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喫盞桂花茶【弎】茶之爲用(下)
全真七子劉長生:塵心絕盡則可全於性,色心絕盡則可全於命,無明心絕盡則可保於沖和。
茶,本是無情之物,從未跳出來自讚自誇,奈何縱然於世無求,卻錯立有人之境,一朝深山藏不住,便被世人攆去赴那五穀輪迴之道場,近兩千年來竟無一日安寧,這邊廂討得「水厄」、「酪奴」的嫌棄,那邊廂也落了個「仙茗」的雅名。
傳說丹丘子、黃山君服茶輕身換骨,又說苦茶久食能羽化昇仙,橫豎成全了凡夫想當然的修仙捷徑。要說憑借口腹之欲,吃個什麼就能成仙得道,後魏李預可謂是親身為我們示範了一遭。他按照古人餐玉之法,經年服食玉屑,卻因為不能清心寡欲戒止酒色,到頭來照樣病死不誤,以此故事史冊留名。後世的蘇轍,曾在回四川時,泊舟仙都山下,遇到一名道士。依那道士的意思,李預死時正值七月中旬,長安酷熱,停屍四夜,不僅體色不變,口中更無穢氣——分明是李預白吃了半輩子的玉屑,而內丹卻沒修成的結果。道士云:
「養生有內外。精氣,內也,非金石所能堅凝。四支、百骸,外也,非精氣所能變化。欲事內,必調養精氣,極而後內丹成,內丹成,則不能死矣。然隱居人間久之,或託尸假而去,求變化輕舉,不可得也。蓋四大,本外物和合而成,非精氣所能易也。惟外丹成,然後可以點瓦礫,化皮骨,飛行無礙矣。然內丹未成,內無以受之,則服外丹者多死,譬積枯草弊絮而寘(同「置」)火其下,無不焚者。」
什麼是內丹,什麼是外丹呢?仙都山下的道士,以服食之藥物為外丹,以精氣調養至極為內丹,這是他的觀點。道教關於內丹、外丹的概念可謂五花八門,分門別派各執其說,而《道樞》援引孫思邈概述內外丹的分別,比那道士說的更簡直,其云「若夫怨怒憂懼煩惱,邪之思欲奔競,修真之大禁也,一動則元氣損矣,此之謂內丹。陰施惠於人,此之謂外丹」,一言蔽之,即以清心寡慾為內丹、暗中利人為外丹,叫人讀着頗覺有幾分真趣。
道教的這些觀念雖與茶沒有直接干係,卻能從另一個角度佐證,喫茶昇仙之說恰如李時珍所斥,不過是某些方士的誤世謬言。哪怕是人參,這味被人譽為補養元氣、扶危定傾的靈藥,在實際治療過程中,亦斷不可謂藉此則「天下之死,人皆能生之」,若不能辨證施藥,人參照樣是能殺人的。同理,茶縱然被安排出千好萬好,終要視乎茶的性味、人的體質,方能決定喝進某時某人的肚子裡,到底是養生還是傷身。
水厄:不喜歡喝茶者被迫喝茶的痛苦。語出《太平御覽.卷八六七.飲食部.茗》:「晉司徒長史王濛好飲茶,人至輙命飲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云:『今日有水厄。』」後亦指飲茶。《洛陽伽藍記.卷三.報德寺》:「時給事中劉縞慕肅之風,專習茗飲。彭城王謂縞曰:『卿不慕王侯八珍,好茗頭水厄。』」from:國語辭典
酪奴:《本草綱目》李時珍曰:「古人呼茗為酪奴,亦賤之也。」
-
不逸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6-21 22:0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