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后的消费主义
刚刚看了一篇文章是关于九零后的消费生存现状,说九零后目前利用信用卡和各种网上小额贷款的比例非常高,拥有存款的比例非常低,这与我目前对周围情况的观察基本相似。这些都是综合因素造成的,从内在讲归因于九零后的消费观念,追求奢侈品和仪式感,对债务认识不足和危机感缺乏;从外在看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创造了丰富的消费环境,但经济发展的结构性调整也使九零后的上升渠道趋窄,同时网络信贷的发展也为此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那么在这种环境下,九零后会走向何处。我认为每一代人身上不同时代的印记都是环境对他们的考验,对于五零后和六零后来说物质的贫乏是考验,对九零后来说物质的丰富同样是考验,而且随着基因的优化,这种考验的难度有增无减。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在这种考验中生存下来,我想是那些内心坚定,能合理利用资源,不依赖于物质获得满足感的人。说到此我不得不感叹古代哲人的智慧,早在约一千年前范仲淹就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学艺不精,早已忘了作者所处时代的背景,但是此时的我会好奇那何以为喜,何以为悲呢,于是又想到作者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才真正深刻理解了古代读书人的终极追求。那对比现在,九零后的精英们关注的大多只是自己和归属于自己的物质,喜源于此,悲亦源于此,也许利己主义与独立意志的距离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远,一个人能够安身立命的东西只有技能,理想和自己强大的内心。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