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小城”保定的驴火美味
东经113°40'-116°20',北纬38°10'-40°00'的保定市,隶属于河北省,素有“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门”之称。不过,在更多人的眼中,它只是位于冀中平原上的一座“北方小城”。

保定,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燕、中山就在境内建都,它的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大慈阁、直隶总督署、古莲花池、腰山王氏庄园、白洋淀、满城陵山汉墓、易县清西陵、涞水野三坡等,风景宜人,是京郊游热门之地。
坊间流传一句谚语:保定有三宝,铁球、面酱、春不老。

“保定铁球”,直径一般4~5厘米,球体明光锃亮,球内有球,并装有音板,两个为一副,声音有高有低,名曰"一公一母",是保定民众十分喜爱的体育活动器材;
"保定面酱" ,始产于清康熙十年,距今已有近400年历史,由优质面粉酿造而成,是理想的烹饪调料;
"保定春不老",又名"雪里红",一种常见的蔬菜,其栽培历史悠久,并相传清乾隆年间就已经名声远扬。

一座城一种饮食习惯,保定不仅有直隶官府菜(直隶官府菜被誉为保定的头牌菜系),还有着风格各异的特色美食。
白运章包子
创建于1919年的白运章包子铺,是白运章师傅以自已的名字开设的一家包子铺,其制作的“白运章包子”是与天津"狗不理包子”齐名的美食。白运章包子用料讲究,味美适口,肥而不腻,吃后余香久存不散。

李鸿章烩菜
“李鸿章烩菜”源自安徽,同时也是河北省的经典名菜,被誉为直隶菜系之首。此菜用上等的海参、鱼翅、鹿筋、牛鞭等配白菜、豆腐、宽粉,加上保定的槐茂甜面酱烩制而成。
据说1896年,清末辅国重臣李鸿章奉慈禧太后旨意出使欧美各国,在外数月,因不习惯西餐,很是思念家乡饮食。李鸿章回到直隶总督署后,给膳食总管董茂山谈及此事,董茂山心领神会,便与师弟王喜瑞共同研究,二人根据保定府烩菜的传统制法做成此菜,并在“总督署”东花厅的宴席中奉上,李鸿章品尝后连连称赞。后来直隶官府官厨便逐步将此定名为"李鸿章烩菜"。

驴肉火烧
保定市是驴肉交易最猖獗的城市,很多大型驴火买卖都在这座城市进行。常听人言:十个保定人十一个是驴瘾患者,也许有些夸张,但也说明了保定对“驴肉火烧”的热爱。
保定的驴肉火烧据说起源于明初,当时的保定府以做"马肉火烧"而闻名于世。但后来因为要和蒙古人打仗需要马。于是,马成了战略物资,当然就不能由着老百姓做火烧吃了。但是“马肉火烧”确实美味,其实,驴肉纤维比马肉细腻,自古就是下肴的佳品。而且保定一带,属于冀中平原,水草肥美,最适合养驴。

河北地区的驴有两种,一种是渤海驴,一种是太行驴,保定一般都是太行驴。从口感来说,“太行驴”比“渤海驴”好一些。就这样,驴肉成为了马肉的替代品,“驴肉火烧”就诞生了。
保定的驴火是圆形的,而方形驴火是沧州的特产。保定制作 “驴肉火烧”的店很多,莲池区的永隆茂,永茂的火烧既不油也不干,烤制时受火均匀,每一面都足够酥脆。用来剁驴肉的菜墩子简直像跨越世纪的物件,深深的大坑里透出油光,手起刀落之余留下的是几十年的斑驳光影;最古早味的驴火则是“三春驴肉”,三春做得最好的是“板肠肉火烧”。板肠介于肥肠和黄喉之间的脆嫩口感,加上保定人舍不得的肠油,没有半点儿腥膻,是当地极受好评的美食。

说起保定酒文化,就必须说说辖内的徐水县。徐水古称遂州,为“燕赵旧分界,宋辽古战场”。战国时期,徐水属于中山国,这里盛产一种很有名的酒,叫“千日酒”,饮后能使人久醉不醒。晋代的干宝在《搜神记》有记述:“狄希,中山人也,能造‘千日酒’,饮之千日醉。”
另外,这里更为有名的是 “刘伶醉酒,一醉三年”的传说,这在刘伶好友张华的《博物志·杂说》中有记载,这个典故并被编排成了各种不同的戏曲(如评剧、河北梆子、二人转等)广为传唱。

保定,不仅有着说不完的历史故事,还有着千年垂柳,万年古松......以及众多的名胜古迹,它们还在继续记录着这座“北方小城”的点点滴滴。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再次注销了」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5-15 09: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