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是否听取长辈的意见
看到很多人做了错误的决定可能误了一生,却没法阻止,堵得慌。
因此事,就该不该听取长辈的意见,和若干朋友展开了若干轮讨论。这个组合可以换成:师生、父母与子女、领导和下属、经验少的和经验多的等等场合。
尽管很多时候也不听长辈的意见,但我扮演长辈角色的时候多一些,立场略偏向长辈。并且确实有很多情况是:尽管当时我不能接受,事后却发现,长辈所说是经验之谈,如果按照这样去做,能够事前就防止掉进坑里。
但是,树木希林的言论在实践中具有普遍适用性。
她说:“如果我是年轻人,老年人说什么我都不会听的。”
以下是几轮讨论流程纪录,并未全部记下。
——————————————第一轮——————————————
我:确实有年轻人一意孤行成功的例子,但没成功的都死了,成功的属于小概率的5%。因为是非常规的成功,大家乐于宣传并出现了自己是幸运的5%的幻觉,就像抽彩票,事实上大多数人没有那种运气。
友A:只有激情和冲动才叫年轻人,必须让年轻人自己去尝试才知道对错。况且你怎么知道人家是不是真的过得很好?
我:小的错误一般也没有人会劝阻吧。有一种不可挽回的错误,一次都不能犯。就算自己知道了对错,但时间和人生已然浪费……
友A:一次都不能犯的错误只有生和死而已。人生就是用来试错的。不犯错怎么叫年轻人?
我:看来你还是年轻人。生和死这个范围界定的太极端了……然后这种价值观偏向体验人生(过程)型,但大多数人都是结果型。成王败寇。年轻人愿意冲动因为他们觉着这样做可能成功才会去试错。如果知道这事100%失败,你会去试错并享受其中的快乐吗?享受失败的人应该很少吧。问题变成了:“这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到底有没可能成功?”所以这其实是一个统计学现象。
觉得不该管的人,因为没有带入相关的长辈立场,作为平辈和这个年轻人也没有密切关系。如果这年轻人和我没有关系,当然看都懒得看。于是这又演化成了一个新问题:其他人哭着要吃翔你无所谓,如果你的亲人哭着要去吃翔,你会阻止他吗?不阻止是因为不是亲生的吧。
到这里我们都感到话题进行不下去了。
——————————————第二轮———————————————
友B:劝不劝阻要看具体情况。可能他潜意识里知道什么是对的,但自己无法把控。长辈的优势就是多一些阅历,还是要看当事人的感受和经历。但为什么你们会讨论到吃翔?为什么你们的讨论如此跳跃?
我:跳跃吗?我没觉得……因为问题的本质,是凯恩斯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分歧。他们都没达成一致,我们也不会。但我也不是说就要去管,可能我和你这个观点接近。不是所有的听是好的,也不是所有的不听是坏的。比如有些人走在时代前端阅历丰富,他们的话不听岂不是傻。聪明的人应该学会分辨,听好的意见。但是大部分人都是眼前的短视者……所以我也不会劝他们听别人的意见。
—————————————中场休息————————————————
随后我发现这个问题已经变成了哪方更顽固的问题。(就我目前的观察,还没有发现哪个人是不顽固的)顽固的既有可能是对的/成功,也有可能是错的/失败。听不听可能只是一种姿态。
譬如如下顽固情况:
年轻人A:我知道长辈说的是对的,可是对的就要去听吗?
我:走好不送。
———————————————第三轮————————————
友C:经常有人在面临选择的时候问我。我的回答一般是,按照自己心意去做。不是自己心意,再好也不开心。
我:一般情况下是这么说啦,这个回答挺迎合对方的。但如果有人觉得吃翔才是自己心意的话,有关系的人不劝一下不是太冷漠了吗?
友C:想要吃翔的人最终会吃到翔,除了他自己以外,没有人能够帮到他。
我:确实,一个人打定了主意,别人再劝也没有用,只不过需要人帮他巩固。
友C:对啊,都是命……。
于是,在一种无可抗拒的虚无主义的氛围中,这个话题的讨论到此告一段落了。
—————————————一个极端情况及后续补充——————————————
友D:你这个不听劝的案例算什么!!有个学生今年毕业论文一直没出现,后来才告诉我她回家生娃去了,毕业的事情明年再说……!身为班主任,我在入学时就劝他们一定要带套,TNND都不听!!现在的小孩比大人还着急结婚!我才知道,男的连大学都没上!!
我:你有劝阻她么?
友D:娃都生出来了!!我能劝阻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