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摘录于2019年6月26日
1.约瑟夫·熊彼特的那句名言:“人们可以用三种方式去研究经济:通过理论、通过统计和通过历史”
2.首先是四大利益集团博弈法。我认为,发生于历史以及当下的所有中国问题,都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有产阶层和无产阶层,这四大利益集团互相争斗、博弈和妥协的结果
3.对于专制者来说,想要维持集权统治,必须在中央与地方的权利分配模式、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社会精英的控制模式以及与之想配套的宏观经济制度模式这四个方面完成制度建设
4.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尝言:“关于政治经济、经济发展、经济时代的问题,都要理解决策者背后的思想模式和意识形态。所谓的意识形态,就是一群人对环境的解释,以及对该环境如何调理出秩序,所提出对策背后一套共有的思想模式”
5.中国从第一次搞晋级变革开始就呈现出一个鲜明的特点:观念的优先往往比资源的优先更重要
6.税收是有形的,直接向人民收取财物,自然会招致人民的不满。最好、最理想的办法是“取之于无形,使人不怒”。据此,管仲提出了“寓税于价”的办法---把税收隐藏在商品里,实行间接征收,使纳税这看不见、摸不着,在不知不觉中就纳了税,而且不至于造成心理上的抵抗
7.由政府控制资源所有权,然后把经营权下放给民间商人,以一定比例分配利润,这就是后世非常流行的“资产国有、承包经营“的雏形
8.盐田专营的政策,对后世政权产生了重大且根本性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它让中国从此成为一个“独特的国家“。我们说“中国特色“,无此为过。
9.在西方的经济理论中,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甚至唯一的来源是税赋,在这一点上,无论社会主义经济学家或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学派都无分歧。卡尔·马克思就曾言,“附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国家存在的经济体现就是捐税“。
10.一种提供保护和公正而收取税金作为回报的组织,即我们雇政府建立和实施所有权
11.大量消费可以促进大量生产
12.只要不认为地堵塞利源,商贾就会日夜不息地从事营运而不知休息,而富裕的人只有不断地消费,贫穷的人才有工作可做。为了强化自己的观点,管仲甚至做过极端的比喻,他建议在煮蛋之前应先加雕绘,在烧柴之前要先加雕刻,即“ 而雕卵然后瀹之,雕橑然后爨之 “
13.人民没有本业可作,国家就应该进行宫室台榭的修建,以促进人民就业,尤其要雇用那些丧失了家产的赤贫者。这时候修筑宫室,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了促进就业,平衡经济
14.在国家主义的政策之下,国强易得,民富难求
15.中国人从来认为今不如古,前人比今人聪明
16.吴敬琏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不应当笼统地把改革的目标定位“分权”,而应当区分性质不同的“权力“,行政性权力需适当集中,经济性权力则应充分下放
17.经济体制改革要以政治体制改革为条件
18.改革是政治和社会问题
19.如果不研究历代经济的变革,其实无法真正理解当前的中国
20.触及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
21.1994年的价财税整体配套体制改革为界
22.历史并不存在“单一的真相“,“因为没有任何事实和真相可以在意义、解释、判断的语境之外被说出。我们所见的事实及所作出的论断,总是受到时代视角、意义语境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