适合用来提高捕捉幸福的能力,年华不宜虚度,活着就要快乐。
在这样眼光下,风雨四季都有着灵活的个性,寻常的烟火带出盎然的趣味。知道节制,又有赏乐,禁欲调和恣意,微妙活出美妙,这便是我的生活。
是我的生活。美且微妙的活,也是周作人的美学。
我们天天走着路循着路,渐行渐趋知道这路的方向,一步为食,二步为衣,三步为居。缓缓地走着,不饥,不寒,不为风雨所侵,这是人生共同的路。路一点点走,年纪一年年多,适合读周作人文章的年龄来到了。
其实我们当中喜欢古希腊和日本文学的一部分人,已经先于我们感受过周作人的力与美。新中国成立后,曾交给他一项无人取代的任务--翻译希腊古典文学和日本古典文学。你读到的那批最高质量的日本文学和古希腊文学经典汉语译本,均出自他的手。只不过“因人废言”,他受到剥夺政治权利的处理,在北京的家里专事翻译和写作,时人不方便知道真实署名罢了。
从大革命浪潮里退下来,周作人过上半隐的生活,蛰居在自家的书斋里。他相信翻译半是创作,能表示译者的个性,作用于译者与作者之间的共鸣。那批希腊和日本的译著,从内容中可以窥见他的思想艺术、生活观念,已经渗润到他对人生的全面追求。
在人生百年的基础上,尽可能的追求生之趣味,从而体味生命的愉悦。周作人有句名言:我们于日用必须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游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他写书集邮、解梦谈鬼;他看花赏月,讲究意境和器具,喝茶饮酒,配着白炭火钵;他刻印制笺,研究古董与饮食。终其一生,都在不完全的现世中享受美与和谐。
生活有留白,也有装点,不挺好?

历史留了背影给我,渐行渐远。周作人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有的说他坏,有人说他好,各自发挥他们的站队优势。周作人的名声却因此大起来了。过去的事过去,不相干的人又有谁真的在乎呢?至少我不,因为没时间。用巴金的一句话说:“我觉得人归人,文章还是好文章。”
我们这代人相对冷静一点,没有那个年代的惋惜和轻蔑。读写时候还会用到他的审美,散发平淡自然的美学思想,漂亮、自由、个性,难以遮蔽难以言状的情调和气味,就像荷尔蒙雄动时来了一位美女。胡兰成说周作人与鲁迅乃是一个人的两面,不过在时代的迅转期,照耀出鲁迅,而周作人连影子都淡到不见。
我到这个年纪,才看到了一点自己的影子。人生到处何知似?在粗糙盛行的年代,能像周作人那样发现生之趣味,细致地去体味生活的微妙美感。
我想:于你我,都该一样,
谁都有个柴米油盐,
谁都有本难念的经,
谁都有些鸡零狗碎的日子,
富宅也好,简寓也罢,
幸运莫过你和我,
屈才莫过周作人。
但凡为人,都在江湖,
并不妨碍你我寻觅点点“知趣”。
柴米油盐酱醋茶,工料人心技艺真!
文创造物,正心 正念 正器,感谢您的支持!
书于文创造物精工局2019.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