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倒退?这部荧幕经典居然被Netflix抛弃后选择回归传统电视台
最近好莱坞有一件大新闻,被整个圈子持续关注和热议:
美国情景喜剧《活在当下》(One Day at a Time)在4个月前被Netflix毫不犹豫的取消后,近日在传统电视台找到了新的买家。

《活在当下》是什么剧?好像没听过?
这怎么是大新闻了?
首先,这件事之所以很轰动,因为自2013年Netflix做原创内容开始,这是第一部“由网转台”的电视剧。从来只有Netflix当接盘侠,批量收购被电视台退订的剧,反过来的例子却从!未!发!生!过!
第二层原因,更多来源于年初Netflix狠心砍掉这部剧时,曾迎来了美国观众一波不小的反抗抵触情绪,以及包括主创团队在内,不少人的情怀感爆炸,强烈请愿Netflix改变主意或者呼吁其他平台能够挽救这部作品。因此,当这部剧真的被“救活”以后,不少人感慨万千的露出了胜利的姨母笑。
今年3月,Netflix官方发布不再续订《活在当下》:

看看群众的反应:






无数人在change.org上自发的发起了请愿活动:“续订《活在当下》第四季!”

而在twitter上,#SaveODAAT (拯救《活在当下》)也一度成为超过《复仇者联盟4》的热门话题。

如今,
当这部剧被Pop TV(CBS旗下一家有线电视台)续订的新闻爆出后,在#SaveODAAT的话题下,满眼都是高呼“我们做到了!”的声音:


然鹅,在讨论“由网转台”问题之前,考虑到这部在豆瓣上,三季加在一起也只有1000多个人打过分。

就先介绍一下,这部在国内似乎没人关注的剧,究竟是什么来头吧!
承载无数人回忆的荧幕经典
《活在当下》之所以自带话题度,原因之一,它是翻拍自一部美国70年代红遍大江南北的同名情景喜剧。按现在流行的话术讲,就是大IP。原作讲述的是一个离异的单身母亲,带着几个女儿搬家到印第安纳波利斯后的一系列酸甜苦辣的充满爱和欢笑的生活故事。
同时,原作也是美国荧幕历史上第一部以单身母亲作为主角的电视剧,其涵盖的社会意义,不言而喻。

该剧从1975年于CBS首播,一直连续到1984年,共制作了9季。这些年间,全国收视率一直名列前茅,陪伴了一代人的成长,可以说是美国电视史上最成功的剧作之一。
可谓经典。但,不仅如此。
原作作者Norman Lear,被称为美国的情景喜剧之父——最巅峰的记录,美国的各大电视台同时播放9部由他创作的电视剧。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他就是美国电视产业的传奇代表人物之一。

而这次重新翻拍,主创团队得到了Lear老爷子的鼎力支持。老爷子希望团队能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诠释和演绎这部剧集,让更多年轻人有机会欣赏到这部满满爱意的家庭情景喜剧。
当他得知Netflix以“观众太少”的理由,取消了这部剧的时候,亲自发了一条让人泪目的twitter:

内容有点长,只翻译最戳人心坎的最后一段吧:
“对于这三季,我对Netflix和我们在索尼的合作伙伴感激不尽,但我希望我能理解Netflix取消第四季的决定。难道在这门生意里,真的没有爱和欢笑的空间了吗?”
大家不能忍受的是Netflix的唯数据论。关键人家Netflix还不公开数据(尬
但说回来,Netflix毕竟是个商业产品,如果投入产出比低,想要扼腕止血也无可厚非。也是因为了解这个事实,Lear老爷子的话,才更让人觉得心酸吧:
难道在这门生意里,真的没有爱和欢笑的空间了吗?
一个关于政治正确的问题
这部剧的另外一大特点,就是将故事设定改为了一个古巴裔美国家庭。很多演员都为拉丁美洲裔,且编剧和制作团队中,也有很多拉丁裔。除此之外,也包含了一些Queer群体。(Queer大致就是指代所有LGBT及其他非主流性向和性别认同的人。)
了解好莱坞最近两年热点的人一定知道,“多样化表征” (Diverse Representation) 自2018年的《摘金奇缘》(Crazy Rich Asians)取得票房奇迹后,成为了极具力量的话题,给美国各种肤色的少数族群带来了巨大的希望。越来越多的少数族裔观众希望大小荧幕中都能看到更多讲述自己族群的故事;而对于被压抑了太久的少数族裔好莱坞从业者,每一部能成功上映的作品,都像是他们事业旅程沙漠里中的绿洲。
在美国,一旦牵扯到少数群体的话题,就会上升到政治问题。太容易引发狂暴的公众舆论。
比如:

再比如:

媒体:《活在当下》不仅仅是一个电视节目,它具有表征意义并且需要被拯救。下一个作业:狂刷《活在当下》

媒体:取消《活在当下》是对电视多样化的重大打击。

Netflix赶紧出来——别误会!我们是真的致力于制作这些代表不同群体的故事的呀,你们看我们做了这么这么多,嘤嘤嘤!

简单的说,Netflix这一决定,容易被解读为政治不正确。而这种政治不正确,恰恰又是当下的美国政治和文化中,一根极其敏感的神经。
Netflix的策略:拍的多,砍的也多
抛开以上讨论过的两个问题,其实一部Netflix Original剧集被砍,本是一件很稀疏平常的事儿。
此前,一家伦敦的研究机构曾经发表过一项调查报告,发现流媒体平台(包括Netflix和Amazon)砍剧的速度,远比传统电视网要快。

这项报告指出,平均来讲,流媒体的原创剧都很难持续到第2季,而传统有线电视网上播出的剧集,平均可以坚持4季,在免费的无线台上,则可以坚持到6季。
的确,纵览Netflix Originals所有非动画类的Scripted Series (指含编剧剧情的连续剧,也就是排除纪录片、综艺这种类型),至今坚持了超过3季的只有5部:
- 《纸牌屋》- 6季 (已完结)
- 《女子监狱》 - 6季 (已确认今年7月播出的第7季将是最终季)
- 《同妻俱乐部》 - 5季 (续订)
- 《欢乐再满屋》 - 4季 (已确定第5季为最终季)
- 《我本坚强》 - 4季 (已完结)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两种未经证实的猜想。
第一,流媒体平台对于剧集的数据表现远比传统电视掌握的快、全面。
传统电视对于观众画像和行为,几乎只能依赖尼尔森这类第三方机构给出的收视率,而流媒体平台则可以精确的掌握更多数据。这意味着:他们能够更快的计算成,投入产出比 —— 对于剧集质量和价值敏感度更高。
第二,传统电视虽然看起来摇摇欲坠、危机四伏、被流媒体吊打的鼻青脸肿,但是也许它的商业模式更成熟、更赚钱。
Netflix这两年,每年都花百亿美金,在全球范围内大量制作和购买内容,但是它的收入渠道只有单一的会员订阅费。而美国的传统电视,首先并不需要海量的节目(毕竟不是VOD模式)—— 意味着每年不需要制作Netflix那么多的内容——意味着相对低的成本,而它们的收入来源,无线广播台(如ABC, NBC, CBS)主要靠昂贵的电视广告,有线台 (如HBO, Starz, Showtime)主要靠订阅费(有线台的订阅费又比Netflix要贵)。如此看,更低的成本花销、更高的ARPU值,等于更高的利润。因此,没有快速砍剧的经济需要。
不继续展开分析这个话题,但总的来说,可以得出一个结论,Netflix此举肯定是出于商业需要,站在道德至高点上指摘并没有必要。
但是,
究竟为何一部经典IP、良心制作团队、超高粉丝热情、贴合时下舆论潮流的剧集,会,这,么,不,赚,钱,呢?
这个问题本文暂时无解,只能等更多的信息和数据披露。
最后,回到“由网转台”事件
这次“网转台”事件,会成为一种模式,未来发生更多这样的例子吗?
讨论这个问题,需要先了解一个Netflix Original的制片背景。
绝大多数的Netflix自制剧,都与对应的制片公司签署了一个协议,限定其不论该剧是否还在Netflix上播出、是否被Netflix续订,都不可以转卖给其他发行渠道(不论是与Netflix类似的流媒体平台,还是传统电视网。有些时候这个协议仅限美国本土,有时会涵盖全球范围内)。
这个协议的存在,是此前没有过Netflix自制剧由网转台先例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对于《活在当下》这部剧,值得庆幸的是,Sony Pictures Television(这部剧的制作公司,也是真正的版权所有方)当初与Netflix签订的协议只包含了“禁止其他网络流媒体渠道”,换句话说,从法律意义上,这部剧是存在“转台”的可能性的。所以,短期看,受法律协议限制,这种状况不存在大规模发生的前提。
另外一个因素,在于买家。
有多少传统电视愿意接盘被Netflix判了死刑的剧集?这次《活在当下》能起死回生,除了社会舆论的推动,还有两个潜在的背景:
1)曾创下辉煌战绩的《活在当下》原作,就是在CBS播出的,而Pop TV是CBS旗下有线电视网。本次的第四季续订deal中,不仅包含Pop,Sony也将前三季的电视播出权打包卖给了CBS。有一个逻辑:在Netflix不卖座,但CBS也许可以再续辉煌。
2) Pop TV本身是个很小众的有线台,它的内容逻辑和受众以及新季播出时间点,据Pop的高层表示,正好是Pop正在寻找和需要的。也就是说,这是一个非常幸运的美好巧合。
舆论+老东家+恰好需要,以上因素共同驱动,有了这个让人感到意外的结果。但这明显并不足以证明,未来即使有其他被砍剧不存在法律条款限制,也能找到合适的买家。
除此以外,第四季要等到2020年才会播出。究竟搬家之后,这部剧是否能够翻身,还是未知数。
也许,Netflix的死刑,就真的是死刑呢?
如Netflix原创内容部门的VP,Cindy Holland接受采访时曾霸气侧漏所说:

“我们已经支持了这部剧3季了,如果不是我们,这部在别的地方大概1季都拍不了。”
(完)
此为转载--->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