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加——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你说古典时代萎落的那一刻有最华丽的灰烬落下来,城空空荡荡。就在钟声尚未敲响的一刻人们都走了,剩一座空城留待背叛。
——这个世界如果有骑士,才是真正的疯狂吧!
————————————————————————-————与主题无关的分割线—
在不确定方向的日子里,忽然想写这个人。
在他面前,高更是灼热的,大名鼎鼎的疯子梵高更是偏执到疯狂。画作里天空倾斜、大地倾斜,路是从坟墓上交叉而过的大十字——在饿得吞食颜料的日子里是不是血液里也染上了亮烈的、神经质的黄?他不是,我不知道,有一天会爱上这样的油画,画家冰冷刻薄人缘奇差,对自己对别人都锋锐如解剖刀。
不过那个时代的印象派的故事都是美的,点彩派的一丝不苟,还有野兽画派初创的郑重其事——那确实是把艺术当成了燃烧着的光,不捞取,仿佛便无以面对缪斯女神的垂青——不是今天以“解构”为乐的“波普”,你看,谁与马奈的《吹笛少年》对望,是会为那诡异微笑惭愧起来的,可是跳舞的骑士们都走了,收藏画作的展厅也只好变成坟墓寂寞下去,谁是下一个客人?
19世界的印象派画家们应该是郑重的,带点儿装腔作势的神气,并没有退去老牌贵族的优雅,那礼节于他们就像黑色天鹅绒上衣镶嵌的银纽扣,谁都知道自己的不合时宜又引以为傲。在没有进入这个疯狂行业前他们有不少人可能成为新派贵族——高更是中途学画,放弃了银行家的职位,还有他典型的淑女妻子;德加据说也家底殷实,不过艺术,这个不太幸运的光环笼罩在他们身上,让画家都变成了坏脾气的孩子。如果上帝也不加怜悯,这场人生只好成为仓促的玩笑,无人幸免。看过晚年德加的照片,一向认为照片破坏了油画写实的质感的他,裹着老式的黑色大衣,在石阶上不耐烦地坐着,以一种不耐烦的神气——他一定不会希望自己活这么久。
神的惩罚——令他儿孙满堂——这个坏脾气的艺术家一生都厌恶孩子。
他应该有轻微洁癖吧——几次画像都把自己画的衣冠齐楚,有古典油画精雕细刻的特质,有洁癖的人仿佛都没年轻过,包括他青年时的照片,也流露出一种令大多数人生厌的不耐烦(这个人无论对自己、对别人都苛刻的可怕),可那是个美男子,算是文艺复兴时代油画里出现的人物 ,轮廓柔和、敏感,因为老成,多少有点儿传教士的气质,不可以用“英俊”来形容,有见到少年隆美尔的感觉,对人世有近乎可笑的郑重庄严,眉目里是刚刚走下神坛的圣光,半明半昧直可以入诗。
老年的德加,像海明威、爱因斯坦一样,过早地凋残了,仿佛能看出繁茂的思想如茂盛的果实,重重叠叠缀满枝头,直到压垮了一座华美的果园。他柔和精致的皮相经不起思考(和他自己)的催逼,最后终于不可避免地拉长,催出皱纹,像一头孤独的海象。他一生要思考和要做的事太多了,没时间索取爱,或者他认为这当然不如他的《芭蕾舞少女》重要。
于是最后,他终于失去了这些:因为太久聚精会神的创作而双目失明,因为脾气太坏没有朋友,因为只钟情于写实画受到讥讽。尽管那时仍旧德高望重。但“德高望重”已经像一个枯萎惨白的假面具,只合盖在行将就木的人身上,陪他一道进棺材了。他是这样的人,还包括不负责任的爷爷与外祖父,在巴黎蒙马特高地,熊一样爱嘟嘟囔囔抱怨的德加非常不受欢迎,他找不到模特,因为他把她们画得太真实。人们会在有太阳的街道在这个拄拐杖行走的老人背后指指点点,说他酷爱芭蕾舞少女,是个荒唐的疯子,眼睛看不见了,这是上帝的惩罚吗?
他的画作也不是吸引人的类型——没有异想天开的装饰与想象,那严谨似乎脱胎于几个世纪前的学术派作品,喜欢德加,大概是先从这个人开始的,他不是老好人似的毕沙罗,不是标新立异的马奈,他与他们同时代又仿佛在画风上远远落后于这些艺术家,除了水粉画,德加的画作从来都缺少轻盈、舒展的颜色,这可能与他郁郁寡欢的个性有关——知道这类人注定天才,也注定怪异,他们多半出生在刻板、规矩森严的家族,得不到温情,也认为他们无关大局,至少不影响他伟大的绘画。对别人苛刻六分,对自己必然苛刻到十分。
所以注定没有朋友,比起高更,他太像个行事古板严肃得令人生厌的清教徒了。
看到的第一幅画作《喝苦艾酒的男人》,那是种浅绿色的酒,有轻微的大麻。有段时间欧洲的诗人与画家们近乎变态地宠溺它,这是幅奇怪的画作,一直也认为是他个人风格最浓的一幅,看得到饮酒人眼里浓重的阴霾与抽搐,他在一大片惨白的天空下抓住了那闪过的乌鸦翅膀,你能看出那人的身份、经历,仿佛短短的一生都凝固在饮酒时眼底的一个瞬间,只是一瞬,便足以安然地称赞德加与其他印象画派作者的不同。
还有《新奥尔良棉花市场》,很少有画家画这样的作品,人物全是背影,黑色大衣,不太大的复制品里,人物运动的感觉依旧要溢出来,他们全部都有生命,你知道那里的紧张气氛比相机里更让人有真实的幻觉。
画得最多的,当然是芭蕾舞少女,他不爱她们,所以那真实感便愈加针砭入骨。他就是在那时起被人厌恶的吧,即便是画作里,依旧吝啬赞美,这不是带给他荣誉的职业,他们彼此憎恶又情人一般熟谙。
还有自己的自画像,他与高更、梵高一样,都会在自己有了伤口时再把那伤撕得更大,欣赏那丑陋那鲜血,然后把它们临摹出来告诉别人这个世界有多真实。它们是我最钟爱的三个人,看看之前的职业也能简单猜出他们的形貌吧——高更——流动拉美狂放血液的水手,渴望冒险,爱上绘画,然后被绘画放逐,一直都在找可以埋葬他的岛,没人知道最后是不是找到了,画家已死,之后的一切都成为虚妄与谎言。
梵高——也许他最爱的还是给矿工那传道的牧师。北欧人的绝望隐忍,还有爱上绘画后致命的偏执,他的生命太纯粹,经不起太耀眼的光,于是断裂了。
这三个人身上有我迷恋的一种自毁,高更相信流浪,梵高则信仰流动的金色太阳,德加固执地什么都不肯相信。没什么能影响他——双目失明,依旧画得出让优秀画匠也自惭形愧的粉笔素描。
可是这样,便没有人比他更孤独。
最后是晚年了吧,只用简单的词便可以概括——不被人爱,也不爱别人。幽居在他高价拍卖回来的数量丰富的画作里,他看不见,这让他精神暴躁,他是被自己王位禁锢着的王。
有洁癖的人,活得只好比别人辛苦,在他死后,他当然理所应当地变成了那个时代的大师,据说高更极推崇他,还有更多画家以瞻仰到德加的作品为荣,忘记画家也只是个孤零零走在街上无人问津的老人而已。
这无关紧要是吗?——别人对他——一向比他对自己要宽容得多。
老年照,因为失明,孤独于是无所遁形
——这个世界如果有骑士,才是真正的疯狂吧!
————————————————————————-————与主题无关的分割线—
在不确定方向的日子里,忽然想写这个人。
在他面前,高更是灼热的,大名鼎鼎的疯子梵高更是偏执到疯狂。画作里天空倾斜、大地倾斜,路是从坟墓上交叉而过的大十字——在饿得吞食颜料的日子里是不是血液里也染上了亮烈的、神经质的黄?他不是,我不知道,有一天会爱上这样的油画,画家冰冷刻薄人缘奇差,对自己对别人都锋锐如解剖刀。
不过那个时代的印象派的故事都是美的,点彩派的一丝不苟,还有野兽画派初创的郑重其事——那确实是把艺术当成了燃烧着的光,不捞取,仿佛便无以面对缪斯女神的垂青——不是今天以“解构”为乐的“波普”,你看,谁与马奈的《吹笛少年》对望,是会为那诡异微笑惭愧起来的,可是跳舞的骑士们都走了,收藏画作的展厅也只好变成坟墓寂寞下去,谁是下一个客人?
19世界的印象派画家们应该是郑重的,带点儿装腔作势的神气,并没有退去老牌贵族的优雅,那礼节于他们就像黑色天鹅绒上衣镶嵌的银纽扣,谁都知道自己的不合时宜又引以为傲。在没有进入这个疯狂行业前他们有不少人可能成为新派贵族——高更是中途学画,放弃了银行家的职位,还有他典型的淑女妻子;德加据说也家底殷实,不过艺术,这个不太幸运的光环笼罩在他们身上,让画家都变成了坏脾气的孩子。如果上帝也不加怜悯,这场人生只好成为仓促的玩笑,无人幸免。看过晚年德加的照片,一向认为照片破坏了油画写实的质感的他,裹着老式的黑色大衣,在石阶上不耐烦地坐着,以一种不耐烦的神气——他一定不会希望自己活这么久。
神的惩罚——令他儿孙满堂——这个坏脾气的艺术家一生都厌恶孩子。
他应该有轻微洁癖吧——几次画像都把自己画的衣冠齐楚,有古典油画精雕细刻的特质,有洁癖的人仿佛都没年轻过,包括他青年时的照片,也流露出一种令大多数人生厌的不耐烦(这个人无论对自己、对别人都苛刻的可怕),可那是个美男子,算是文艺复兴时代油画里出现的人物 ,轮廓柔和、敏感,因为老成,多少有点儿传教士的气质,不可以用“英俊”来形容,有见到少年隆美尔的感觉,对人世有近乎可笑的郑重庄严,眉目里是刚刚走下神坛的圣光,半明半昧直可以入诗。
老年的德加,像海明威、爱因斯坦一样,过早地凋残了,仿佛能看出繁茂的思想如茂盛的果实,重重叠叠缀满枝头,直到压垮了一座华美的果园。他柔和精致的皮相经不起思考(和他自己)的催逼,最后终于不可避免地拉长,催出皱纹,像一头孤独的海象。他一生要思考和要做的事太多了,没时间索取爱,或者他认为这当然不如他的《芭蕾舞少女》重要。
于是最后,他终于失去了这些:因为太久聚精会神的创作而双目失明,因为脾气太坏没有朋友,因为只钟情于写实画受到讥讽。尽管那时仍旧德高望重。但“德高望重”已经像一个枯萎惨白的假面具,只合盖在行将就木的人身上,陪他一道进棺材了。他是这样的人,还包括不负责任的爷爷与外祖父,在巴黎蒙马特高地,熊一样爱嘟嘟囔囔抱怨的德加非常不受欢迎,他找不到模特,因为他把她们画得太真实。人们会在有太阳的街道在这个拄拐杖行走的老人背后指指点点,说他酷爱芭蕾舞少女,是个荒唐的疯子,眼睛看不见了,这是上帝的惩罚吗?
他的画作也不是吸引人的类型——没有异想天开的装饰与想象,那严谨似乎脱胎于几个世纪前的学术派作品,喜欢德加,大概是先从这个人开始的,他不是老好人似的毕沙罗,不是标新立异的马奈,他与他们同时代又仿佛在画风上远远落后于这些艺术家,除了水粉画,德加的画作从来都缺少轻盈、舒展的颜色,这可能与他郁郁寡欢的个性有关——知道这类人注定天才,也注定怪异,他们多半出生在刻板、规矩森严的家族,得不到温情,也认为他们无关大局,至少不影响他伟大的绘画。对别人苛刻六分,对自己必然苛刻到十分。
所以注定没有朋友,比起高更,他太像个行事古板严肃得令人生厌的清教徒了。
看到的第一幅画作《喝苦艾酒的男人》,那是种浅绿色的酒,有轻微的大麻。有段时间欧洲的诗人与画家们近乎变态地宠溺它,这是幅奇怪的画作,一直也认为是他个人风格最浓的一幅,看得到饮酒人眼里浓重的阴霾与抽搐,他在一大片惨白的天空下抓住了那闪过的乌鸦翅膀,你能看出那人的身份、经历,仿佛短短的一生都凝固在饮酒时眼底的一个瞬间,只是一瞬,便足以安然地称赞德加与其他印象画派作者的不同。
还有《新奥尔良棉花市场》,很少有画家画这样的作品,人物全是背影,黑色大衣,不太大的复制品里,人物运动的感觉依旧要溢出来,他们全部都有生命,你知道那里的紧张气氛比相机里更让人有真实的幻觉。
画得最多的,当然是芭蕾舞少女,他不爱她们,所以那真实感便愈加针砭入骨。他就是在那时起被人厌恶的吧,即便是画作里,依旧吝啬赞美,这不是带给他荣誉的职业,他们彼此憎恶又情人一般熟谙。
还有自己的自画像,他与高更、梵高一样,都会在自己有了伤口时再把那伤撕得更大,欣赏那丑陋那鲜血,然后把它们临摹出来告诉别人这个世界有多真实。它们是我最钟爱的三个人,看看之前的职业也能简单猜出他们的形貌吧——高更——流动拉美狂放血液的水手,渴望冒险,爱上绘画,然后被绘画放逐,一直都在找可以埋葬他的岛,没人知道最后是不是找到了,画家已死,之后的一切都成为虚妄与谎言。
梵高——也许他最爱的还是给矿工那传道的牧师。北欧人的绝望隐忍,还有爱上绘画后致命的偏执,他的生命太纯粹,经不起太耀眼的光,于是断裂了。
这三个人身上有我迷恋的一种自毁,高更相信流浪,梵高则信仰流动的金色太阳,德加固执地什么都不肯相信。没什么能影响他——双目失明,依旧画得出让优秀画匠也自惭形愧的粉笔素描。
可是这样,便没有人比他更孤独。
最后是晚年了吧,只用简单的词便可以概括——不被人爱,也不爱别人。幽居在他高价拍卖回来的数量丰富的画作里,他看不见,这让他精神暴躁,他是被自己王位禁锢着的王。
有洁癖的人,活得只好比别人辛苦,在他死后,他当然理所应当地变成了那个时代的大师,据说高更极推崇他,还有更多画家以瞻仰到德加的作品为荣,忘记画家也只是个孤零零走在街上无人问津的老人而已。
这无关紧要是吗?——别人对他——一向比他对自己要宽容得多。
![]() |
![]() |
老年照,因为失明,孤独于是无所遁形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