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消费新趋势下,有哪些口感上乘,大众又喝得起的选择?

白酒在中国兼具酒精饮料和民族图腾的双重意义。
明星品牌如茅台甚至还具有强悍的金融属性。
跟啤酒葡萄酒黄酒米酒相比,
白酒这类蒸馏酒最大限度地提炼出了粮食自身的香味物质,
通常我们说的酒是粮食精,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蒸馏酒。
在世界范围内,蒸馏酒也是相对价格最贵的。
国产白酒中的清香型、浓香型、酱香型都有自己的酒王。
在深厚的酿酒工艺下均能实现各自风味的极致。
近几年尤以酱香型白酒的价格更为看涨。
酱香型酒清澈透明、色泽微黄、酒体醇厚、回味悠长。
有“扣杯隔日香”之说。
其对原料的产地要求较为严苛,
一般要用贵州本地红缨子糯高粱,赤水河的水,
端午制曲,重阳下沙,采用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的回沙工艺,
生产周期将近一年,粮食提炼充分,品控要求较高,出酒率约20%。
仁怀本地凡是能拿得出手招待客人的酱香酒,
光存放时间至少也是三五年以上的,不然根本达不到那种醇厚。

当然酱香酒的兴起与茅台酒厂的带头作用密不可分,
如果说60年代出现的新工艺白酒是粮食供应紧张环境下,
用液态发酵廉价快速地替代了传统酿酒工艺,
那么当下酱香酒市场热烈,贵州本地酱香酒品牌群雄并起,
则是因为茅台酒的供不应求,特别是飞天茅台这样的经典。
普通老百姓实在是喝不起也喝不上,但是时代也确实在进步。
虽然没条件拿飞天茅台当口粮酒,但是其他选择也已经越来越多了。
茅台酒在很长时期都是专供部队高级将领,或是高层接待用酒。
同一时期大众消费者主要喝的是二锅头老白干什么的。
因此从口感上大部分人至今还不是很习惯酱香型白酒。
加上酱香型白酒一般是53度,五味俱全,香气异常复杂,
对于不习惯慢慢品酒的人来说反而不如其他香型来得直接易入口。
时至今日,在国内很多地方,勾兑酒依然占据着很大的市场,
虽然长期对身体的慢性伤害更大,但是用香精调味很方便,价格低廉,
喝起来口感也不复杂,适合“牛饮”,符合许多地方的饮酒习惯。

所谓固态发酵的纯粮食酒,很多普通老百姓常年喝不到,
如果用正宗纯粮酱香白酒和“勾兑酒”给品酒外行品尝,
很大一部分会把酱香白酒认成劣质白酒,把“勾兑酒”认成好酒。
可以说,他们的味蕾已经被破坏得无法分辨酒的好坏了。
优质酱香型白酒香气和口感原始自然,身体容易接受和适应,
化学勾兑的东西,香气再浓,口感再好,吃多了就会身体不舒服。
这种差别就如同吃自然作物与转基因食品的不同。
酱香酒的发展这几年已经越来越成熟,口感也越来越细分,
比如厚重陈香的国台酒、钓鱼台酒;
比如清雅干净醇甜的黔酒;
比如醇香入口偏绵柔的五子粱酱、天朝上品......

这些酱香酒品牌从一千多到小几百都有,
部分入门款价格不到一百元,
这就大大加速了更多酒友适应并认可酱香酒的进程。
之前喝其他香型的或是刚开始接触白酒的酒友,
可以先喝酱香味不是那么厚重的,以入口柔和最佳,
下咽也不那么辣喉,余味悠长,轻轻咂嘴,回甜。
要论行业的敏锐度谁也比不过资本这双眼睛,
酱香酒的基酒天然就能作为其他酒的调味酒。
相对而言酱酒企业经营灵活性会更好,更具可持续发展性。
前些年很多业内外资本大肆收购、并购贵州酱酒企业。
进一步推动了酱酒品类的发展,目前正一年一个台阶向上攀升。
国台、怀酒、金沙、溢二三零等企业,每年销量的大幅增长当然
离不开资本力量的背后推动,但更重要的是自身产品的经营定位。
酱酒的大众化线路,更符合白酒“喝少点,喝好点”这一消费新趋势,
在中低端市场上,价格不再是老百姓选择酱香酒的障碍,
同时酱酒企业风格越来越多元化、个性化,良性竞争,
给了消费者更为丰富多重的体验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