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丧失
93年出生的自己竟然在2019年6月才意识到自己是26岁的年龄!之前的时间都以为自己是28岁,原来除了知识,爱好,经历之外,年龄也是一个可以被遗忘或者丧失的量度。
我曾经在年初的时候发过一条动态:“我刻意做着别人眼中的好事,来掩盖自己本性的颓废”。倒不是对自己的现状感到失望,而是觉得心中所想不应该是这个年纪应该念叨的。可是换句话说,哪一本国家规章明确描述了该在什么年纪做什么事?好像也没有。43岁的年纪同样可以参加18岁的高考,22岁的年纪同样获得30岁的博士学位,70岁的年纪同样可以像26岁一样在长江里游泳,20岁的年纪也同样可以进行80岁的感悟。我们做的任何事情不会被对象的年纪限定。但恰恰又是这种感受,不知不觉让我们忘记了自己的年龄。
电影“返老还童”中的开场和结局都有一个特别的时钟,这是个倒着走的钟。钟匠工希望通过这种设计让时间把在战争中牺牲的儿子带回来,回到分别的那一天,或是回到他们共处的每一天。这个钟一直被挂在火车站直到被电子钟取代,最终淹没在杂物货轮中。时间无法倒流,最起码在我们现在的空间中无法逆转,年龄也是一样,但是记忆可以。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修改自己的记忆。可以将在公交站台的无聊候车修改为一场美丽的邂逅,抑或是将失败的考试更改为一次成功的结局。这不是谎言,因为没有人会去查证,也不会有人知道。只是满足了自己修改时间的欲望,它不损人,但是利己。这也不是妄想,因为自己明晓真实,因此不会对如今的生活产生任何影响。如果这个方式是可行的,那么当我真正到了28岁的时候回想26岁的此刻,那就不应该是做着“颓废事”,而是做着前往28岁道路上的准备。同样18岁的高考失利也是为了遇到随后所有有缘人的转折,如果没有那一次的转折,生活可能会很糟糕。那就没有必要记住自己的年龄了吧,反正之前所有的事情都是“好”的。
忘记年龄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来自于环境。似乎24岁之后,周围所有同龄人都一夜之间完成了少年到成年的转变。他们的想法不再是电视剧,游戏,升学,恋爱,而是工作,房子,婚姻,金钱。人是一个群居动物,无意间就会见将自己置于具有某种特性的团体,这个团体的共性不是年龄,而是态度。27岁的女生天天喊着自己是嫁不出去的老女人,35岁的女人却又觉得自己的青春正在绽放;她们的态度与自己的年龄无关,这样看来,年龄好像真的可以忽略或者丧失。那么26的我们到底应该以哪种态度生存呢?出名要趁早,27岁结婚生子可谓成为了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但是35岁的时候会不会有事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35岁才结婚的人会不会觉得“不恨早,也不恨晚”?这样看来,年龄如果丧失了会不会就少了一些怨恨?我们只是在对的时间遇到了对的人,其余的时间,我们都在满足自己。
我依旧不知道26岁的人生应该如何度过,婚姻如此,职场亦是。但是我可不可以把每一天都当20岁过呢?或是15岁?可以依旧放肆地躺在床上看蜡笔小新,也可以不用担心大白兔奶糖会导致蛀牙,更可以在迪斯尼城堡烟花炫丽的夜晚手举米奇气球。等到了30岁的时候,也可以过上老年生活,每天都喝枸杞,看到过山车就会胆怯,或最享受的时刻便是躺在竹藤椅上手持蒲葵扇,看着天边彩霞被夕阳渲染得大红大紫,就像过去的20岁青春。
真希望有人能够提醒我现在是26岁,然后给我一份“26岁应完成事项”清单,我会逐条比较,然后告诉他这份清单不完整,因为26岁也可以完成35岁的事情,同样18岁的事情也可以留到26岁来做。
© 本文版权归 Potter•Urie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