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法兰西(一)
前往法国的契机,并不是因为它的浪漫和艺术,只是亚洲吸引我的日本和新加坡已经拜访过,而离赤道十度以内的国家不论是食物还是气候,都让我的旅行十分不适。于是,终于决定要走出亚洲,前往欧洲了。
第一站,便是巴黎。
十年前的大三大四,因为要学习第二外语,在法语和日语之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法语,日语的发音和唯唯诺诺的气质让我嫌弃,而法语与英语颇为类似的词根让我的学习之路容易了许多。可惜,那一年的语言学习并没有让我深入了解这个国度,甚至因为法语老师的严厉,使得每次上课的我都紧张不已,害怕她点到我的名字。现在细细回想,错过了多么宝贵的学习机会。这或许也是中国诸多本科学习甚至研究生学习的短板——高等教育的基础阶段纯粹为了拿到一纸文凭,却忽视了在学生心中培养一种热爱和发现的精神。这种态度,能够透过枯燥的学习发现自己真正热爱和适合的事物,去发现这个世界的未知,去好奇,去探索,从而秉持着这种炽烈去度过一生的生活。
这一程旅行,已经不记得法语单词的阴性和阳性,也不记得基本的发音和用词。可是在我旅程的脚步里,却常常想起这位老师。她杏圆的眼睛,乌黑的发色,闲人马大姐发型,年龄在35上下,中原女人的长相,举手投足间丝毫没有法国女人的迷人气质,一点也不洋气。好几次下课,我碰见她骑着自行车,后座坐着她闺女,不是徜徉,而是车轮滚滚,穿梭在绿荫荫蔽的校园里,仿佛也滚过了卷卷红尘。那么远,我看不见她的表情,可是隐约间,我觉得她并不幸福。今日回想,她是不是一个人带着孩子在生活呢?一个单身带孩子的女人,从事着一份当时还算冷门的教职,如果没有办法左右逢源,生活可能多了清苦,少了丰富和热闹。她课堂上的严厉和不苟言笑,是她为自己织起的一层保护网。
有次观影时间,她带来的是那部著名的史诗电影《玛戈皇后》。长达160多分钟的电影结束后,我们还在为不懂历史看不懂剧情而烦恼,或者为香艳的激情戏而窃窃私语,她却在一角流下了眼泪,旋即抹净,不让我们发现。
就是这么一个女人,是我的法语启蒙老师。之后我因语言而热爱欧美电影,当我看到于佩尔饰演的那些诠释女性独立的法国电影时,我又再次想起她。法语这样一种所谓世间最美的语言赋予了她什么?她的尾音永远是下沉而断崖式的,并不让人感到浪漫。就像她给我们看的那部电影一样,欧洲的历史,沉重而腐朽。是不是这个国家,真的标志着衰落的文明,是不是法语真的会走向灭亡?是不是就像那些教堂表面的尘埃一样,他们在历史前进的过程中成为了落后的代名词?
当离开前最后一个下午茶,我坐在巴黎歌剧院前的和平饭店里,品尝着正宗的“歌剧院”甜点时,我总是会产生一种幻觉:巴黎的这些古建筑们,从每一个角度去观察,都有完全不同的感受:第一眼是那么雄伟壮阔,随即又消逝在城市的生活里,毫不起眼,可是你若在生活中迷失了方向,再看一眼这些建筑——埃菲尔铁塔,协和广场,特罗卡德罗广场,这一刻,生活变成了信仰本身。
巴黎的生活,就是这样一种诗意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