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生活写一封情书
什么是独处?
我开始问自己。每天六七点醒来,拉开窗帘看到晴空万里的蓝天,心里是空空的。想起几年前的夏天,骑着破旧的自行车去上班,在十字路口等待时总爱抬头望望天,用镜头记录那一刻的美好。打开那一阵子的朋友圈,全是各种动态的蓝天白云,有趣的文字在跳动,生活充满了希望。曾经喜欢四处旅行的自己变得不爱出门,在家看书、学西班牙语,生活节奏越过越慢,慢到觉得自己就是那条咸鱼,翻不了身。习惯晚上十一二点睡觉,两三点突然醒来,在没有光线的房间里望着天花板放空,直到不知何时睡着。
昨天,气温骤然下降,一整天都在下雨。不停刷新网页的自己在第一时间知道了成绩,意料之内。不知为何,反倒松了一口气。背上书包,穿上拖鞋,撑上雨伞,去寻找以前的自己了。
大学毕业回到自己的城市,很多中小同学关系早已疏远,也不便打扰。靠着煲电话粥和远方的大学好友联系,可渐渐地,自然而然地淡了。在休息日,跳上一辆路程最远的公交,任由它带我驶向城市的每个角落,在遇到的陌生人身上编故事,自己偷偷乐。胡乱走,胡乱逛,发现许多喜欢的小店,这座城市的熟悉感又回来了。一个人出门旅行,到处拍照、交朋友,和谁都愿意聊上一会儿。后来,因为工作原因,认识了一些朋友。出门变得“有负担”,总会问问好友是否想去XXX,得到“不”后的自己也不愿独自前往,不然会有种独享的负罪感。和父母、朋友的语言输出堵塞不通,害怕和他们谈心,害怕他们心目中的自己原来这么差劲。
和内心的那个自己独处太久,人又纠结又胆小,钻进死胡同里出不来,把外面的那个自己丢失了。
于是,哪怕刮风下雨,我还是出门了。
首先,去了清单里的博物馆。经历了时间打磨的古物让人很有安全感。馆内参观者寥寥无几,甚至很多时候都只有我一人。就像看过的电影《博物馆奇妙夜》里的场景,这些文物仿佛下一秒就活过来和你打招呼。








从博物馆出来,坐公交去了一家主打面包的café。挑上一两个新口味面包,坐着边吃边等雨停。店内有人交谈,偷听上几句。
“美女,我要两杯什么都不加的美式,手冲吧。”
“您要什么口味?酸的?”
“我要苦的。”
“好的。”
过了一会儿,客人问:“做咖啡这么简单的吗?不是应该拉那种很漂亮的花吗?”
我差点被噎到,店员耐心地解释了一番。
好好玩的一段对话。






记录这些文字,就像给生活写了一封情书,而生活很好地反赠与你一份好心情。
我在慢慢找回自己的生活节奏。
Just follow your he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