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月佳期港影团第4期《投奔怒海》
《投奔怒海》平均分7.7分,共18位团友参与打分~

港影团评分表:

很写实的影像,虽是讲述发生在越南的故事却仍然能引起一些共鸣。抓壮丁、建新经济区、划走被处决者的衣物,很多场景都令人触目惊心,整部片对会引人不适的画面也毫不避讳,残忍又冰冷。三次爆炸致死以及琴娘妈妈歌喉这几场戏实在太过突然,发生的那一瞬间感觉自己的视觉和心灵也都遭受重重一击,继而久久难忘。只是如若自己对历史了解的更多,想必会有更大感触吧。
@下落不明
全程隐喻的台词,似曾相识的画面与情节,我们看不到的让别人再用类似的情节做出来,迷惘与表演,艰难却又有希望,和自己梦里的港片感觉是如此相似,小女主好棒。
@陈ken
明显的醉翁之意不在酒,说的是越南,其实只是以越南为一个典型案例,描述着许多类似这样的世界,其影射意味不言而喻——政府竭力在外表上装出一副太平祥和的模样,而内里却是百姓水深火热、鸡犬不宁。所谓的革命不过是又一场剥削,人民渴望逃离,最终却又无法摆脱葬送于这苦海之中。
红色恐怖,人民鲜血喂染的旗帜;港人爱港,老板娘将处子之身献给中国,历经过法国人美国人的身体却仍像十四五岁的处子之身般纯真。她身上既带着儿童般的香气,也带着强烈骄傲腐败的气味,一如历经了殖民的香港。马斯晨十分惊艳。
许鞍华处理政治题材的电影还是很大胆的,一些场面如居民捡尸、地雷爆炸、扫射难民船的场面确实非常的震撼,相对比较写实。对于战争的反思并不是像美国人那样突出战争的残酷,而是以战后的越南为时间切入点,通过描写日本记者在越南的见闻来代指港人对红色政权一种猎奇和试验心理,多少还是有点私心的。
@路边早餐
许鞍华是香港新浪潮最激进且冷峻的,只要接受林子祥蹩脚的日语和越南人讲白话的违和感,这片的信息量和指向颇多,每个角色都象征一种无法摆脱历史洪流的人群,镜头设计相当出色。但是文本还是摆脱不了一种对极权的肤浅想象。另外,海南是低仿东南亚?
@1Q89
越南红色政权建立之初的浮世绘,许鞍华出手不凡,讽刺相当辛辣。运镜和构图个人风格明显,但镜头仍有一定诱导性。剧作戏剧冲突强烈,对观众吸引力较强,某些片段的设计存在刻意成分。
@嘉措
非常锋利,对政治的隐喻不言而喻,粉饰中的真实,腐朽中的希望,那最后的火中独舞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似乎法国人和美国人从来就没在她身上留下任何痕迹。”“最宝贵的东西还是给了中国人。”
确实锐利,但别说不是政治电影,海报的立体主义源于镰刀斧头的切割。赤色恐怖也是1982港人对回归的极度焦虑,以至于需要借新奥尔良的酒吧寻求再生。许鞍华早期即相当大胆,镜头和剪辑冲击力十足,原始粗砺,血腥幻灭,但主角的身份设定和价值走向不能接受。
@子煦乌有
香港那些年的电影一直带着很强的政治性和批判性,本片亦是如此,借日本人视角审视越南粉饰太平下的民生群像,背后隐喻不言自明。电影镜头冷静冷峻,几场突如其来的爆破和杀戮简直让人不忍直视。
@春江水
#花月佳期港影团#对许鞍华电影的最深印象是市井温情的《天水围的日与夜》,真不知道导演还拍过一部这样的作品。故事背景虚构架空也许更好一点,越南人讲广东话实在别扭。琴娘给母亲守丧的镜头和最后琴娘的侧脸慢慢退出银幕边缘的镜头,感受到了一丝实验主义的风格,很惊艳。跟随着芥川的脚步,我们看到革命已成功风雨仍飘摇的岘港,既有食不果腹的琴娘一家,也有革了国家的命没革成自己命的阮主任。最后那一艘船带着琴娘们,驶向朝阳仿佛也驶向希望。Boat People!
花月佳期港片观影团是由豆瓣网友:子煦乌有 发起的,旨在让更多喜欢港产片的影迷朋友能聚在一起,肆无忌惮地聊港片、侃八卦。每周大家都会共同选出一部不那么热门的港片佳作,观看,打分,评论,并汇总整理,一起学习进步。(可以联系:子煦乌有 加入观影团)
第1期评分及短评汇总:https://www.douban.com/note/721822394/
第2期评分及短评汇总:https://www.douban.com/note/722741761/
第3期评分及短评汇总:https://www.douban.com/note/723577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