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百老汇音乐剧的发展简史(二)
音乐剧黄金时代之前大家纷纷模仿齐格菲尔德的创作方式,也去买书再加以改编创作成音乐剧,好似现在的英雄系列电影进行的类型化模仿。
彼时,百老汇的主要演员开始跳舞并且开始讲故事,舞蹈逐步成为讲故事的方式,在这个脉络上慢慢演进直到二战爆发。纽约成为一个聚集地,人群和金钱都聚集在这里,还有大量的公共场所成为艺术发展的温床。
二战时期,残酷战争背景下的人们希望希望找到家的温暖、归属感与和平,音乐剧领域开始更多地自发创作故事而不仅仅采用既成的文学作品。1943年出现音乐剧《俄克拉荷马!》(Oklahoma!)讲述了定居在美国的中部地区的美国人的故事,其中编排的经典选段梦幻芭蕾不仅将芭蕾植入音乐剧,更由此开创了编舞型导演的黄金时代。
这部作品中以牛仔和他们的家人为中心,讲述关于家庭和爱情的乡村故事。其中演员根据剧情来舞蹈,也在演唱过程中通过舞蹈呈现剧情。著名片段梦幻芭蕾大约时长十五分钟,女主人公闻到特殊的味道,开始进入梦境,想象着和爱的男人结婚、一起跳芭蕾。舞蹈在这部作品中成为人们心理活动的外化,创作者通过舞蹈讲故事,也借此表现人物心理,而此前这种方式只在芭蕾舞里有过。
这部作品几乎都是由芭蕾舞演员完成。作品中的女孩有一部分来自于法国,穿着十分性感,芭蕾舞从此开始流行。创作者们善于将不同的元素和形式组成舞步,他们通过改编创造将不同的文化融合在一部作品之中,例如牛仔也可以跳芭蕾,形成多元而独特的艺术风格。
此后的音乐剧中还是常常再次运用梦幻芭蕾的片段。舞蹈介入音乐剧的现象越来越多,但是大多数作品中唱歌和跳舞还是不同的两个部分。《俄克拉荷马!》之后音乐剧的黄金时代就来临了,后面涌现出很多新的音乐剧,如《Kiss me Kate》、《Wonderful Town》、《Music Man》等,后续也被改编成电影。此外创作了《俄克拉荷马!》的罗杰斯与汉默斯坦(Rodgers & Hammerstein)同样还有合作其他一些著名的作品例如《辛德瑞拉》、讲述二战期间白人和菲律宾的矛盾的《南太平洋》,以及同样由杰罗姆·罗宾斯编舞的《国王与我》。
不同的舞步、不同的文化介入舞蹈使之一直在不断进步,这种多元创新的舞蹈发展模式也变得越来越重要。Jack Cole虽然不是主要的演员,但是在美国音乐剧历史上影响力极大,被许多人模仿。他将在南亚学习的舞蹈元素带回美国百老汇加以改编创新,被称为美国爵士舞之父。他从1920到1960年都在坚持编舞,是美国舞蹈界最有影响力的人之一。
编导杰罗姆·罗宾斯也是音乐剧史上最重要的人之一,他使舞蹈融入不同国家的文化变成舞步,如印度舞、芭蕾舞等其他外国文化元素融入美国爵士舞。美国爵士舞的舞步有很多内容来源于亚洲区域,只是采用了不同的节奏和节拍。例如《国王与我》中也有梦想的芭蕾的片段,用的是泰国舞蹈元素。
罗宾斯后期也创作剧本,但是大多数还是来源于既成的文学作品。很多美国音乐剧故事都是圆满的大结局,罗宾斯改变了改变了这个传统,改编了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在纽约演出《西区故事》,成就一场革命性的大改变。从此爵士音乐变得非常流行,节奏多变且更加复杂。
《西区故事》的演员都是住在贫困地区的青少年。罗宾斯改变了编创方式,使之更符合人的情绪和感受,而且主角在唱的时候后面的配角也在唱,唱跳同时发生不再分离。百老汇的音乐在《西区故事》之前都比较相似,人们更喜欢听广播和电台,由于《西区故事》中采用了现代音乐元素和更加流行的内容,人们又开始感受百老汇的音乐,走进音乐剧的剧场。
《西区故事》的改编是具有革命意义的,最重要的突破在于舞台上史无前例地“死”了两个人。此前观众们从未见过舞台上展示死亡场景,第一次见时都惊呆了,初演到死亡情节时大概安静了两分钟之后才慢慢开始鼓掌。
其他重要的音乐剧如《窈窕淑女》、《吉普赛女郎》、《音乐之声》、《你好多利》等开始涌现并且组成音乐剧黄金时代的主流。《西区故事》的作曲家史蒂文·桑德海姆(Steven Sondheim)将精力更多用在创作歌词上,借歌词有所表达,舞蹈就变得不太重要,这种权衡关系和“梦幻芭蕾”时代大有不同。
1972年资产阶级破产,人们意识到音乐剧已死并且认为它再不会回归。编舞演员迈克尔·班奈特(Michael Bennett)打算不再用书本中的故事创作音乐剧,决定利用六个月的时间独立创作一个新作品,最后完成了让音乐剧起死回生的《歌舞线上》(A Chorus Line)。这部作品中将戏剧时间和真实物理时间统一,讲述的是现实故事,现实首次被直接搬到舞台上。人们第一次在剧场了解到真正演员的生活状态和面试的场景。演员们都非常年轻,在十八到二十岁左右,导演通过不同的舞种的呈现以及干脆直接的对话来评判演员并且决定他们的去留。
这部作品的两个突破一个在于时间的真实性,另一在于舞蹈一直在重复演员的内心活动,人们又开始关注舞蹈。《歌舞线上》到各个国家巡演,引起一时的风行,但是这种对于舞蹈的关注后来被其他的一些音乐类型冲淡。让人们再次将视线集中到舞蹈艺术上的艺术家是后来的Bob Fosse,他开创了完全不同的舞蹈风格。
纽约的剧院在同时期经历了一次低谷期,剧场从伦敦引进了一些新的音乐剧例如《猫》。这类音乐剧深受大家喜爱,给人们带来更多视觉享受,不再试图讲什么故事,只希求凭借视觉效果带来极强吸引力。之后随之诞生了《西贡小姐》、《悲惨世界》、《歌剧魅影》等豪华风格的作品。音乐剧市场从盈利的角度来看非常喜欢这些作品,尤其是迪士尼开始进入百老汇音乐剧,他们为了盈利开始采用更丰富的营销手段,例如售卖家庭票、制作卡通类作品、出售周边产品等;作品也层出不穷,如《美女与野兽》、《阿拉丁》、《小美人鱼》、《狮子王》等,当然还有现在百老汇最受欢迎之一的《冰雪奇缘》。
口述:Barry McNabb
百老汇导演、编舞导演、Bob Fosse舞团团长、最早期《剧院魅影》、《芝加哥》、《西区故事》演员。
文字整理:唐冬冬
戏多DraMax内容编辑,北大中文系、戏剧爱好者。
文字审核:安倩儿
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研究生、音乐剧《战马》演员,致力于Bob Fosse课题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