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万千:我的厨艺生涯

(软炸鸡豆花)
一 我的父亲母亲
我叫高万千,生于1958年,76年参加工作,前半年分配到财务部门做会计工作。
可能是家庭传承的原因,八岁就跟着妈妈下厨房,小学期间就能独立煮家里的饭菜了。
父母都是从事餐饮行业的,在解放前的重庆老皇后餐厅,父亲高清云是当时的西餐白案厨师,母亲是做名小吃的厨师。
父亲常常教我做菜,母亲常常教我做小吃,慢慢的,我就成了家里的大厨了,我兄妹5人,家里一共十几个人,算是大厨吧。
就这样一直到高中毕业,我感觉厨房那一套学了不少了。
那时候高考还没有恢复,就跟父母提出要到餐厅工作,经过再三请求,父母同意了,当时还不到18岁。
在餐厅里各个工种都做的有模有样。
同时呢,餐厅里没有一个师傅敢教我,都说他老爸就是大厨,下班回家自己学,我们谁敢教他呀,我就这样自己干。
后来我上班的时候,父亲已经生病卧床不能工作了,但是我下班的时候,也会细心的教导我。
从学习磨刀开始,到杀鸡、杀鸭、杀鳝鱼,到做砧板、配菜、炉头,学习应该怎么干。
这就是我的父亲,算是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教了我很多绝活儿:大热天没有冰箱,冰块怎么保鲜,除腥去臭的,还有很多食材处理和运用的绝技,都是父亲传给我的,现在成了高家班共享资源了。
比如,土豆做泡菜,鱼怎么煮都不会散肉,土豆怎么煮都不会烂成泥,炖两个小时棱角分明,很多绝活。

(土豆水果油条)
二 我的第一个师父
在我入厨不久,就有幸见到了我的第二个启蒙老师刘邦达,算是我的第一个正式师父。
他是廖清庭的徒弟,五十年代拜入廖师门下,60年代是皇后餐厅的一个大厨,考进供销社系统,做领导层干部,主管餐饮业工作。
当时是下基层检查工作,实际上是去选苗子,看到我这么小,穿着打扮也不一样,喇叭裤,长头发,但是干活儿有模有样,干净利索。
那会儿我正在做白案,也就是包子馒头花卷这些,他一高兴就亲自做了起来,问我做的怎么样,当然比我做的好。
我当时胆大,也不知道是什么领导,就问他,你也是干这个的吗?
他笑了笑,没有回答。
旁边人说:当然,不但白案做的好,炒菜也厉害。我当时入厨不到一年,第一次服了,后来才知道,他要办一个供销系统厨师培训班,各区社只有一个名额。
我是新来的员工,送去培训是没有我的份的。加上当时我们领导说,我虽然刚上班,但有他老爸教,不去学习培训都可以了,要让工龄长的去培训。
当年,我人还小认为工龄短,但感觉技术不比他们干了好多年的差,没当回事儿。父亲告诉我,走出去,学的更多,一句话提醒了我。
就给师父刘邦达写信,告诉我的想法,师父其实看中我了,就一个电话打到我们领导那:你们这个单位,这期就要小高来培训,就这样,跟启蒙师父结下了缘。
在相处中才知道,他还是九园包子正宗的第三代传人,也是廖清庭的门中弟子。

三 我的第二个师父
学习培训班结业考试时,在我的老家长寿,又有缘结识了我的第二个恩师李跃华。
当时他们一行有周海秋、吴海云、陈志刚、陈青云、曾亚光、吴万里等几个,长寿商业局和供销社联合邀请的这帮前辈去展示绝技,传授厨艺,周海秋前辈的醋溜兔块,至今还记忆犹新。
那时候,想拜入每一位老前辈门下都是不容易的,我是注定要干这一行,有拜一个重庆师父的想法,也找过父亲专门说这事儿。
他说他认识的都没有联系了,有的已经走了。
有这个机会我是不会放过的。
当年通讯又不发达,没法联系。单位一个好友知道我的想法后,告诉我:恩师李跃华是他的亲戚,师母还是长寿人。这下好了,有门了,就马不停蹄和好友一起去师父家,就这样我们成了父子关系的师徒。
在跟师父的岁月里,恩师对我如同己出,把一生的技艺毫无保留的传给了我。这里也要感谢我的师母,他常告诉师父:老头,万千是我娘家人,你不要保守哈。
师父总是一笑,说几个字:我晓得,万千聪明,这是老汉的口头话。
有时候想到这点点滴滴我会落泪,老汉不在了,老汉对我特别关心我是终生不会忘记的,为了我的成长,帮我找了好几个老前辈:
为了学做牛肉系列,亲自拜托陈青云老前辈;
为了把小煎小炒做到精致,保持原汁原味,又去帮我找吴海云吴伯伯;
为了一个川北凉粉,老汉带我一起去上清寺找赖伯伯教我绝活儿;
我的凉菜雕刻师傅李德福,是老汉李跃华的兄长,不收我为徒,只准我叫师伯;
老汉冒雨赶车送我去合川钓鱼城找李德福师伯(原蒋介石宋美龄的私厨,60年代从台湾到美国,在香港转机跑回大陆),在李德福师伯处,培训了近半年。
我的一身厨艺,没有二位恩师的无私付出,是没有我的今天的。几个师伯教的也都是绝技,现在还不能说。

四 我的厨艺生涯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恩师刘邦达的带领下,承包酒楼,自担风险,员工不发工资,由承包人发放。那时每年一个餐厅,我包了六个餐厅,是全县最小的餐饮经理,当时23岁。
我的徒弟遍布全世界,下海前,84年,第一批到当时内陆窗口广州的厨师,广州珠鹰川菜馆主厨,当时军区高规格厨务都是聘我主理。
85年到89年,第一批也是最后一批中国烹饪大学,全国各省共27人在北京王府酒店学习,川、鲁、粤、淮扬菜,四大菜系均拿到特三级证书,还有营养师证书(期间在大礼堂中南海主理厨事)。
但我从来没有离开过三尺灶台,每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市省劳动标兵。
90年代初,也是第一个打破铁饭碗,下海从商,第一站就到了山东济南,和三个朋友创办了山东老转村餐饮有限公司,从一个600平米的小店一路打拼,成为北方的餐饮品牌,川菜代表,在山东遍地开花,是接待中央首长最多的企业,也是山东军区接待处外事就餐的主要聚餐地。
不谦虚的说,当时山东军区司令员的厨师,全是我的徒弟,跟张太恒司令员也成了莫逆之交,杨儒代老爷子也常是我们的主顾。
在社会活动中,各种大赛中,均取得了太多的奖牌证书和荣誉证书。
总之,
厨艺没有近路可走,只有不断学习,思考,创造,才有美好的人生。
厨艺不是用嘴出来的,是干出来的,我不是什么大师,什么食神,那些当然也不是假的,是靠实力拼出来的,只是名头而已,不管用的。
我都这把年纪的人了,什么也不想,只想把自己的一生所学传承给有缘,需要的人,就一生无憾了。
所以,我想把这个机会留给那些有上进心的,有爱心的,有孝心的厨门朋友。
这也是我大师工作室衷心的宗旨和目标,你给我个诚心,我给你个不一样的厨艺人生。
我们永远要记住:
我们是有知识,懂营养的厨房艺术家,不是当年的厨子,厨艺+技术=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