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社我来讲」一语道破赶尸之谜
【活动详情】

- 主题 -
神秘湘西的诗意叙述
——小说《生还》分享会
- 嘉宾 -
田瑛/作家、《花城》杂志名誉主编
李佩甫/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
- 时间 -
2019年6月25日(周二) 19:00
- 地点 -
郑州市文化路2号松社书店
- 参与方式 -

预约报名,谢绝空降
◎温馨提示
1.报名成功后,您的手机会出现一张二维码,它是活动入场的重要凭据,请您务必截图留存好;
2.考虑到分享会带给大家的效果和质量,8岁以下儿童谢绝入场,谢谢合作;
3.此次活动签名仅限于本店售出图书(网上报名、微店在线订购、现场购书),请各位读者朋友知悉。
4.本次活动报名成功后无法退款,谢谢您的理解和支持

一语道破天机的写作
田瑛
赶尸,这一人类最神秘的文化现象,版本众多,坊间传说纷纭,种种说法给世人留下了一个天大的谜团。我以自己的方式——文学史学双管齐下,解构了它。

赶尸其实并没有人们想象那样神秘恐怖,除非你故弄玄虚,就难免骇人听闻了。相传苗民先祖蚩尤兵败中原,退守时行巫作法,悉数将阵亡将士尸首赶回故土。蚩尤作为首领兼大巫师,无疑成了历史上第一个赶尸者。又传明朝嘉靖年间,第二十六代土司应朝廷之命,亲率土兵(土司王之兵)出征抗倭,事后又如法炮制,重演了一回赶尸神话。神话的意义是影响深远的,“魂归故里”的观念大概就始于那个时期,它俨然宗教般在整个湘西迅速传播开来,由此派生出一种行业——赶尸。这是人类历史上最诡异的行业,它起源于湘西,也仅仅限于在湘西流行。人在外地为官、从军或经商,一旦客死他乡,定要千方百计将死者运回老家安葬,否则灵魂就会永远在外受苦流浪。山高路远,四季无常,人力运送尸体之难有如登天。这时候,一定有一个最先敢吃螃蟹的人,或许受到先人启发,异想天开要让死者自己行走,于是,赶尸匠便应运而生了。

从我记事起,赶尸的故事反复被人们演绎,赶尸匠的身影在印象中始终挥之不去。若干年后,既出于好奇,又出于写作冲动,我决定对赶尸一探究竟。九十年代初,我曾先后两度做过田野考察,走访了湘西境内几个地方,相继见到了当时还健在的五个从业者。尽管他们已经消失多年,但我还是在历史罅隙中找到了他们的踪迹。木讷、口拙、不善言辞,构成了他们的共同特征。和他们长期相处,你会发现他们沉默寡言到和哑巴没有什么区别,所以旁人是很难走进他们内心的。职业决定了他们从入门开始就学会了守口如瓶。我的初次走访几无所获。第二回我学乖了,以诚恳和耐心作钢钎,终于撬开了他们的语言之门,尽管只是露出一道细缝,但从中漏出的只言片语,都足以石破天惊。

小说是虚构的艺术。其实我完全没有必要在小说中追求历史的真实,正如许多读者所希望的那样,应该把赶尸写得更加诡异莫测,给世人继续保存一份神秘直到永远,至少不要轻易揭穿它。显然,我让这些读者失望了。我的写作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的,几乎用简短的篇幅就撩开了它的神秘面纱,也可谓一语道破了天机。
死而复生乃人类愿望,人们借助某种想象,可以将愿望一时达成,但终不能够持久,如赶尸。在时间的长河中,赶尸匠只是匆匆过客,早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我的描写,也只是把他们称之为灵魂的引渡者,地位低下而行为高尚,仅此而已。

民俗学专家、《湘西赶尸》一书作者陆群的解读颇有见地,可引来作为本文的结尾:
小说独特。《生还》的标题让人怦然心动。我很喜欢这种写法,并认同对赶尸匠的处理方式。当然是生才能还,难道还能死还?但小说的生还只是愿望,生还其实是魂还。赶尸匠所进行的生还(仪式性的)具有浓浓的巫幻色彩,却又有着不得已的、强烈到必需的伦理诉求。在伦理面前,有时候,真,必须被隐藏。这是我理解赶尸匠及其行为的一个角度。赶尸,作为现象的存在是真实的,但作为事实的存在是不真实的,与小说中的观点不谋而合。
【嘉宾简介】

田瑛,生于湖南湘西。现为《花城》杂志名誉主编。迄今已发表诗歌、散文、小说等近100万字。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龙脉》《大太阳》《生还》,散文集《未来的袓先》。主要作品有《大太阳》《炊烟起处》《早期的稼穑》《生还》《未来的祖先》等。被评论界誉为写出了“第三种湘西”。

李佩甫,河南许昌人,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河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著有长篇小说《生命册》《羊的门》《城的灯》《城市白皮书》《等等灵魂》《金屋》《李氏家族》等9部;中篇小说集《黑蜻蜓》《无边无际的早晨》《钢婚》《田园》等7部及四卷本《李佩甫文集》;电视剧《颖河故事》《平平常常的故事》《难忘岁月:红旗渠的故事》等6部。部分作品被翻译到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作品曾先后获“庄重文文学奖”、“施耐庵文学奖”、“人民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华表奖”等;2015年,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内容简介】

作者:田瑛 出版社:花城 出版年:2018-11-01 ISBN:9787536087101
《生还》精选当代小说家田瑛的十六篇经典之作。这些作品,借助湘西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人物的视角,以反文化的姿态——从《生还》套用武侠故事的框架,但故事中流淌的是现代性的血液,与所谓的传统已大相径庭;《尽头》是一篇以“寻找”揳入旨要,所描述的“尽头”,是人类永远无法背叛血脉至亲,否则难以自处;《煎熬》的那对夫妻,在食与性之间承受着巨大的历史不幸,最终赢来了“食”,却永远地失去了“性”;《风声》里的父亲面对饥饿的现实,艰难地挣扎于“良与娼”的边缘;《独木桥》中刁钻狡猾而又可怜无助的矮子,在受尽屈辱之后,却凭着小聪明靠讹诈而生活……营构了一个迥异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充满了各种精彩的、神秘的接近于传奇的异质,但是,在神秘和传奇的背后,又传递出大量匪夷所思的沉重与悲凉,困厄与怪戾。在这部作品集里,隐秘的、原生态的湘西在作者饱含深情、娓娓道来的字句中一一呈现:仙骨、金锚、风声、煎熬、悬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