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论证
之前写过对爱的理解:“爱不是给予对方自己最好的,而是给予对方最想要的”。现在就通过最近刚刚学的逻辑论证来推理一下,自己的理解是否合理。首先可以明确的是,爱是做一些事情让对方好且不求回报。
P0: 爱是做一些事情对别人好。(这里主要论证前半句,直接默认后半句成立并省略不计)
第一种情况:
P1:爱是给予别人自己最好的。
P2: 自己最好的只是自己认为最好的。
P3:自己认为最好的,不是所有别人都认为是最好的。
P4:每个人对最好的理解都不一样,
p5:每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事件对最好的理解也不一样。
P6:自己最好的,有的人认为不是最好的,或是不需要的,甚至是最坏的。
p7: 在两个人对最好的理解比较固定的时间段,一个人给予另一个人自己最好的。
P6+P7=P8: 在两个人对最好的理解比较固定的时间段,给予别人自己最好的,另一个人不认为是最好的,或是不需要的, 甚至是最坏的。
P1+P8=P9: 在两个人对最好的理解比较固定的时间段,爱是给予别人不需要的,甚至是最坏的。
C1:在两个人对最好的理解比较固定的时间段,爱是做一些事情对别人无用,甚至是有害的。
C1与P0矛盾,所以前提P1爱是给予别人自己最好的不成立,这不符合爱的定义,所以这不是爱。
但是,如果有P10: 在两个人对最好的理解比较固定的时间段,当下自己最好的恰巧也是对别人最好的。那么就得到结论C2: 爱就是给予别人最好的。爱是做一些事对别人好,符合爱的定义。
第二种情况:
A1:爱是给予别人最想要的。
A2:每个人的认知有限,最想要的不一定是对自己最好的,即自己最想要的有的是对自己不好的。
A1+A2=A3:每个人的认知有限,爱给予别人的有的是对别人不好的。
C3: 每个人的认知有限,爱给予别人的有的是无用的,甚至是有害的。(被自己惊讶到,原来这个说法也不对,本来是想论证第一种情况为假,第二种情况为真,没想到第二种情况也为假,捂脸)
C3与P0也矛盾,所以前提A1爱是给予别人最想要的不成立,这不符合爱的定义,所以这不是爱。
但是,如果P4: 别人通过充分认知与理性思考,认为当下最想要的就是对他自己最好的。那么给予对方最想要的,就是给予对方最好的。就能得出结论C4:爱就是给予别人最好的。爱是做一些事对别人好,符合爱的定义。
结论:
之前从某心理学的角度得来的这句对爱的理解,“爱不是给予对方自己最好的,而是给予对方最想要的”是不合理的。这两种观点可以都是正确的也是错误的,因为它们都缺少一些限制条件。在特定的条件下,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为真。第一,在两个人对最好的理解比较固定的时间段,当下给予自己最好的恰巧也是对别人最好的(别人也认为是对自己最好的),这就是爱。第二,别人通过充分认知与理性思考,认为当下最想要的就是最好的,这时给予别人最想要的,这就是爱。
当把条件补齐,就可以发现第一种情况是第二种情况的子集,当通过充分认知与理性思考之后,每个人对于最好的理解都会处于一个比较固定的时间段;当下给予自己最好的恰巧也是对别人最好的(别人也认为是对自己最好的),其实就是关键强调对别人最好。因此,最根据奥卡姆剃刀原则,直接舍弃掉第一种情况。
现在对于爱的理解越来越明晰,好惊讶逻辑论对思路梳理这种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爱并不是一拍脑门充满激情与浪漫那么简单的事情,反而是严格定义条件下的一种情感方式。人们说爱你,前提一,你自己得通过充分认知与理性思考,确定自己想要的就是对自己最好的,什么是最好的,自己心里要清晰明确。要充分发现自己,认识自己,活出自己。前提二,有人来给予你最想要的并且不求回报。凡是不符合这两个前提同时成立的情感而打着爱的旗号的言行,都不是真爱。
真爱宣言:别人通过充分认知与理性思考,认为当下最想要的就是最好的,这时给予别人最想要的,这就是爱。
哇哦哦,好开心自己的这样一番论证呀。有了这条真爱宣言,就不会迷惑什么是爱啦!!!但是呢,这只是爱,爱是一个人的事情,接下来要思考什么是爱情。爱情就更加复杂了,这是两个人的事情,我相信爱情存在,但是不相信爱情的永久,也相信爱情是一种信念,致死也不一定能拥有。爱情会给生命带来意义,但不是生命的全部,也不是生命意义的全部。关于爱情的论证还没要思考清楚,以后有机会也论证一下。
现在回过头看这条真爱宣言,爱一定存在吗?也就是说前提条件“通过充分认知与理性思考”,怎么理解这个充分认知与理性思考?如果一个人叫小明,他不能通过充分认知与理性思考呢,那是不是小明永远不会得到别人的爱了?或者一个人叫小红,给予小明的不是小明最想要的但是对小明最好的呢?
按照真爱宣言回答第一问,当小明不知道自己最想要什么的时候,任何人都难以知道什么是他最想要的,也就没办法给予爱。第二问,这个时候小明会认为小红的给予不是爱。但也许随着小明的成长,会发现当时小红没有给自己最想要的是对自己好,恍然大悟,这个时候小明才会知道这是爱。或者也许小明永远都不会悟出小红的爱,那么他永远都不知道有这样一份爱。但是不知道不代表不存在,这个怎么解释?
我想这个问题涉及到一个词“知道”,按照哲学里面的定义,知道是一种认知状态cognitive state。“知道”是这样一个命题P:认知主体S需要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相信P、P为真、并且有充足理由,即believe, be true, and with justification.也就是“小红爱小明“为真并且有充足理由(给予对小明最好的且不求回报),但是小明不相信小红是爱他的(因为小红没有给小明那时最想要的),所以小明没有通过充分认知与理性思考,不认为当下最想要的就是最好的,处于无知状态,按照真言就不是爱。
根据知道的定义,可以继续简化真爱宣言:当且仅当别人知道最想要的就是最好的,那么给予别人最想要的,就是爱。
莫名想起一句歌词:这就是爱~~~,嗯,不是念出来的,是唱出来的。
等等,如果遇到父母七大姑八大姨恋人朋友同事吃瓜群众,打着爱的旗号怎么进行辩驳与维护自己呢?首先,我们没办法选择自己的父母与亲人,但是可以选择自己的朋友与恋人。因为好像脑袋瓜进化了一样,看什么事情跟大家思路都不一样了,跟家人总是说不到一块,要么他们忍不住怼我,要么我忍不住怼回去。明明是他们思想很危险,不指出来吧忍不住,指出来吧就是对他们三观的彻底否定(捂脸)。大家都是宁愿自欺欺人也无法面对忠言逆耳的真实,人性的脆弱吧,有时候我也是受不了别人的否定,有理由据的否定我是拥抱的态度。家人对我伤害最大的就是,不接受的事实,因为无法反驳就来攻击我的个人,举例就是这件事没干好,那么整个人生都会干不好;某某事情不用试,你永远都学不会。对于这种诛心之论,我是最最最反感也是最受伤与痛心的,常常几天缓不来。因为说这些话的不是路人甲,而是自己最亲的人。可是家人只能短暂远离,不可能永远逃离的,因为那毕竟是唯一的家人。都说原生家庭决定一个人的性格与命运,不好的原生家庭岂不就是一个永恒的恶性循环?但是人终究还是有自由意志的(关于自由意志的论证我还没思考清楚,以后再来仔细思考),可以通过学习突破认知局限,将原生家庭带来的缺失一点点修补起来,从而打破这个循环。破解的方式,就是忍住、保持沉默,或者不住在一起、独立生活。
朋友与恋人,这个完全就是自由选择了。当然对于朋友不能要求太高,但是我们的朋友其实就是面前的镜子,映照出的都是自己的模样。不按照真爱宣言交友,不代表不慎重交友。亲人的不理解是常态,没有朋友的孤独也是常态。但是恋人就得按照真爱宣言来甄别啦,没有恋人没有爱情的单身狗生活更是日常了,若心中有牵挂的人,自然也是好事。至于七大姑八大姨同事与吃瓜群众,只要不打着爱的旗号干涉,不损人利己,一切好说或者说忽略不计,嗯。
不知不觉竟然又快十一点了,昏沉沉的一天,其实已经昏沉两天了,不,昏沉了好几天。终于在这篇日志里把思绪情绪一起梳捋清楚顺畅了。明天去拆线,希望伤口愈合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