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考志愿填报的胡言乱语
又到一年高考时,几家欢喜几家愁,但直到填报完志愿、收到录取通知书,才能算是欢喜忧愁尘埃落定。
高考,基本是个付出和回报成正比的事。也许付出多回报少,但至少不太存在大意外。志愿填报就不一样了,这是个决策性的活,却决于信息掌握和评估能力,既要考虑性价比又要考虑风险性。有的时候,还和买彩票一样,可能以小博大,种个头彩。比如我哥,第一志愿的本地双非没录上,滑到二志愿去了个省外985重点学科,同年在我们省的另外一个录取者比他分数高了70多分。
我当年高考的时候还是降一专业志愿扣3分,降一学校志愿扣6分(具体我也忘了是多少分),结果6个志愿全都没上。本来高考就发挥失利了,平时全校排名大概在60左右,高考成绩跌倒了200以外,志愿都落空后连一本都上不了了。还好后来出了补报志愿,最终在可以补报的学校和专业里挑选出了一个偏远地区的211。
高考和志愿填报双重失利的打击是巨大的,那一个暑假在我的记忆里就是每天都在哭,三个月把圆脸哭成了尖脸,也算一个意外收获吧(…。当然爹妈也跟着难过,一家人凑在一起研究过无数次是复读重头再来,还是就将就去一下这个211呢。最后还是决定先去看看吧,结果一读就读了6年,没有人生目标的懒惰的人往往就是这样随波逐流的。
现在的志愿填报大多数实行了平行志愿,基本可以避免当年我的惨剧。真的十分羡慕了。
昨晚,婶婶让我帮我妹研究一下高考志愿报名,曾在上面栽了大跟头的我深感压力重大。还好我妹给力,作为艺术类考生,校考进了国美的建筑,联考综合排名200左右,其实填报的压力不大。第一批第一志愿比较明确,第二批基本哪个学校都能去。但就是这第二志愿和第二批去哪儿还是让我研究了好几个小时。
我对补报上了一个211很不满意。大致有这么几个原因,第一,它是一个专业类大学,学生就是冲着专业类来的,多样化不行,就业面很窄;第二位置太差,这点尤为关键。工作后去过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进行过培训,也邀请过很多高校老师做讲座,论眼界和对前沿知识的掌握,复旦最好,其他学校和它的差距也有些差。第三离家太远,对家乡及周围城市影响力太小,在附近找工作凸显不出211的优势。
所以在给我妹填报志愿的时候建议,第一批次志愿选北上广及其他经济发达省份省会城市,尽量靠向985/211,第二批次志愿尽量在本省省会的综合性大学,至于专业,美术类的专业选择面有点窄,就全听妹妹个人意见啦。
对我个人而言专业不算那么重要,一方面一般大学都有一次转专业的机会,另一方面还是要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能够做到兴趣爱好和就业相结合是最好的选择,如果孩子没有比较执着的兴趣爱好,那就奔着就业走吧。
高考成绩大致能读什么水平的大学,而志愿填报决定了读什么学校,读什么专业。这就是can和do的区别吧。对于大多数没有人生坚定目标,也没有坚持毅力的人来说,志愿填报这一环节才决定了大半人生。可惜的是,这一环节,大多是父母而非考生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