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自己的31岁。。。
到了31,我喜欢上这么一个词汇,觉得它特别美地诠释了“美”—— jolie laide, 法语词汇,翻译成英语beautiful ugly,太可爱了!
jolie laide包含了这样一种概念:一个女人长得有点怪没关系,这会让她美得非常独特;也就是说,一个女人的长相即便不符合常规,也可以很耐看。
20岁的我总以为杂志封面女郎和韩剧中的女主是“美”的化身——完美无瑕的皮肤和妆容,纤细匀称的身姿,优雅得体的举止神态。。。
而如今,我也终于和自己很多很多的外在不足和解:单眼皮,短粗腿,肚子赘肉以及消无声息爬上眼角的鱼尾纹等等。
我还是会尝试着“义正言辞”地纠正朋友报高我的年龄,然而面对陌生人赞扬我看着只有20+的时候,我也并不会高兴得手舞足蹈和忘乎所以。
每个年龄阶段的女人都有独特的美,如果对于审美的偏执让需要想用尽各种法子想回到20+的青春年少,我觉得挺愚蠢:首先,我不是靠脸养活自己;其次,容颜易老乃是自然规律,不可违抗。
最最重要的事实是觉得自己的独特而漂亮:女人爱自己,而这种爱通过她展示自己、表达自己的方式而熠熠生辉。
当然,漂亮的外表会让人自我感觉良好也或许常常受人赞美。但如果想建立有质量、有深度的社交,我觉得外形的影响力会下降,反而你走过的路、看过的书、经历的事,得体的礼仪和有意思的见解才能真正让人为你所动——交到挚友和遇到贵人以及收获爱情。
另外,我想谈谈广告标榜的女性美,尤其打着“你值得拥有”slogan的产品宣扬的逻辑便是: 你拥有它,才够品位,才够fashion,才女人。
所以,我们会很自然的去想要收藏名牌包包,喷着大牌香水,踩着精致高跟鞋以显示自己足够女人、足够品位、足够高大上。
最近我刚好读到了美国前第一夫人米歇尔,她不仅是奥巴马的贤内助,她自身的魅力在民意调查中还超过丈夫,甚至超越了“第一夫人”的标杆人物——杰奎琳.肯尼迪,被称为“近代最受欢迎的第一夫人”。
米歇尔还是众多知名设计师追逐的焦点和时尚界的宠儿。她是《名利场》“年度全球最佳衣着人士”,但是,她并不用奢侈品和昂贵的服饰堆砌时尚,她的战略是——务实、亲民。在一次节目中,她公布了自己身穿裙子的来源和价格,148美元。
确实大牌的品质和设计都会独到。但是,我不会因为利用大牌来显示自己的“高贵”,更不会用不符合自己收入水平的价格去购买而缩减在其他方面的开支。
有次,去商场吃饭,看到一个女生背着一个黑布包,上面印有几个大字:“我30了,就是不想结婚”。我顿时觉得她太酷了。我也喜欢布包:容量大、环保、耐用,对于爱丢东西的我来说更是一个福音。
你要不要也试试?
关于朋友
什么是真正的好人缘呢?是人脉的广度和宽度,还是人情的深度和密度?
如果只取其中一样,那个方面比较重要?
反正我是会选择后者。
从前的我也想着让人人都喜欢我,我怕让别人失望。听到叹息我会立马反思自己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好。
后来,我发现总有一些人会背后诋毁你,无论你多么努力;而且,你的情绪也会跟着他人多变的评价而起伏不定,太累了!
我发现,好的人际关系要懂得“取舍”。
不是我对谁都好,谁都说我好就叫好人缘;对喜欢自己和自己喜欢的人有偏爱,和普通吃瓜群众保持距离,有不爱才能凸显出爱,有疏远才能显示出亲密。
我更尊重和感恩这样的朋友:在我离婚的时候不是关心我们财产怎么分配而是看到我人是否真的ok; 在我离职的时候不是一味问询我下一步要怎么办而是坚定地告诉我需要帮忙的时候告诉他们;在我考试失利的时候安抚我情绪分析原因让我准备充足再接着来。。。
一辈子有七八位至亲,三五个好友,一两个爱好,足矣;其他无关紧要的事,点头点赞支交的人,微微一笑,足够。
把心腾空,才能装下更多关心你和你爱的人。
所以,要不要来个道别仪式?
关于梦想
在人生的某个时候,我们失去了对自己生活的掌控,命运便主宰了我们的人。这就是世上最大的谎言。(来自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我们的人生都面临着大大小小的选择,在面临的十字路口,你将何去何从?随波逐流还是听从内心?你想要的是什么你又会失去什么?什么对你来说是最重要的?
每一个选择都有争议,都有挣扎,都有留恋,都是“舍”与“得”的对应。它,让你明白,生活中的一切都要付出代价。
是的,随着年龄增长,每一次选择的机会成本越来越大。随之对应的,是做出选择时需要的勇气越来越多。
然而,害怕遭受痛苦比遭受痛苦本身还要糟糕。
放弃一段无望的亲密关系,我们通常担心是否还会遇到自己爱的人和同样爱你的人,那个人会不会比现任还糟糕? 放弃一份稳定的收入,我们也担心是否还能有更好的工作环境,更理想的收入,情况会不会比现在还糟糕?
但记住,没有任何一颗心在追求梦想的时候感到痛苦,因为追求过程的每一个时刻都与充实和永恒同在。
往往一旦作出决定,实际上便坠入了一股巨大的洪流之中,这洪流会把人带到一个你作决定时从来没想到的地方去——很多时候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我不知道,也不能回答你。做出一个新的选择,好不好,糟不糟糕,因为只能你自己经历,自己说了算。
但是,如果你把一种新的选择,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当做一种威胁,那么,我们由心发出的声音会越来越微弱,我们会退让,让其他人的说话人越来越大压过自己的心声。
只有人们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真正做到“舍弃”,才可能让自己全力以赴,到达心中的下一个“理想国”。所以,当心中的声音足够强烈的时候,选择就不该有丝毫迟疑。
乔布斯曾说过:“记住你即将死去”。它提醒我们看清楚什么才是生命中重要的选择;所有的荣耀与骄傲、难看与恐惧,都会再死亡面前消失,最终,人生只留下真正重要的东西——那些生命中最美好的体验。
而我,常常联想到自己老了的时候,躺在摇椅上,膝下坐着一些孩子。看着他们稚嫩的脸和我阳光下闪闪发亮的银发,我会娓娓道来我所经历的好玩的事。我想象他们专注的眼神和长大的嘴,我就知道,我现在要怎么样来书写我的故事!
你也试试看吧。。。
关于爱
刘瑜在《送你一颗子弹》里提到:据说真正的爱情,不是因为对方能带给你什么,而是因为你就是欣赏他的美好。
前几年看到,我并不能理解。我想,相依相伴,那才叫罗曼蒂克;婚姻的最好模式是win-win:你很好,我也不差,共同创建更美好的生活,造福于后代,不是吗?
不是。
我设想、期望得太多,反而增加越来越多的失望和压抑。这种关乎两人的共同设想,只要有一方心力不足,另一方就开始歇斯底里。
任何其他人都不能让你变得完整。把这种压力放置在任何人身上都是不公平的,都会导致痛苦和挫折。
后来得知了一个词叫“单身力”,我觉得它都应该贯穿于所有关系的始终—— 一直留有空间给最本质的自己。
就像刘瑜说的,人生若有知己相伴固然妙不可言,但那可遇而不可求,真的,也许既不可遇又不可求,可求的只有你自己,你要附下身去,朝着幽暗深处的自己伸出手去。
所以,如今,我更欣赏一种叫“我懂你”式的浪漫: 感觉不到束缚也懂得去经营。就如同牧羊人的奇幻之旅里:
“你将永远不明白,爱情从来不会阻止一个男人去追求天命。如果阻止,定因为那部是真正的爱情,不是用宇宙语言表达的爱情。”
你可以不完美,也有缺陷,我们生活方式,对于很多观念都不一致,但是你能理解我,鼓励、支持我,能够花时间来倾听,跟我一起探讨,用心来经营每一次在一起的时光,我觉得就很好。
而“我爱你是因为整个宇宙都合力助我来到你的身边”。
关于家人
相信,只要生活在世间人都明白,在遭遇人生重大危机的时候,只有亲人会不离不弃,并且给予你坚定得支持——李开复在经历癌症、经历退出微软后的感言。
我想了想我脑海中的这些对于妈妈们的描述:
- 李开复:我看上了一套《福尔摩斯全集》,但是母亲说:“书不算是礼物,你要买多少书,只要是中外名著,随时都可以买。”结果,他不但买了书,还买了一只手表作为礼物送给我。
- Randy Pausch(人生最后一堂课):我母亲介绍我——他是一位doctor,但不是给人看病的doctor。(谦虚又自豪)当我抱怨到自己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太难太难的时候,母亲不急不缓地说到:儿子,你爸爸在你这么大的时候,额,在越南战争战场上。。。(哈哈,好酷的妈)
- 史铁生: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跟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
每每看到这些,我都会想起自己也是一位母亲,还有我自己的母亲,此时,就如同有一股软流经过心田。
Marc Levy在《偷影子的人》书中写:“你不能干涉别人的生活, 就算是为了对方好,这是他的人生,只有他一个人能决定的人生。
我便提醒自己对于家人我应该选择的爱的方式。有时候建立一种对等的权威,下达指令般地要求家人做自己希望的事,面目真的很丑陋!
因为家人是一种骨肉至情,我们深知他们对于自己的容忍,而选择一次次狠心践踏,非常不值。
比方老人带孩子,与我们如今的育儿观念很不一致,但是我们打着“科学育儿”的口号去指责他们对孩子表达的爱都很荒唐。我建议:要么就自己带孩子,要么就让孩子接受老一辈表达爱的方式,要么就请人按照你的方式来带孩子。你把自己的职责做好,表达理解,提供支持就OK。
我珍惜家人在一起的时光,并且希望能够无限延长。我们一起闲聊,一起打趣,一起kill time,甚至创造属于自己家庭的“小传统”期望一代一代延续下去。
珍惜家人,有的时间节点一定要选择跟家人过,即便感到很无聊无趣。但偏偏反而就是这些场景,是你在葬送父母或者自己闭眼前最最最珍惜的画面。
生活,本该就很平淡;而亲情的平淡弥足珍贵。
写在最后
时间过得太快了,一年又一年。
近几年对于我自己来说变化特别大。
感到自己30+了才开始更了解自己,才开始明白开始一件事情并完成它比追求完美而无限拖延来得更美好。
所以,我开始跳出自己的“舒适圈”开始尝试以前不感想的体验,结果生活中越来越充满惊喜和刺激。
我不知道未来怎么样,但是,我就觉得来到这个世界上,怎么着也应该留些什么。自己喜欢的,自己创造的,自己认可有价值的。。。
写在31,畅想32,直面人生,无所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