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自我同一性及其干预
一、理论起源
大概在青少年时期(多见于高中生),人们开始问自己这种宇宙级的问题:“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这种问题标志着青少年开始朝向成人阶段迈进。最先回答这个问题的心理学家是Erikson,在他的人生发展阶段理论中提到的第五个关键阶段即为“同一性达成对混乱”,这一阶段发生在青少年和成人早期(Erikson,1968)。大概13-19岁这段时间,我们开始对自己未来可能的角色进行探索,形成对自身性格、社会角色认同和跨时间自我一致感,并对未来理想自我投入。随着这种持续不断的探索和反思,人格对连续性和稳定性逐渐形成,从而顺利进入成人角色(通常体现在找到结婚对象,找到工作,或者找到某种自己认同的生活方式)。在对自身多种角色的认同过程中,职业认同是最困难和复杂的一个认同发展过程(Erikson,1969)。认同的达成即是否有足够清晰、稳定、一致和连续的自我概念,也就是说,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确定自己的目标方向而且做出了决定,而不是犹犹豫豫不知所措。由于人生发展任务需要在早期做爱情和工作的重要决定,青少年的探索变得尤为集中。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就是这个道理,这暗含了大家的一个共同的观点:30岁的人需要settle down了,人们必须要在30岁以前完成探索的任务。
不要小看“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这个问题,是否能够顺利解决“同一性达成对混乱”这段发展时期,关乎到后面的人生顺遂与否。研究一致的发现了同一性达成状态与心理适应功能的密切关联(心理健康和情绪状态)。青少年能过做到自我同一性的整合,能够发展满意的人际关系,成功进入成人角色(Beyers & Seiffge-Krenke, 2010; Coté , 2002)。然而没能够达成稳定的自我认同,则容易体验到压力与不安(Schwartz, Beyers, et al., 2011),甚至会出现破坏性的社会行为(Schwartz, Klimstra, et al., 2011),也很难维持一段良好稳定的关系(Schwartz, Mason, et al., 2009)。那么究竟对自己的探索的结果有多少种?这个探索发展的阶段是怎么样的?——诸多关心次问题的学者进行了深入探究。
二、维度与类别分析
维度和类别是两种描述状态,维度是用于量化某种心理概念的单位,每种心理概念在某个维度上可以得分高和低,不同维度上得分高低进行组合,构成了这个复杂心理概念的完整图像。类别指的是用个案中心的方法,将不同的人进行分类,性质相同的一群人就被分为了一类,即在各个描述维度上得分规律分布类似的人就被聚成一类。根据这种原理,在同一性领域分别提出了“变量中心(variable centered approach)”与“个体中心(person centered approach)”的两种研究角度,在研究中两种角度交替使用,更有利于全面刻画不同心理特质的发展规律,以及拥有相同特质的人群的心理特征相似之处。
1. Marcia的四象限模型
Marcia是第一个将Erikson理论操作化的学者,他提出了两维度四象限模型,即探索与承诺作为维度,分为同一性达成(achievement 高探索高承诺)、同一性延缓(moratorium 高探索低承诺)、同一性早闭(foreclosure 低探索高承诺)和统一性混乱(diffusion 低探索低承诺)四个类型。如下图所示。

2. Luyckx的双循环认同模型
由于Marcia提出的这个概念能够对人们进行分类,许多科学研究者对此非常感兴趣,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索,他们不仅验证了Marica的维度,还拓展出新的类型。其中,Luyckx(2006)在Marcia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他将承诺分为做出承诺(commitment making)和认同承诺(identification with commitment)两个维度,其中前者等同于Marcia所说的承诺,后者则表明更进一步的认同承诺的过程。此外,Luyckx将探索分为广度探索(in-breadth exploration)和深度探索(in-depth exploration)。两个循环圈分别为广度探索与做出承诺组成的承诺生成循环(commitment formation cycle),和深度探索与认同承诺组成的承诺评估循环(commitment evaluation cycle)。此外,Luyckx(2008)进一步提出了额外的描述维度,即沉浸探索(ruminative exploration)。Luyckx(2008)使用上述五维度对个体聚类发现,初Marcia描述的四个类型之外,还有两种新类型,分别是diffused diffusion(低承诺,中度探索,沉浸探索维度高)和undifferentiated(所有维度分数均中等,没有明显区分)。


Zimmerman等学者(2015)通过对Luycx模型在自身文化中的验证,发现从数据上分布规律上可以将深度探索维度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原本的深度探索状态(EDa),二是对原来已经承诺的目标再度产生怀疑(EDb)。这两种不同的深度探索导致相反的发展路径:即对自身目标的认同以及对自身目标陷入怀疑当中。后者的怀疑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心理效应,如抑郁、焦虑等(Zimmerman et al., 2015; Klimstra et al., 2016)。后续学者分别验证了Luyckx的五因素模型和区分了两种深度探索状态的六因素模型,均发现六因素模型,即将深度探索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数据拟合效果更好(Beyers & Luyckx, 2016; Skhirtladze et al., 2015)。

3. Corretti和Meenus的三阶段过程模型
另一个研究团队在marcia的两维度基础上加入了第三个维度:再考虑(reconsideration),并通过这个维度将原本的四种同一性状态拓展为五个,即原有的moratorium分为正常的moratorium和searching moratorium(Crocetti, Rubini, & Meeus, 2008)。后者指的高探索高承诺并且高再考虑,刻画了一种持续不断的进行探索和承诺的特殊状态。即有一种人群,他们不断处于探索和承诺的循环中,一段时间探索并且达成了承诺,但是过一段时间又会改主意,再次投入到新的探索中,这个结果验证了原先被Stephen (1992) 等人提及的MAMA迭代循环(successive Moratorium–Achievement–Moratorium– Achievement cycles)。

4. Porfeli的三因素6过程模型
Porfeli等人概括了之前学者们提出的不同方面,保留了Luyckx等人模型中对于探索和承诺的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将Luyckx与Corretti等人提出的沉浸探索(ruminative exploration)与后续Zimmerman在深度探索中区分的(reconsideration of commitment)这两种带有负面影响的因素重新归为一个新的类别,为自我怀疑(self doubt),指的是对自身生涯决定的怀疑、不安和担忧。这种状态在同一性危机中有所描述,常见于处于延缓(moratorium)与混乱(diffusion)状态的个体,并与个人的情绪稳定性相关,是对生涯决策起到负面影响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Porfeli沿用了Corretti与Meeus等人提出的再考虑(reconsideration)维度,这个维度并无消极层面的意义,体现对于生涯决策本身持有的开放性态度,称为承诺灵活性(commitment flexibility),指认识并接纳自己当前生涯选择、兴趣、价值观,并且积极、不断思考自己的选择和兴趣、价值观可能在未来发生的变化。这种开放性的灵活态度,有助于个体应对多变的职业世界,在外界环境变化中保持适应性。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identity的模型特定指职业认同,不同于之前学者们提出的general的统一性发展过程模型。Porfeli等学者们专注于职业生涯发展的方向,开发了六维度的测量工具,通过这六个维度得到六种聚类。在Marcia的四类别基础上又增加了两个类别,分别是searching moratorium和undifferentiated,前者与Crocetti等人提出的同名类别相似,均指陷入到高探索和高怀疑的MAMA循环中。后者与Luyckx等人得到的同名类别相似,均指所有维度上处于平均水平的个体(极度怀疑这批人就是没好好答题???)。


三、同一性的发展
自然状态下,同一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大致的发展规律为,从青少年时期到成年初期,moratorium的状态逐渐增长,19岁的时候达到高峰,随后会下降。与此同时,achieved状态逐渐升高,foreclosed和diffused的状态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调查了1313个青少年,发现在5年之间(10-15岁),commitment随时间而增长,reconsideration下降,in depth exploration保持稳定(Crocetti et al., 2009)。然而,尽管commitment有所改变,但是改变量很小,正如之前学者们所说,青少年的identity相对来说比较稳定(Meeus,1996;Van Hoof,1999)。
四、同一性与心理健康
同一性与心理健康是研究者关注的一个重点。早期的研究发现达成与早闭两种认同状态的心理健康程度最好,对于统一性延缓和混乱都是消极的认同状态。随着对认同维度研究的增加与完善,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使用个案中心的方法对统一性状态进行分类,并且探讨不同类别统一性状态的心理健康指标异同。
达成指的是已经通过充分的探索实践,并对自己未来的方向计划下定决心,通常这类群体是学业与心理健康发展最好的。对于早闭的群体,多半是自己没有充分探索和了解自己,而是听取了来自父母、身边重要他人的建议,或者按照社会期待的“正确”方式安排自己的生活,处在这种状态下的人对自己未来也是笃定的(虽然不知道能维持多久),他们也能够拥有较为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学业水平。比较危险的是后两种,如果长期处在延缓状态,容易体验到焦虑和抑郁,自我价值感低(Meeus,Iedema, Helsen, & Vollebergh, 1999; Schwartz, Zamboanga, Weisskirch, & Rodriguez, 2009)。即便早闭,也有助于体验到高自尊,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健康程度(Schwartz, Beyers, et al., 2011)。处于同一性混乱的个体会体验到意义的缺失(Waterman, 2007) ,容易走向药物滥用(Bishop,Weisgram, Holleque, Lund, & Wheeler-Anderson, 2005),无法良好适应学业与社会(Luyckxet al., 2005)。
此外,Luyckx等人提出的ruminative exploration成为之后锁定消极影响的一大来源。ruminative exploration这种反复思考有关自我的东西,其实在临床上与抑郁和焦虑症状密切相关(williams,2016)。Crocetti也区分了适应性的moratorium和非适应性的moratorium,后者是长期处于探索却无法达成认同的人,也体现为生涯犹豫不决,陷入了对自我的怀疑。我们需要警惕,深度探索是一把双刃剑,可能会给你带来认同,也可能会让你感觉到更加的不知所措(Crocetti,2008)。研究中发现,深度探索与一些积极适应性的过程相关,例如对体验的开放性和尽责性,然而于此同时,深度探索与怀疑自身已有选择有关,与自我概念清晰度 (self concept clarity)、情绪稳定 (emotional stability) 性负相关,并倾向于内化问题行为 (internalization of problem behavior)(Luyckx et al., 2009)。在现实中这种状况很常见,例如对一个职业在进入之前各种期盼,然而进入之后看到真相,又对自己产生怀疑,然后不认同这个决定。zimmerman提出了一个同一性探索和承诺的循环图,并且强调了一种“非适应性”的统一性发展模式,即沉浸在探索中无法自拔(Zimmerman,2015)。
五、影响同一性形成的因素
现有的纵向研究发现影响个体认同发展变化形成的因素包括:人格(Hirschi, 2011; Luyckx, Teppers, Klimstra, & Rassart, 2014)、需要满足(Luyckx, Vansteenkiste, Gossens, & Duriez, 2009)、生涯决策自我效能(Li et al., 2018)、生涯适应力(Subtritica et al.,2016)、教育认同(Subtritica et al.,2017)、动机状态(work valence)、认知想法(Lee et al.,2018)、时间洞察力(Luyckx et al., 2010)。
Hirschi等人的研究发现,人格因素能够显著预测identity的变化模式,对于神经质的人来讲,他们更多从混乱变为延缓(而非正常发展顺序中由混乱到达成),对于尽责性高的人来讲,他们更多是从混乱到早闭,以及从早闭到达成,或者保持达成的状态不变(Hirschi,2011)。为了探究人格与认同发展之间预测的方向,搞清楚因果关系,有学者做了交叉滞后研究,发现人格对认同发展的预测较强,即人格是起因,认同发展和变化为结果变量(Luyckx et al., 2014)。该学者将人格的维度变量进行聚类,得出三种人格类型,并且比较了不同人格类型认同发展变化规律。这类研究发现,人格的确是一个有力的区分变量,具有显著的预测力,时间长达N年(绝望)。
将1330位青少年分为两组,分别是高焦虑水平和低焦虑水平,发现对高焦虑水平的个体,他们的认同发展趋势更不健康,即commitment下降,但是reconsideration升高(Crocetti, Klimstra, Keijsers, & Meeus, 2009)。需要满足可以推进个体进行更多的探索,而需要受阻则会损害个体的心理健康,但是对探索和投入未发现纵向的影响(Cordeiro, Paixão, Lens, Lacante, & Luyckx, 2015)。前因变量中发现了个体的动机状态,包括个人对自身能动性的信念(personal agency beliefs),以及积极和消极的情绪对探索、承诺和在考虑三者的影响(Lee,2016)。此外,认知维度的想法也会影响个体的认同状态达成(Lee,2018)。此外, 生涯适应力、生涯决策自我效能、以及教育认同,时间洞察力与认同的发展都是相互作用,即二者相互促进(interwoven),不存在特定的因果顺序方向(Subtritica, et al., 2016, 2017; Li et al., 2018; Luyckx et al., 2010)。
六、同一性干预
谈完了identity的形成和发展变化、影响因素(好长),咨询领域更加关注的是如何改善人的identity,通过干预达到效果。对于青少年来讲,常用的干预方法是对未来时间的想象,几乎构成了生涯辅导和干预的核心——激发个体对于自身未来各种可能后果的预估,然后以此来促使当前产生行为,驱动个体朝向理想的自我画像前进。我们常见的生涯辅导活动,尤其针对青少年的,基本上都致力于对同一性的干预,例如时间想象、生涯幻游、以及任何会让人们想象在时间轴上自我的,梳理自我概念的辅导活动。接下来介绍几种主流的干预方
1. 可能自我地图
“可能自我(possible selves) ”是一种动态有关自我的动态想象,由很多生动的画面构成,包含着不同情感因素(hoped selves、feared selves),是促发行为的一个显著变量(大概是距离行为很近很近的因素了)。引导人们去想象未来的自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干预手段。可能自我地图就是一种落地的方法,早期被教育者应用于处于边缘状态的青少年,建构他们的自我认同,驱动对未来的积极想象并且促进行动的发生。这种方法有助于建立现在与未来的关联,能够将未来更为具体化。
2. 生涯叙事
self continuity是自我中的一个关键的成分。人们的identtiy在对话中形成,语言是建构意义的媒介,与此同时,语言也是改善意义建构的工具。这种发现来源于欧洲的哲学,例如维特根斯坦等人。最近十年来刮的后现代之风,教练技术和积极心理训练在心理学领域的盛行,都与这个哲学基础有关。改变意义建构,帮助人们重新建立健康向上的identity,获得一种自我的舒适感,是心理治疗和咨询一直以来关注点。改变identity的方式有很多,既然人们的identity从对话中来,那么对话就是一个改变identity的有力武器。叙事就是利用的这个原理,每个人的identity线条其实有许多个,他们的凸显程度不同,想办法通过叙事将主线和支线故事梳理清晰,看到自己背后被遗忘和忽略的故事,从而产生力量感。这种技术常用雨少数族裔,在社会上处于被压迫位置的人群。
3. life design
life design是一种欧美心理学针对现阶段工作世界的迅速变化提出增强的个体适应的辅导干预方式。由Guichard,Savickas等人推崇。这个方式在欧洲被一个团队发扬光大,应用于意大利,葡萄牙等诸多地区,对象广泛,包含了青少年与成年工作者。life design的原身即为建构主义生涯咨询,life design这个名字则体现了该方法的广泛适用性和万能性,即为个人的生活做设计。关于此“流行”的辅导方式,也是以建构主义哲学思想为基础的,具体请参照Acadams的人格理论以及阿德勒的个体分析理论。使用这种干预方法看上去很简单,有一个较为程式化的操作过程,即“经典五问”,分别是(1)你的偶像(2)你爱看的杂志(3)你喜欢的书和电影(4)你信奉的名言警句(5)你的早期记忆,这五个方面分别对应了理想自我、兴趣投射、脚本和问题解决、自我驱动与早期心理动力。这几个问题虽然看上去很简单,但是层层深入,分析起来非常考验咨询师的功底,通常需要比较深入的reflection才能够从中获益。另一方面,这种方法要求来访者具备一定的自我反思能力,最起码也要有self awareness,所以一般经历丰富而且well educated people更适用,他们的收获也更大(仿佛看到了钱爸爸?)。
life design 网页资料:www.vocopher.com (注意需要用小软件,近期可能作者因为经济原因服务器不太稳定)
六、总结
同一性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既有特定时间上的状态,也有发展过程,而且不同的发展阶段不仅与年龄、发展任务相关,还深深受到了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成熟论”都是在环境稳定的前提下讨论的,然而在变化的环境中,“适应”成为了核心。或许在将来,我们需要不断保持在较高的灵活状态中,再学习与再就业成为一种常态,稳定的职业可能不复存在(或者很少)。由于同一性关注的范围仅限于在于早期青少年到成年早期,尚未考虑成年人的持续自我探索和自我怀疑等问题,然而由于笔者的师兄在实践中发现,成年中期的生涯转换其实质也是identity的再探索和再决定,因此研究可以尝试拓展对象的年龄范畴。本文只是叙述了identity研究中的一小点部分,没有cover到外界环境对与identity形成过程的塑造作用。另外,对于同一性的干预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生涯咨询的核心,再说的大一点,identity的问题也是心理咨询的核心工作内容,本文只作入门级别的介绍,希望有兴趣的读者一起深入探讨。
七、主要参考文献
Beyers, W. , & Luyckx, K. . (2016). Ruminative exploration and reconsideration of commitment as risk factors for suboptimal identity development in adolescence and emerging adulthood. Journal of Adolescence, 47, 169-178.
Crocetti, E. , Rubini, M. , & Meeus, W. . (2008). Capturing the dynamics of identity formation in various ethnic groups: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three-dimensional model. Journal of Adolescence, 31(2), 0-222.
Erikson, E. H. (1968). 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 New York: Norton.
Luyckx, K. , Schwartz, S. J. , Berzonsky, M. D. , Soenens, B. , Vansteenkiste, M. , & Smits, I. , et al. (2008). Capturing ruminative exploration: extending the four-dimensional model of identity formation in late adolescenc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42(1), 58-82.
Luyckx, K. , Goossens, L. , & Soenens, B. . (2006). A developmental contextual perspective on identity construction in emerging adulthood: change dynamics in commitment formation and commitment evaluatio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2(2), 366-380.
Marcia, J. E. (1966).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ego-identity statu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3(5), 551–558. doi:10.1037/h0023281.
Porfeli, E. J. , Lee, B. , Vondracek, F. W. , & Weigold, I. K. . (2011). A multi-dimensional measure of vocational identity status. J Adolesc, 34(5), 0-871.
Stephen, J., Fraser, E., & Marcia, J. E. (1992). Moratorium- achievement (Mama) cycles in lifespan identity development:Value orientations and reasoning system correlates. Journal of Adolescence, 15, 283–300.
-
啊哈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3-05 02:13:56
-
蓝白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6-19 14:49:03
-
Gatochat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5-28 16:00:19
-
枕头豆豆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4-19 11:16:08
-
死掉的喜鹊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2-30 16:57:35
-
一本七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0-22 22:20:39
-
fxm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8-02 11:18:26
-
彼得猫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1-14 19:44:57
-
Tifflumos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0-21 14:45:04
-
BALA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9-04 15:46:48
-
illlll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1-22 02:51:43
-
荞麦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24 18:34:54
-
( ? )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5-02 21:28:23
-
Shirlless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4-16 16:56:31
-
蟥阿螞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6-12 05:5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