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应真人孙思邈的“四少”养生决
说起“药王”,我们都知道是孙思邈
被宋徽宗敕封为“妙应真人”
孙真人是唐代医药学家,也是一位道教徒
他除了研究药方治病救人
而且很注重日常的养生

孙真人提出了“善养性”、“治未病”、“消未患”等养生法,自己也收获一百多岁的高寿。他有一首《四少歌》:“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里食少,自然睡少,依次四少,神仙诀了。”寥寥数字,道出了最简单易行的养生道理,适合我们学习。
这首歌成为历代养生学家的座右铭。头两句,少说话,少想事,这很好理解。第三句是指吃饭要有节制,不要过量,以别吃得太饱为最好。
晋代张华的《博物志》就主张少食,他说;'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这一点对老年人尤其重要。人上了年纪,胃肠的消化功能必然有所减弱,因此,为了顺应自然规律以尽天年,饮食清淡并适当少食,是非常必要的。
第四句说睡少,意思是不必睡很长的时间,但要睡好,用现代的语言说就是要提高睡眼的质量。这样睡 寿,“须口中言少”。说言语过多,可耗伤中气,而气与精、神关系密切,故少言以积气成精,积精以全神。
从历代道家养生来看,每以安心静坐,少语寡言,养精存精,以享天年,正是此意。
1.少说话,以防损伤肺气:
现代社会处处需要沟通,工作中免不了随时接打电话、汇报请示,下了班很多人也喜欢聚会聊天、唱唱KTV。然而,成天说个不停会伤气,尤其是肺气和心气。
正所谓“日出千言,不病自伤”,消耗肺气容易使体内元气不足,外邪乘虚而入。因此,适当放慢语速、少说些话,可保护、收敛肺气,给身体“节能”。
2.少思虑,避免气机郁结:
当前社会节奏快、竞争压力大,不少人背负重压,心事重重,甚至吃不下、睡不着。正所谓“思则气结”、“多思则神殆”,思虑过度容易导致气机郁结不行,进而引起疾病。
不妨顺应自然,不要反复纠结一些小事,更不可钻牛角尖,抱着乐观的心态解决问题。
3.少吃点,避免心气不足:
随着物质生活改善,人们吃得越来越好,很多人甚至以“吃货”自居。然而,吃太多容易导致气滞,使心气不足,增加肠胃负担,还会导致肥胖、高血脂等问题。要做到七分饱,必须细嚼慢咽,在“似饱非饱”时马上撂筷子。
4.少赖床,以防气血不畅:
许多上班族平时工作累,周末喜欢睡懒觉;也有人因工作压力、生活琐事等心烦意乱,夜不能寐。中医认为,睡眠的目的在于调整阴阳平衡,睡多睡少对身体都没有好处。
孙真人还说过:“养生之道,常欲小劳。”
过分的安逸则有害于人体,因为好逸恶劳,缺乏体育锻炼,会引起气血运行不畅,筋骨脆弱,脾胃消化功能减退或食欲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