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羊城,活力广州”— 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与创新
2019年6月21日,千年羊城,活力广州·第七届广州学术季”以“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开发与创新”为主题的研讨活动在广东省委党校的雅趣艺术馆成功举行。
活动由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广州市客属文化研究会承办、暨南大学华人华侨研究院、广东省荟圣珠宝行和雅趣艺术馆等单位联合协办。

此次研讨会,特别邀请了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图书馆文化交流中心主任何忠东先生,广东省委省政府信访督查专员、广东省政协副巡视员陈声醒先生,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会长、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公共文化建设专家杜佐祥先生,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领导会员部陆璐副部长,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所长谭元亨先生,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副院长陈奕平先生,广东省委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丘立才先生,广州市荔湾区政府办公室副调研员林敏英女士,中国创业智库副秘书长、卡尔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院执委秘书长邓华华先生,广东省海外客属联谊会客家厨委员会主任张建汀先生,广东省客属海外联谊会秘书长田燕妮,梅州市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黎志健先生、广州市客属文化研究会会长王建玲、陳志軍书记、副会长、林小雁副会长、刘子健执行秘书长、广东省荟圣珠宝行方卡东等知名专家学者、教授和行业精英,为我们呈现了精彩的主题报告。

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会部副部长陆璐女士指出,当前,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已成为社会共识和自觉行动。对独具特色和富有魅力的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同样如此。如何把握好继承和创新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如何扩大传承人群体系,更好地将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给子孙后代;如何将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条件的文化资源转化成为文化生产力,带来经济效益,都是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探讨的时代课题。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会长、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公共文化建设专家杜佐祥先生从五个方面就“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开发与创新”进行精彩的主题报告。

会上,在客家文化研究领域造诣很深,有独到见解的专家学者们纷纷畅所欲言,建言献策,共同探讨如何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如何把握好继承和创新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如何将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条件的文化资源转化成为文化生产力,带来经济效益等都是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探讨的课题有着独到指导意义。
众所周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客家非物质遗产则反映了客家民众集体生活,并长期得以流传的人类文化活动及其成果,蕴藏着客家族群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具有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和号召力。

此次会议还邀请到CCTV《经典咏流传》栏目的经典传唱人,中央电视台家新山歌传唱者、演唱家,来自广东梅州的客家人丘昆京老师给我们做现场演唱和讲解了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创新的解读。

最后,由广东省委省政府信访督查专员、广东省政协副巡视员陈声醒先生代表研究会进行总结发言,陈志军副会长也进行相关补充总结发言。

两位都在总结中提到“大家通过本次研讨,提高了对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意识,了解到了发展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产业的必要性,更加明确了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的方法,是一个举办得非常成功的研讨会,也希望研究会能够持续坚持办好这样的研讨会,让客属文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