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俗美蕴21:走月亮
宋代姜特立在《中秋追和李方叔咏舞者》中赞叹月色下的艺术家——
乐声催遍上华裀,回雪光中不见尘。
今日同间易惆怅,当筵踏月更何人。
——他虽然没有直接描绘女性,但舞者所在并营造的境界,似有嫦娥下凡的袅绕仙气。那个中秋夜无比美妙,乃至他当场就陷入类似怀旧的惆怅情绪了。来自浙江丽水的姜特立与很多男性诗人一样,具有女性气质。

吴地民俗中有中秋夜“走月亮”的传统,也不知何时诞生的。严格意义上说,姜特立并非吴地人,但他诗中的舞者已经显现了女性“走月亮”之美。或许这个民俗与历代诗人营造的文学境界有直接关系吧?早在唐代,刘禹锡就描述过类似“走月亮”的情景——“照山畬火动,踏月俚歌喧”,见其《武陵书怀五十韵》。武陵大致在今天的湖南常德一带,与吴地距离甚远。也许类似“走月亮”的风俗遍布古代中国很多地区,只是表现形式有点差异——就吴地而言,突出的是女性。正宗吴地人沈复在《浮生六记》卷一“闺房记乐”中说得明白——
吴俗,妇女是晚不拘大家小户,皆出,结队而游,名曰“走月亮”。
显然,这是一年一度女性的“狂欢节”,清代文人对此记载很多。《吴江志》说当晚人们聚在一起欢饮、听音乐,“往往彻晓而罢”。这也许特指富贵人家的玩法。就一般人家的女人而言,大概如《清嘉录》中所描绘:女人们打扮得花枝招展,一起出游,到尼姑庵里许愿还原,直至“鸡声喔喔”,还在月下玩耍。当时有人作《吴歈》记其盛况——
木犀球压鬓丝香,两两三三姐妹行。
行冷不嫌罗袖薄,路遥翻恨绣裙长。
——为了尽兴,女人们不怕秋夜气温下降,只恨“绣裙长”影响自己走得更远,可见她们对这次狂欢的向往与重视。清代袁学澜的《姑苏竹枝词》里特别提到,“联袂同游明月巷,踏歌还度彩云桥”,意指除了穿行于大街小巷,还得去野外走“桥”。据说走过的桥越多越好,不知有何内涵?过去福建建瓯一带也有类似中秋夜“走月亮”的习俗,他们是为了“脚骨硬”。
旧时男人不便混在女人堆里“走月亮”,但这么美好的夜晚,他们也不愿错过啊!从一些关于“踏月”的诗文中可见:大凡有点品位和闲钱的男人,玩起来也是情意绵绵或诗意盎然。晚清浙江湖州人朱祖谋有一首《惜红衣》词,序中特别指出“中秋踏月”时节与人夜谈;稍早些的安徽歙县人程恩泽,于《戊子八月十四夜偕祁春浦中允昆明湖踏月》,因见天地间有大美,而对官场产生厌倦,道:似此萧间仍富艳,何劳清梦恋江关?不过,这些场景与女人成群结队在月色下款款而行相比,味道还是“淡”了点。
红尘固然有许多不美,但既然生在其中,就不妨像女人们一样,把自己和心情,都打扮得漂漂亮亮,行走在月色下,映照为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