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美丽的凉山喝酒吃肉
四川省的凉山,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这里仍然保留着许多的原生态,不过,有人把这理解为“穷”,无论怎样,凉山有着属于自己的风土人情和彝族文化。

凉山的风景宜人,泸沽湖(四川省盐源县与云南省宁蒗县交界处,为川滇共辖)、邛海的螺髻山更是闻名遐迩,另外,凉山常被人认为物资匮乏,不讲究食物的搭配,缺少美食文化,其实,这些都是人们的误解罢了,这里从来就不缺少令人叫绝的特色美食。
白煮土豆四季豆
彝族人将土豆兼作主食和蔬菜,食用时一般将土豆整个水煮、清蒸或火烧的方式做熟,然后蘸干辣椒面、食盐食用。

凉山崖鹰鸡
来大凉山吃上一顿“岩鹰鸡”才算满足。“岩鹰鸡”营养价值高,在大山里原始式放养,长得慢,是纯绿色天然食品。岩鹰鸡形似鹰,脚色如白岩石,故得名。用“崖鹰鸡”做的辣子鸡火锅虽不及重庆的辣,肉质却比我们平时吃的鸡明显嫩出很多。
彝族香肠
彝族香肠一般在过年时制作。其制作的方法也别具特色:将猪血炒成半熟状,拌以切成小块的土豆,灌制成香肠,即为猪血香肠。也有用猪肉、糯米灌制的香肠。做好后即把香肠挂在锅庄上方,让火烤干、烟薰干,这样制作的香肠既鲜美又有腊香味。

坨坨肉
彝语称“乌色色脚”,意思是猪肉块块。彝家人吃肉常以吃大块肉为快。凉山的彝家人都喜欢将牛肉、羊肉、猪肉砍成拳头大上的坨坨块状(彝族人认为肉越大坨代表主人越好客),再用清水煮熟后食用。
彝家有这样的饮食习俗,大凡有客人到来,主人须让砧板(指宰杀牛、羊、猪等专用的大菜板)沾血,现杀牲畜待客方为好客的表现。

最尊贵的客人来临,以打牛(即杀牛不用刀,以斧背击其头部而毙之,故称为“打牛”)待之为最尊敬,杀羊、猪、鸡等顺序逐步次之。在他们的饮食观念中认为,请客人吃饭,用野生动物肉款待,不为请客招待,只属吃便饭。
招待贵客时,打牛宰羊的主人须以牛、羊板(牛、羊肩骨成扇状有许多瘦肉都分)敬赠客人;杀猪者须以半边猪头赠送客人;杀鸡者就餐时以鸡头敬客(当众食之)。客人所得牛、羊板,半边头等可以带回去,也可由客人转赠他人。

“坨坨肉”或烧或煮,需要栎柴作燃料。牛、羊、猪肉都是做坨坨肉的好原料。做坨坨讲究拿火色,从宰杀后就有自己独特的方法。
彝族宰畜方法十分独特,一般红白喜事杀猪宰羊都要头朝主人坐的地方。下锅煮肉后,要用文火,涨头道下肠肚,二道下盐,用篾条交叉。再涨一道就可以吃了。这样拿火色煮出的“坨坨肉”,香嫩爽口,再放上点芫荽花椒等佐料,风味十分独特。此外,杀猪时常将肝脏切成薄片,拌上花椒、辣椒粉等佐料生食,别具一番风味。

凉山彝族是一个典型的以酒文化为代表的民族,其酒文化在民族自身生存、繁衍、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娃娃认亲酒,彝语称“阿依布知”。彝族小孩出世后,一经满月,父母必择吉日、备上等食品和数十或上百斤酒,带他前去拜见母亲亲戚(此乃人生之初必行礼节,亦可视为人生的首次社交活动,因此倍受彝人重视)。

拜见途中,对沿途相遇之熟人均应敬酒让其饮用,并声明此为“娃娃认亲酒”。对于这样的酒,被敬者不能谢绝,不会饮者也得试饮以示祝福。路人饮酒应赠孩子见面礼,即便当时无礼赠予,也脱身上的衣、帽等物作押,双方约定,他日再用钱、畜换取。
孩子带酒至外婆家,该村邻里及本家亲友闻讯前来饮用,饮后同样须赠礼物。

这样的“娃娃认亲酒”礼仪行毕,孩子所得见面礼通常为:外公外婆赠一套婴服或能购婴服的钱,舅家赠牛羊牲畜或衣物器具,亲友邻里赠牛羊牲畜、衣物器具或人民币等。亲友赠礼,往往预示对孩子的祝福和吉祥之意,因此父母对给者不拒。
除此以外,凉山彝族还有洗礼酒、成人酒、求婚酒、订亲酒、告慰酒、报丧酒、吊丧酒、丧宴酒、安灵酒、送灵酒、祭灵酒、祭祖酒、待客酒、互助酒、赔礼酒、家支酒、戒酒酒、开戒酒等等。对于不同的类别,其饮用方法、规则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美丽的凉山,就像是一股潺潺流淌的清泉,让置身于此的人们,感到身心无比的轻快和放松。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再次注销了」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5-15 09:2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