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旅行目的地
查看话题 >访虎跑
西湖之泉,以虎跑为最;两山之茶,以龙井为佳。谷雨前采茶旋焙,时激虎跑泉烹享,香清味冽,凉沁诗脾。每春当高卧山中,沉酣新茗一月。 ——明 高濂 《四时幽赏录》
西湖双绝“龙井茶,虎跑(páo)泉”,上篇既寻了龙井,这篇就访下虎跑。

有幸被乾隆爷誉为“天下第三泉”的虎跑,现作为杭州为数不多的收费景区,一年的游客量只有区区四十来万,还包括那些每天来来往往取泉忙的大爷大妈们,放到西湖景区来看显得有些落寞,只是这倒成了更喜欢它的缘由。


位于大慈山南麓的虎跑,建造布局充分借取了自然之山势,以此赋予了虎跑林泉溪壑,幽深的山坳地形和满目的参天落叶阔叶混交林,使得整个虎跑环境十分清幽。赵翼有诗《虎跑泉》:“人无衣不华,山无树不肥。青山得嘉树,如人披好衣。言寻虎跑泉,虎去泉犹滋。山本以泉名,奇乃在林霏。十里松杉青,夹路迎骖腓。渐入益深蔚,绿云蓊成围。偶然叶隙处,一钱漏日辉。”

虎跑景的精髓在于水,而水的主体则是泉。传说唐高僧寰中来此,苦于无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水,正准备他迁时,夜梦见神仙告诉他“南岳有一童子泉,当遣二虎移来于此”,第二天果然见二虎,跑(刨)地作穴,把泉水刨了出来。

虎跑(刨)移泉自然只能当神话来听,虎跑泉的形成和大慈山自然条件不无关系,大慈山山色苍蔚,中锋隆起,旁舒两翼,虎跑泉在其上,北、西和西南被高山包围,形成一个马蹄形洼地,山间高差和洼地的汇水给其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地形和供水条件。用地质学说就是地下水通过石英砂岩裂隙源源不断而出,属于裂隙泉。

虎跑泉上方是滴翠轩,轩后的滴翠崖是岩石发生断层的地面部分,泉水就从这里源源不断的滴答流出,崖前的大老虎我觉得是虎跑所有老虎雕塑中最萌的一只。



虎跑的历史完全可以用人杰地灵形容,大仙挽留了寰中大师,首开大慈山为佛教道场,初名广福院;唐长庆元年(821),唐穆宗赐额“大慈寺”,寺庙规模扩大;唐僖宗乾符年间(874),改额“大慈定慧禅寺” 。成通三年(862)寰中圆寂,唐僖宗赐封其“性空大师”谥号,大弟子钦山奉旨造性空定慧之塔。北宋改为祖塔院,济公、延寿等高僧归葬于此。明洪武年间(1368-1398)定严戒公主事,对寺院重新规划,将寺庙主体移至虎跑上院,改为南北朝向。洪武二十五年(1392)建立丛林,名虎跑禅寺。

解放后,大部分建筑原状保留了下来; 但WG后寺庙遭到严重毁坏,所有佛像被毁,ZF逐步将其改造为景区,虎跑由此发生了质的变化,不再是寺庙园林,而是彻底地转变为旅游景区,整个空间也随之转为旅游服务之用。

虎跑从唐宋时期宗教场所到元明清及民国的宗教场所兼具游憩场所到现在的旅游景区,虽功能一直在变迁,但原定慧寺、虎跑寺二组建筑群所形成的两条景观轴线一直延续了下来。

东南走向的数十个大小各异泉池水景散置于建筑前后,貌似松散,实则通过轴线巧妙的组织在了二组建筑群之间。



与龙井的闻名一样,虎跑不仅有自然山水和佛寺建筑等“看得见” 的景观空间和环境基础, 更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寰中禅师首开佛教道场后各派高僧先后在此激扬宗旨;吴越( 北宋) 延寿、南宋道济( 济公) 等高僧习禅弘佛, 千古法脉相承。其后吸引了苏轼、苏辙以及后世大批文人,乾隆南巡五到虎跑,写下了多篇诗作,十六年(1751)作巡游虎跑御制诗:
溯涧寻源忽得泉,淡如君子洁如仙。余杭第一传佳品,便拾松枝烹雨前。
象教开兹泉眼开,共传跑得籍中哀。感通亦自寻常耳,记得前身曾伏来。


1918年李叔同在虎跑寺出家,圆寂之后,部分遗骨归葬于虎跑。弘一法师李叔同可以说是中国近代艺术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艺术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他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艺术种类引进国内,同时擅长书法、篆刻、诗词、美术、音乐、戏剧等,其学生丰子恺也是大神级的人物。 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的朴树曾说过“ 一生能写出《送别》这样的歌词,死而无憾 。”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虎跑之于李叔同的人生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李叔同之于虎跑则是千年文化书写中最浓重的一笔。



2017年随着观音殿的复建完工,虎跑景区所有主体建筑得以恢复,然建筑只是建筑,看现在景区的运营,或许再也触摸不到那历时千年积淀下来的的文化,值得庆幸的是顺应山水的空间布局保留下来了。




最后,用李叔同大师临终绝笔《悲欣交集》来结束此文,或许世间万物走到最后都是如此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