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想写点萧景睿
最近剧荒,在从家回来的路上又开始日常看起了琅琊榜
其实已经不记得这是第几次看琅琊榜了,似乎琅琊榜和癞蛤蟆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作品不知道从那天起已经成了我的人生指南。每当有些事情想不通时,看看想想,总会有些新的启发和体会。
第一次想写的东西,是经典的萧景睿和梅长苏的那一段对话,点开豆瓣琅琊榜的话题,没想到第一条跳出来的就是这个。

这段台词真的很经典,两个演员的表演也很到位,每次看到都会被触动到,而这次突然却被另外的事件所打动。
关于萧景睿的碎碎念,还是从头开始多写一点
小说中,琅琊公子榜排名第二的萧景睿,相比于主角梅长苏(林殊)似乎才是剧中绅士最坎坷最离奇的那个,而且不同于梅长苏在经历变化后的复仇洗雪之情,萧景睿始终能以一刻包容的心对身边的每一个人,性格也未大改。
小说和电视伊始的时候,其实景睿是整部戏中最幸福和最完整的人。
父母安康,兄弟和睦,独享着谢卓两家长辈的宠爱,他不像豫津一样缺乏完整的家庭和父母的疼爱而玩世不恭;不像景琰失去兄弟和挚友而变得冷酷和执拗;甚至不像他的兄长和弟弟,不得不卷入父辈的争斗之中;更不想的是那替他而死的卓鼎风的儿子,未待满一夜的时间就离开人世。
后来,由于梅长苏,不,其实景睿说的对。
梅长苏最多也只是一双揭开真相的手,而真正让他难过和伤心的,是真相本身。
真相是,他的父母亲,虽都贵为王子公主,在当年那个注重礼教的时代,实属无媒苟合;他一直以来以为的父亲,一直希望置他于死地;一直以来亲如一家的爹爹,阿娘,最终也走到了他的对立面,不再亲如一家;当然,其实我觉得更残酷的还是一直以来无论是林殊还是梅长苏都被他当做兄长和挚友的人,最终选择舍弃了他。
其实我曾思索过很多次,是否是因为一直以来所处的环境幸福,所以才造就了如此完美的人物性格,才最后能够说出诚心换诚心,永世不后悔的话,毕竟那虚假的幸福也好,也让他幸福了那么多年,而这真相背后受伤的人,也痛苦了那么多年。
可是这次,突然就被另外的东西打动了。
第一段是城门外,景睿与夏冬的对峙。
由于重伤痊愈不过月余,萧景睿的脸色仍是苍白,两颊也削瘦了好些,但他的眼眸依然温和,只是多了些沉郁,多了些忧伤和茫然。面对如姐如师的夏冬,他拱手为礼,语调平稳地问道:“夏冬姐姐有何事,可须景睿代劳?”
“你觉得我象是有何事呢?”夏冬挑起一抹寒至极处的冷笑,面上杀气震荡,“不须你代劳,你只要让开就好。”
萧景睿与她酷烈的视线相交片刻,仍无退缩之意:“家母在此,舍弟在此,请恕景睿不能退开。”
“我又不是要为难长公主和谢弼,关他们什么事?”
“但姐姐要为难之人,却与他们相关。” 夏冬狭长的丽目中眼波如刀,怒锋一闪,在萧景睿脸上平拖而过,“你以为……自己挡得住我吗?”
“挡不挡,与挡不挡得住,这是两回事。景睿只求尽力。”
“你尽力有什么用?我完全可以踩着你的身体过去。
萧景睿淡然点头:“那就请夏冬姐姐试着踩一踩吧。”
父亲不在是父亲,甚至于某种意义上是仇人,伤害了母亲,甚至于要娶自己性命的仇人。称呼也不再是父亲,而是谢候。我不信只是一句“和他们相关”,而是尽管遍体鳞伤,也依旧不忘初心。
最后的眼神也是,久久让我无法遗忘。
谢玉问了莅阳公主,问了谢弼,但却看都没看景睿一眼。
而景睿最后,面对着本事仇人的父亲,眼神中却慢慢都是不舍和难过,可能还有些更复杂的情绪,但这种情绪中却不带着一丝仇恨或责怪。
第二段是最后,与莅阳公主的对话。
孩儿当初结识苏兄,就是仰慕他的才华与气度,尽管后来发生了很多事。但我依然觉得争权夺利不是他的本意,我想或许自始至终他就是为了这个案子,至于当初投靠谁,辅佐谁都是手罢了了。
不管苏兄是局中人,或是太子谋臣,既然他们已经决定公开谢候血书,看来他们雪冤之心已坚,这着实让我钦佩。只是,正如苏兄所说,孩儿身份尴尬,有很多事不都不能替母亲做
如果你和娘易位而处,一定想都不想就答应了对么?
世界之事,多有两难之处,母亲的难堪与酸楚,孩儿又岂会不体谅。
走吧!
其实某种意义上,景睿可能是唯一有权利怪任何一个人的那个人。
莅阳公主也好,梅长苏也好,甚至于太子也好,其实于他而言都是伤害过他的人。
而最终景睿理解母亲,钦佩梅长苏和太子,唯一怨恨的是自己身份尴尬,无法替母亲多承担一点。
可能如同他最终所说,远离故国故人,有些事情,看的更清更通透了。
最近的一段时间,其实遇到了一个这样的问题。
俗气如我,自然没有景睿的气度,当然另一个层面,我遭受的也和景睿所承受的差之甚远。
但此时,似乎也应和自己说一句。
我之所以诚心待你,是因为我想要这么做。如果能够争取到同样的诚心,自然高兴,如果不能,也没什么好后悔。人总有取舍,你去了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舍弃了我,这只是你的选择而已。我不可能因为你没有选择我认为重要的东西而恨我,毕竟,你没有义务和责任一定要以我为重,就算我曾经那样希望过,也终究不应该强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