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经在路上
听钱文忠老师讲《佛教十三经》,这是仿照儒教十三经,由钱老师精选了十三本佛教经典,通过故事和历史背景,讲述佛经的讲座。
说来奇怪,虽然我出生在塔尔寺旁,可是,从小就特别害怕寺庙、宗教之类。记得小时候还被寺庙门口的佛像吓哭过。后来不知道是独自离家太久了,内心孤寂,还是别的什么因缘,居然开始看经文了,而且,貌似理解讲的是什么内容。至于为什么会背巴利语的《净土咒》,还没找到合理的答案。诚然,我脸皮厚,喜欢到处喊师父,所以,有几位老师教的很认真,介绍我看的文章和资料也都不错,算是一种好运气。
钱文忠老师讲过很多佛教的经典,一开始我也是当文学和宗教哲学来看,现在看来,有些东西不求甚解,专注文学的美感也很好,起码好入门。
在讲《心经》的译本问题时,钱老师认真考证了许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目前保存的5个版本,鸠摩罗什和玄奘的译本非常近似。可是,印度却很少见到《心经》。《心经》的写法也很特别,不是“如是我闻”,也缺少佛陀,反而出现了观自在菩萨。作为般若类经文,目的是提高智慧,描述空法,也是“对外破相,对内去执”。可是,这种写法是非常特别的。从这个角度深入,在玄奘的游记中看到一段记录:他在去印度的路上,救助了一位老人,老人为了报答他,送给他一部经书。他到了印度后,却发现没有这部经文,于是,他又把这部经文翻译成了梵文。而他得到的这部经书,就是鸠摩罗什翻译的《心经》。
几千年来,作为信徒们抄颂最多的经文,居然是玄奘在入印度求学路上得到的。而他辛苦求来的几百部经书,无向其右者,只有《金刚经》可以与之比肩。
般若类经书的中心思想为“空”,也是老子讲的“冥”,庄子说的“玄“。《生命是什么》中对生命的表述为”有序的有序“,想来也是这个道理。站在我们这个维度,很难理解组成我们这个世界的物质是什么,也许,根本就不用耗费心力去思考这个问题。
生活,和修行一样,是一个动词。既然是动词,就该享受过程,检验结果,复盘迭代。假如,当年求学西域的玄奘没有救助那位老人,他就不会得到鸠摩罗什翻译的《心经》,后面很多事情都会发生变化。所以,行为是最有效的冥想,真的修行在路上,去认真体悟,让心力增长,勇敢精进,破除我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