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好莱坞电影汉译往事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吉尔达的红菱艳)
从说明书到配音片,早期好莱坞电影经历了什么?
(一)影片说明书
最初帮助中国观众理解剧情的文字工具是“影片说明书”。自二十世纪初,各家影院会向观众派送印有剧情说明和演职员表的小册子,但这种册子的主要服务对象仍是外国人,通常用英语印刷,中文译版只会印在单独的薄纸,粘附到英文版本上。

说明书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二十世纪下半叶,但为了满足中国观众日益庞大的需求,影院从1910年开始额外推出所谓“活的说明书”服务。“活的说明书”即现场口译,在影片播放时,安排专人在现场讲解剧情。旧时影刊《电声》对口译译制电影的场景做了这样一番描述:“新爱伦戏院有一个特点,就是影片放映的时候,戏院里有人讲解剧情,先用粤语,后用国语。”然而,这种译制方式较为随意,口译只译大概意思,缺补台词都为常事。
(二)中文字幕
真正意义上的“字幕”在中国影院出现,已经是二十年代的事了。程树仁是国内最早赴美攻读电影的留学生,学成归国后,他参照美国为外语电影加字幕的习惯,尝试为在中国戏院放映的外国电影上配置中文字幕,取得极佳反响。最初的配字幕需影院多备一台幻灯机,在影片播放时,用幻灯机将事先译好的字幕投影到银幕上。这种方式经常出现字幕错位、中文字幕与原有外文字幕重叠的问题,但总体便捷好用,依然广受戏院欢迎。等到二十年代后期,随着专业设施和人才配备到位,译配中文字幕已经得到普及,并成为影院吸引中国观众的重要方式。比如1928年,上海共和大戏院放映《罗宾汉》(Robin Hood)时就特意在说明书上强调影片“配奏泰西音乐,加译中文字幕。”

此时在大洋彼岸,好莱坞商人也逐渐觉察外语字幕对海外宣发的重要性。制片厂开始考虑将外语字幕先行引在影片拷贝上,再发往各国放映。第一个尝试该策略的是派拉蒙,米高梅、华纳、福克斯等公司也紧随其后。中国影院第一次放映由好莱坞配置字幕的影片是1936年,这种“原装”字幕解决了之前“外挂”字幕存在的问题,极大提升观看体验,进一步使字幕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好莱坞影片汉译方法。
(三)译意风
三十年代末期,好莱坞电影汉译进入了新阶段。
1939年,美国厂商为上海大光明剧院特供了一种新型观影辅助设备——译意风。译意风实为“earphone”的音译,操作方法如下:影院座椅背后连有一个小方盒子,内置发音器,观众向领座员出示买票时专门购买的“译意风卷”,领座员便会交给观众一个耳机,在影片播放时带上耳机,就可听到来自影院“译意风小姐”的即时翻译与讲解。

这种译制方式似乎和多年前“活的说明书”没有太大不同。确实,两者本质上都属于即时口译,但让译意风在使用体验上远超越活的说明书的,除了先进技术加成,就是翻译人员——被民众称为“译意风小姐“——专业素养的提升。
担任“译意风小姐”的多是有海外留学经历,声音优美动听的年轻女性。值得注意的是,译意风小姐不是平淡读出译好的台词,而要将它们声情并茂表演给观众听。华裔女星卢燕早年曾任译意风小姐,她对这项工作的评价是:“译意风是融电影、话剧 、演讲于一炉,集艺术之大成 ,极声色之能事。在`译意风' 中, 我尽量地沉浸在每一个角色中 ,我不单是翻译对白的意思, 而且间接地用戏剧的口吻, 使每一句话都说得如剧中人一样的生动有力。”同时,译意风小姐还会对影片内容、电影语言做一定补充说明,帮助不熟悉电影或西洋光景的看客更好欣赏作品。
(四)华文配音片
二战结束后好莱坞欲在中国寻求扩张,向中国农村城镇地区大量输送影片。为了让农民也能毫无障碍看懂电影,以米高梅为首的制片厂在为影片装配中文字幕的同时,还开始制作汉语配音版本。
好莱坞急切制作华文配音片还有另一层原因,即战后苏联影片也开始猛攻中国市场。苏联电影从一开始就选择了配音的方法,赢得不少中国观众的好感,而美国在文化竞争的需求下,加快了对华语配音片的探索。
(五)鸳鸯蝴蝶派与电影译名
大概没人能否认一点,那就是好莱坞老电影的中文译名实在太具特色——Casablanca是《北非谍影》,Jezebel是《红衫泪痕》,Love Letters是《柔肠寸断》,White Heat是《歼匪喋血战》……这些极具中国古典文学风格的译名具体出自谁手已无从考究,但有学者认为它们的形成与鸳鸯蝴蝶派有千丝万缕联系。
鸳鸯蝴蝶派是中国近代小说流派,流行于20世纪上半叶,代表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等。鸳鸯蝴蝶派小说惯常讲述浪漫才子佳人的故事,有时也涵盖武侠、侦探、悬疑等题材,总体情节通俗,在体裁和语言上带有古代白话小说的特点。

鸳鸯蝴蝶派很早便开始涉足电影领域。最初他们为中国电影编写剧本、制作说明书、添加字幕(针对无声电影),往后逐渐参与到好莱坞电影的汉译工作中。据传许多影片译名便是出自鸳蝴派文人之手。这可以解释为何许多译名带有鸳蝴派的古典文艺风格,甚至明显带有该流派代表作品名字的影子,比如The Valley of Decision译为《空谷芳草》让人联想到鸳蝴派代表电影《空谷兰》,Anthony Adverse译为《风流世家》让人联想到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即使部分译名非直接出自鸳蝴派之手,翻译的人显然也是受到了这一广为流行的文学流派的影响。
参考资料:
[1]张伟.20世纪前期好莱坞影片的汉译传播[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5):41-46.
[2]谭旭虎. 风格特征、主体性与好莱坞老电影片名翻译[A]. 2006:5.
[3]王玉良.战后好莱坞电影在上海的影院宣传[J].电影文学,2018(21):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