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之行第三季1
早就听说加尔各答的雨厉害,特别是在季风期间,雨势如瀑布,如密集的子弹,模糊天地之间的一切。没想到的是在还没有抵达加尔各答时就感受到了它的威力,飞机晚点给出的解释是加尔各答那边下大暴雨了。但加尔各答的雨还有个特点就是来的快猛走的也快,这不没等多久就催促登机了。位于次大陆东北方向的加尔各答可算是印度离中国最近的大城市,当年东印度公司就是利用加尔各答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向东南亚和中国倾销商品,而中国等地的商品与文化也通过加尔各答进入印度,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茶叶,当然加尔各答也有印度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人街,但在中印武装冲突期间,印度政府把在加尔各答的华人抓到西北地区的沙漠监狱里关着,唐人街也就这样没落乃至荒废了。这算是中国人在下南洋的历史中难以言说的伤痛,当然如此历史荒诞也同样属于英国人,这座按照伦敦打造出来的城市,那些花园和街道早已没有了曾经的云淡风轻,这座似乎与苦恼无法分割的城市,让老英国人痛心,也见证了国家的新生,它终究是孟加拉的新娘。飞机很快就抵达了加尔各答,从飞机上瞭望孟加拉平原,一望无际,城区树木茂盛,典型的东南亚风格,色彩和其他印度城市一样地艳丽。
在机场入境处可见巨大的国际足联的U17世界杯展板,这项重要赛事的决赛就将在加尔各答进行。但此刻的加尔各答更重要的是享受杜尔迦女神节,这个城市最重要的节日。和国内一样,节日期间的城市里人少了很多,在前往市区的过程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那一座座的"小庙子",里面有各种形态的杜尔迦女神像。这些神像都是用恒河里的泥沙做成的,在节日的最后一天会在恒河边被放入恒河中,最终回归恒河。杜尔迦女神本是邪恶的化身,但她就如同印度教的其他神明一样,正与邪的界限并不是那么明显,在这个世界中的平衡需要创立与毁灭的共同维护。加尔各答的城市风景完全不同于德里和孟买,由于雨量太大,植物茂盛,城市中充满了树木,而房屋都带走雨水常年洗刷后留下的痕迹。加尔各答的建筑带有殖民地时代的风格,大量维多利亚时代的浮夸装饰和方正的结构,加上印度特有的鲜艳色彩,非常上镜。酒店订在加尔各答市区一条叫做胡志明路的博物馆上面,酒店只有三到四间房,本身就是艺术展览馆的一部分,到了才发现原来就在美国领事馆旁边,这座稍微有点破旧的白色大理石小楼走进去才发现真是别有洞天,由于博物馆在装修,一楼显得混乱,走上木质的旋转楼梯就听到咯吱的声音,这才发现在一个隐秘的地方有在电影中看到过的那种小型老式电梯,昏暗的楼道散发出雨水的味道,仿佛来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好在酒店的入口亮了起来,进去后发现干净整洁明亮,白色的大理石长廊和藤椅,落地窗能看到外边热闹的街道,房间也有着高高的天花板和老式家居,非常有加尔各答的特色。
放下行李立马出门,暴雨后的城市凉爽宜人,空气中夹杂着水气,头顶的云朵快速变换,组合着不同的形状。在印巴分治的年代,东巴基斯坦与西巴基斯坦不同,西边是血腥的人口互相流动,但东边却是几千万东巴基斯坦人涌入加尔各答。在英国将殖民时代的印度首都迁到德里后,加尔各答似乎成为了苦难的代名词,大量难民让本来都拥挤的城市显得更加臃肿,死亡随处可见,特蕾莎修女更是让加尔各答以苦难闻名于世。在孟加拉那些伟大的电影中,似乎这里最能对接战后意大利,成为新现实主义思潮发展良好土壤。让人印象深刻的洛伊1953年的电影《两亩地》就将镜头对准了现实生活的繁杂面相,农民被地主压迫,法律却无法站在他们这一边,城市文化的迅速堕落,道德成为旁观者,父亲的打工之路异常艰巨,在加尔各答这座城市,人来人往却没有他的位置,他用善良却换来了残疾,用汗水却换来了梦想的破灭,洛伊用生动形象的镜头描绘出底层众生相,非常明显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痕迹,德西卡创作理念与印度社会的完美对接,最后农民不可避免地失去了土地,他甚至连一把土都无法带走。
公园街是加尔各答最有名的商业街,街上集中了加尔各答许多有名的餐厅和购物场所。但在节日期间,公园街明显冷清了不少,就连平日里聚集的街头小贩们也不见了踪影,只留下空荡荡的座椅。倒是街道两旁装上了绚烂的霓虹,多姿多彩的杜尔伽女神图案让街道不至于过于落寞。加尔各答是印度少有的建了人行道的城市,即使以中国的标准来看很窄。在大部分关门的店铺中,一家买果蔬的商店显得异常显眼,它开在一座三层居民楼下,楼房在漫长的历史洗刷下染上了深黑色的印迹,从窗子到楼梯都仿佛穿越了百年时光,而色彩鲜艳的蔬果店就那么合适地点缀了这片深黑色。走入加尔各答的小巷,这样历史的印迹俯拾即是,那些上镜的建筑本身就是这座城市最美的风景吧。
在市区逛到傍晚,不时看到一辆辆卡车拉着巨大的金碧辉煌的杜尔伽女神像在震耳欲聋的音乐声中穿梭于加尔各答的市区街道,今天是杜尔伽女神节的最后一天,许多神像会被投入恒河。我们立马开始询问在哪里能看到投河的仪式,问了四五个终于在地铁保安那里知道了准确位置,原来是在豪拉大桥下的一个水畔石阶。决定乘坐地铁前往。加尔各答的地铁实在是太古老了,完全就是一个记录历史的博物馆,和这座城市的其他建筑一样,毫不掩饰自己的年龄。没有自动售票机,单程票就是一张公交车票似的小卡片,出站直接扔在一个大塑料桶里。地铁列车也完全比不上德里的现代,车辆运行中动静很大。从地铁站出来步行了一段路就能看到前方热闹非凡了。许多贩卖气球的小贩(仍然没搞清楚加尔各答为什么有那么多卖气球的),还有不少游客来看热闹的,但游客大部分都是印度人。碰见一个好像是学校媒体的摄影师,他似乎更关注这种庆典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基本流程是这样的,卡车开来,一家人先下车,然后开始跳舞,有钱人家会雇佣乐师打鼓吹号啥的,处处体现出攀比的架势,然后将女神像请下车,当然越有钱的家族的神像装饰就越豪华,个头也越大。我们看到一个大的简直是三个成年人的长度,抬下车就要靠七八个人。好不容易抬下神像后,大家就开始扛着神像走入小庙(当然也是雇佣的工人来抬),寺庙前面就是水畔石阶,在石阶上会有宗教人士来进行一个小型的PUJA(印度教的忌神仪式),最后的高潮部分就是将神像缓缓送入恒河中(也是工人来送)一旁的家人们手沾河水洒向神像,待神像完全沉入河水,就进行最后一个环节,大家合影留念,最后坐车回家,下一辆车排队开始。不得不说,每一家的神像都不一样,争奇斗艳,庆祝方式也多种多样,大家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中,作为极少数的外国人,我们也被“重点”关注,握手、照相的不亦乐乎,不知不觉晚上九点了,从中午开始还没吃任何东西已经饿的不行了。打车回旅酒店,准备在附近找吃的。结果看似是酒吧的一座老别墅原来是一个餐厅,而且主打宝莱坞主题,大吃一顿后回到酒店,准备明日去维多利亚纪念堂、杜尔伽女神庙和泰戈尔故居这几个加尔各答的主要打卡景点。
维多利亚纪念堂是加尔各答的标志性经典,走入公园内真的就像是到了伦敦,其中的树木和草坪都经过了精心修剪,但建筑的部分很多细节还是年久修补不足能立即将你拉回到现实世界。不到中午雨又开始有下大的趋势,和昨天一模一样。打车刚到杜尔伽神庙,雨水简直用泼来形容都不为过,在屋檐下等了不到五分钟雨就停了,走出来发现刚刚没啥人的路一下挤满了人,不知道都从哪里冒出来的。神庙可能算是加尔各答节日期间最热闹的地方了,基本中下层民众都来了,神庙旁的路上小摊贩和乞丐沿路占据了所有有利位置,你不能停留,会挡住他们的“生意”,小摊贩们贩卖千篇一律的祭祀用品,难怪竞争激烈。在靠近寺庙入口处就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据说庙里会宰杀山羊,用血来祭祀女神。这不,在入口处附近看到一只可怜的山羊被拴在栏杆上。队伍太长,我们只好打道回府,晚上要离开,抓紧时间去购物,没想到刚到寺庙路的路口,又一场瓢泼大雨光顾了,只好狼狈地挤到一旁的草棚里避雨,仔细看看这些草棚,原来是许多人在这里面安的家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