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反YING—艺术与可持续发展论坛” | 艺术关注下的生态危机
2019年5月26日下午,“持续反YING—艺术与可持续发展论坛” 在北京山水美术馆举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欧敏行与澳大利亚艺术家珍妮特分别做主旨致辞。以“引领可持续未来”与“艺术家的反应和行动”为题的两场讨论中,企业家王静,学者封帆等嘉宾和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分享探讨了艺术参与可持续发展的机会及跨界合作可能。
开幕致辞

非常感谢大家来到持续YING的开幕论坛。【持续反YING Continuous Refle(a)ction】是一个链接艺术与生态环境的创意平台,力求于打破传统艺术展览定式,细细打造出一个有机互动空间,专注于当今世界所面临的重大环境生态问题。这里聚集着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艺术家、设计师,用装置、影像、雕塑、行为、摄影等不同艺术形式共同为环保这一议题发声。展览邀请国内外艺术家在地创作,最大程度地反映切身的本土环境危机,借由艺术作品带来的多重感官体验,让艺术与日常生活的贯通,引发公众对周围环境问题的关注、唤起行动意识。
面对着生命圈将彻底被破坏的可能性,从呈现当下这个完全被物质包裹的社会到思索物质社会与自然环境之共生、探讨作为每一个独立个体的“人类”之责任,再到以新材料、新能源为出发点畅想出的多样未来生态。当我们走进展厅,每一个人都将会有所反应也都将会成为反应者,我真诚地希望每个参加我们展览的人都能反思环境问题,对我们地球的问题作出反应,并采取行动做出改变。我希望所有这些对所有人来说都是持续的效果。
这只是一个开始,我希望持续反YING可以成为一个持续的旅程,前往更多的城市和国家。我也希望参加本次展览的每个人都能够放慢脚步,静下心来慢慢感受、慢慢品味,真正享受和欣赏艺术的力量。
主旨演讲 I

文化和艺术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Dr. Marielza Oliveira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
很高兴有机会与各位分享可持续发展目标中艺术及文化的重要性。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通过标志着发展前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具有普遍性,包容性和变革性,预示着从愿望转向行动。联合国在2015年采用的这一大胆框架涵盖了广泛的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SDG)和169项目标,这些目标构成了全球和国家发展行动的支柱。
没有文化,就没有可持续发展。正如我们在教科文组织所看到的那样,创造力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化和创意产业定义为通过文字(文学),声音(音乐,广播),图像(照片,电视,电影),运动(舞蹈,戏剧)或物体(雕塑,绘画,设计)以及其他任何形式(现场,印刷,视听,数字)的文化艺术表达。
如今,文化和创意产业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部门。它们每年产生的全球收入为22,500亿美元,出口额超过2500亿美元。这些部门目前在全球提供近3000万个就业岗位,雇用的15-29岁人口比其他任何部门都多,甚至可以在一些国家占GDP的10%。因此,由这些部门构成的创意经济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贸易战略的主要推动力。在这些部门工作的人口中近一半是妇女,大多数人的教育水平高于非文化职业。
联合国大会主席埃斯皮诺萨在去年全球文化艺术高峰论坛上说:“我希望你们运用文化变革力量来保护我们的星球,并为每个人建立公正的社会。我希望你们发现,在一个更多样化,更宽容,更多艺术,更多音乐,更多诗歌,更多自由想象和创作的世界中,我们能够获得更多的自由和尊严!”
论坛第一部分
讨论一:引领可持续未来之路
主持人:郭蓉
嘉宾:Zadok Ben-David /Elise Morin /王静

生命的循环和平等
Zadok Ben-David
以色列艺术家
Black Field 这个作品在这次展览中呈现,是关于生命和艺术的一次体现,总体来说是关于瞬间和幸福的。稍纵即逝的感官和情绪,实际上我做的艺术作品和它都具有相关性。

这是大概两年半以前在日本展出的时候,这是最大的一个装置版本,包含了27000朵花。它们是怎么被选出来的呢?对我来说这好比是一种隐喻,花兼具了最幸福和最悲伤的时刻,同时花也能够展现出生老病死的一种循环。这个作品用一种结合的方式,显示出花的自我思考。

这个装置的视频是正在创作的作品“从未相识但相遇的人”,几年前开始,我开始把三千个小人物刻在上面,在下个展览中我将会把中国人放到当中去。每次我在展览中都会增加一些新的元素,面对不同文化、不同性别、不同地区、不同宗教,我都想要使观者忘掉人类本身,我认为它们是平等的。把他们放在同一个平面上,混合在一起。我不去强调谁比谁更重要,但是我想把各个文化标签和个体的人分离开,我总想把这两者隔开,将彼此之间的冲突战争和互相伤害分离开,我们希望忘记这些东西,我们没有质疑,融成自然,我们忘记了我们过去的斗争。

数据采矿全景图
Elise Morin
法国艺术家
这件作品对我来说非常好地结合了东方和西方的对于风景概念的两种阐释,它意味着打破界限。

我在这件作品中创作使用的材料既有象征性,又有科技性,有非常强烈的对比冲突在其中。我想把地质学与完全虚拟的电脑概念结合起来,它也在两个层面上反映不同的时间,一个是地质学非常漫长的时间,一个是处于当代的当下时间性。

这件作品的材料来自于以上画面所示,原始材料从采矿厂里面提取出来。作品的一部分是电子的图象,大家刚刚看到的金色曲线,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呈现出来,对我来说有点像中国传统的空气透视法,在不同的文化中我们大家对于风景的观看方式与理解方式也是不同的。我们把东方的风景透视法以及如今大家普遍使用的材料相结合,以这样的方式表达出如今我们世界是一体的。我想表达今天对于所谓的景观这一概念以及所谓领土这一概念,景观是我们在观看到的,而领土是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需要我们去保护的领地。

极限探险中的可持续
王静
探路者联合创始人及CEO
我的每次极限探险都是跟环境相关的,极限探险就像一门艺术,也是人生的修行,每次都是这样。不管是八千米的探险还是在潜水还是冰雪马拉松,我想如果没有信仰是没有办法去完成的。

在这里可以看到很多从来没有见过的美景,与此同时,回到了城市的我们会更加珍惜我们的生活,希望我们的社会更加能够持续发展。

每次探险都会是零垃圾的过程,大家看到这张图片是这次珠峰探险登山过程当中的垃圾回收。我自己有一个理念,从第一天开始就要零垃圾,并且我把这些理念带回到生活当中,带回到企业当中。在我们企业里,我们采用很多环保的材料。一方面我们的产品如此,比如我们的咖啡纱、汉麻的产品包括我今天身上穿的这条看似牛仔裤子而不是牛仔裤的裤子,从纱线开始到最后的制作过程的完成,不经过像牛仔裤水洗和化学药剂的处理,产品是这样。另外在产品管理当中也是如此,推动企业参与WWF全世界非常著名的公益组织在中国推动的“绿色办公室”。探路者也是第一家推动“绿色办公室”管理的公司,从一滴水、一张纸这样的理念推动同事一起来关注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郭蓉:请问Zadok先生,你刚才提到你的艺术作品包含了几个要素,比如蝴蝶、花、人,你觉得自然和人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Zadok Ben-David:在我整个工作和过去30年的经历当中,如果你问任何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问题,人们经常会忘记我们就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就好像我们的食物、假日等美妙的东西,但我们似乎对如何保护它不怎么感兴趣。从艺术家的角度来讲,我能做什么?我始终在表现我看到的东西,并且我希望别人可能持有不同的视角。我并不关心任何自然物质的伦理或者科学方面,而着重呈现人的态度和行为,通过那些自然的要素或者自然的图片来显示出我们是其中的一者,我们是行星上的一部分,通过这样的比喻,我就能够在我想走的方向上做出一点点贡献。
郭蓉:Elise说可持续性实际就是尽我们的全力创造某种未来,让未来越美丽越好,艺术家到底能够起什么作用?在我们的社会当中。你愿意去分享更多关于你的想法吗?
Elise Morin:就我个人来说,在创作中使用的材料,它们本身同时具有一定的工业性含义,但同时又有原始材料含义在里面。对我来说艺术家的角色就是在如今的这种工业化以及大众化的中间找到一个结合点,把它们很好地结合起来,并且呈现出一种所谓的景观,从这个景观出发让它进一步成为我们真正去保护的领土的感觉。
我是将近30年前也就是1988年的时候第一次来到中国,对我来说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完全改变了我的视角,在我眼前的一切仿佛比我原本所认识的世界大几十倍更、更加强烈、更加有冲击性。在那个时候我第一次意识到对于这种资源以及资源和自然之间相关的问题,而那时我原先生活的地方巴黎对我来说仿佛突然变成一个非常小的小村庄。很显然不管是东方、西方,我们各自有各自完全不同的一套哲学,各自讲述着完全不同的故事。在今天的世界里更加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能够找到一个大家共同的故事一种叙述方式,如何利用各自不同的文化遗产来一起在未来的世界中找到我们的位置。
郭蓉:王静女士刚提到她去到这些很美好风景的时候,想到20年前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在内心也会有一种对照。我们想听听她对这种对照的理解。
王静:我去过很多不同的区域,全世界七大洲不同的地方,我没有办法学会每个地方的语言,去到每个地方的时候跟这些人打交道的时候就会发现实际上人与人的距离并不是说因为语言不相通就没有办法传达,我觉得可以通过我们的行为或者通过我们面部细微的表情一个微笑实际上就可以做很好的联动,跟每个人做心灵的沟通,也包括一些极限的地方没有办法使用现代的通讯设备手机。这种简单的相处是人与人之间最容易打动对方的,也是喜欢经常去这样的地方,希望把更多社会当中信息化的东西抛开,完全放松自己。同时,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非常容易和简单交流起来的。
说到这里,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曾经我代表中国企业家去到联合国气候大会,那个感受我还是非常深的。现在很多信息化发展,带来环境的破坏,中国也是世界的大国,希望能够通过中国企业家的思想改变来推动每个企业,比如绿色环保怎么去做,一点一点地改变。从我们自身来讲,我们做一些跟产品提升跟环境相关的未来可持续性的发展。

郭蓉:最后一个问题,你认为什么是美,什么是可持续?我认为这是一个今天最重要的主题,请每个人用一到两句话来回答。
Zadok Ben-David:我觉得美实际上就是所有人共通的一种艺术,美是所有的东西,没有任何虚假东西就是美,所有自然的东西,自然的艺术就是美。
Elise Morin:美是很大的问题,这难以有精准完整的答案,但是我想从具体的角度来回答。我最近在做的一个创作项目是基于切尔诺贝利,就是80年代曾经发生核电事故的地方叫红树林,它经过非常严重的污染,并且在未来的一百多年以内都没办法再有人进入这片区域。这个树林结合了几个问题,一个关于美,一个关于未来,一个关于星球,以及我们人类想从这一切中间去探索得到什么。在这个树林里面有一部分人他们希望通过这个树林进行研究去发现如何能够更好地抵抗放射性污染,并且如何通过这个树林找到这个秘密到别的星球再去征服其它星球。还有的生物学家认为所谓美就是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未受受伤害的土地。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关于美的理解。
对我来说,美就是现在我们目所能及的地方,我们眼前的东西以及今天此时此刻需要去努力保护的东西,而不是说望着天空想象其它的地方有多美。
王静:关于美,我试着来回答一下,应该是两个角度。一方面我们眼睛可以看得到的,另外一方面我们思想能想到的。我们眼睛能够看得到的比如这朵花令人赏心悦目,我认为这是美。假如一个盲人有非常好的思想,我觉得这也是一种美。我们眼睛看到的和我们想得到的美好的东西都叫美。
主旨演讲 II

艺术家在环境可持续中的角色与行动
Janet Laurence
澳大利亚艺术家
“失败的森林”悬挂在伦敦银行里,看起来样子非常漂亮,但实际所有这些东西都是来自失败的森林。把我们这个世界带向公共区域一大标志。现在有基金会正在践行这样一种思想,他们力图阻止了对森林的采伐。

我搜集了亚马逊地区的某些灌木丛的植物种子,它们是星星之火的可能性。我们作为艺术家能不能重新使这些物种成活?每次我们在艺术博物馆里面把布置作品,都希望能有一些植物走进去。这些植物曾经在气候变化过程中,在冰川消失的时间段中,这些都是它们历史的一部分,都可以在博物馆里面展示,人们会逐渐体会到到气候变化对植物的影响。

从森林到水,这个项目是在悉尼的毒水,我去检查水当中的毒性,ABA环境污染物的含量,你不被允许去检查这些东西。你要有执照,科学家是为科研机构工作,艺术家为艺术馆工作。我们有各种各样的对话,成千上百的反馈传给我们,我们吸引小孩来学习,办各种研讨会等等,提升当地的认知度,得到很多社区的支持。
医院丢掉了什么?大自然失去了什么?某些亚热带植物或者这个植物在当地发生了什么?我们在最大范围内关注我们的自然。我们看到的是非常美丽的风景,它告诉每个人树正在被伤害。我们需要用艺术作品,比如19世纪的画,更加有说服力地传达这样的信息。比如给一颗树带上生命支持系统,唤起公众对于树木脆弱性的认识。比如像挂着点滴一样,粉红色的静脉就好像血液一样,看着粉红色的液体一点一点从树流出来,像生命的流逝。我们看到树讲述着它们自己的生命。

贝尔格莱德当地有很多树木因为一种甲虫丧生,在生病的树周围会种上很多草药,像给他们开药方一样,充分唤起公众的注意力,并且使他们自己能够亲身加入到这些艺术项目当中。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艺术项目,艺术作品通过树讲述他们的故事,并且有治愈的力量。这个项目现在正在悉尼展览,不同的甲虫、真菌使得这棵树不再健康,关于这个树有不同的故事。

我们在柏林做了一个音乐的项目,我们在一个很广阔的公共空间,比如大的花园展览会上安排这样的项目,这样有大批的观众来观展,并不是一个美术馆或者博物馆邀请公众前来观看。我们把艺术放到更大的公共空间,这个展持续了六个月,吸纳了大量的观展人。人们进到小的空间,就可以重新体会这些植物的故事,穿着白大褂的人们会向观展人解释这些植物背后的故事。总有一天人们可能会永远失去这些濒危物种,我们营造关爱的氛围讲述过去的故事,我们用图象、视频、短片来展示,这是震撼心灵的体验,一方面让人伤感,另一方面深深拨动人们的心弦,像植物医院还有动物这样的空间。

在澳大利亚,我计划做一个为大堡礁相关的项目,称为大堡礁医院。我们计划把受到严重破坏的珊瑚和之前的植物医院项目一脉相承,把它们放到医院的环境当中,使得公众能够知道在大堡礁现在发生了什么,在全世界的珊瑚礁需要人们的关爱和保护,唤起人们的意识。需要向博物馆借一些标本展品,使得公众非常近距离接触,我们可以看到非常精巧的细节,这些珊瑚以及身后真实的故事,它们所处的真实处境是怎样的。

现在有一个数据场的项目,大概有6米,人们好像走入森林的记忆一样,通过播放声音、视频引起共鸣。森林的边缘会向我们播放关于这些树木的故事,我们就可以知道在这个空间种植的树背后有怎样的故事,同时我们提供它们背后真实的科学的依据。

主持人马星
论坛策划人,高台画廊主理人
论坛第二部分
讨论二:艺术家的反应与行动
主持人:封帆
嘉宾:Néle Azevedo / Wolfgang Weileder / Aurora Robson / Adam Frezza / Terri Chiao

生态艺术的创作与教学实践
封帆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助理教授
生态艺术已经成为了一个新的名词,一种社会现象,对生态艺术中权力与话语权的关系或者作者和读者,绘者和观者之间的关系的重新审视,也使得我们对艺术的认识有了全新的视角。在清华,我们推崇一种在教室之外的场合教授艺术,使得学生和他人互动,观察周遭的环境,从更大的范围、更广的视域了解艺术,使得学生和社区能够有更强的联系。比如,我的生态艺术课程中,会邀请艺术家和学生一同走出课堂,到中国其他地区开展调研,实际探讨环境和生态问题,从而反思艺术家的作为,并进行驻地创作。

塑料污染是全球问题,艺术也是全球语言
Aurora Robson
加拿大艺术家
几十年以前,我便开始关注一些传统的瓶子,创作一些小碎片的艺术品文化,提醒我们作为自然的作用。其实,世界正在产生塑化,这是内置的东西,也是我们未来主要的设计思潮。这些材料的特征会对环境产生问题,而艺术应用场景像是做一种实验,可以说是对这样一种产品的创新。

人们没有意识到绝大多数的塑料当70%沉降到水底,真正在海岸上看到的东西只代表了30%的塑料,实际只是一小部分,看起来是干净的河流,实际上2小时把巨大的很脏的垃圾几十年的沉积从河底挖出来,这是我们所做的工作。我们使用这样的艺术作品参加展览支持世界的水保护活动等等,实际这是一个范式,鼓励人们在材料方面做一些行动。更大的程度上利用这些艺术作品,让大家考虑到循环。

自然的力量伟大而美丽
Adam Frezza (右1)Terri Chiao(右2)
美国艺术家
我们体验自然,和自然息息相关,自然问题没有人能够逃脱,全球变暖、森林退化、气候变化,这些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当我们穿过森林,我们对树的高度有了一种估量。这确实给了我们在自然中一种降生和灵感迸发的感觉。置身于广袤和高耸的森林当中,觉得自己是非常渺小的,相比之下自然的力是伟大的是美的。我们在森林中散步,好像我们的内心灵魂得到洗礼,在林间穿行得以全新的视角看待周遭的世界,以全新的视角对待每天的生活。另外的灵感来自物理世界和自然相连通,大部分的作品都是雕塑,我们需要在采风的时候尽量接触这个雕塑和雕塑和艺术作品之间建立一种物理上实质的联系,我们触摸石头感受它的温度,并且知道这个石头历经千年海水的洗礼非常光滑润泽,为新的生命成长开辟了空间。从中启发我们思。


Adam与我会通过游戏,堆叠石头还有小的棍棒,就好像下棋一样,朝不同的方向走,找到共同的语言,或者创造此时此刻对我们说话的客体,有的时候拍照片,有时候在沙滩上玩耍。这种PLAY是特别重要的,特别当两个人必须要协作找到一种沟通语言的时候,通过玩耍的过程可以彼此对话,可以说出心中的想法,并且共同做出决定。我们认为什么是美的,我们认为什么是奇怪的,对我而言这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工具。

以这些纪念碑致敬平凡的大众
Néle Azevedo
巴西艺术家
我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对官方传统纪念碑概念的颠复,因此我把它称作反纪念碑,传统纪念碑的体型一般比较大,我做的是比较小型的纪念碑,这些纪念碑包含男性和女性的外形,尺寸大概为20厘米。没有选择雕刻历史上那些英雄的面孔,希望我的这些纪念碑致敬平凡的大众就是我们这些普通人。这些小雕塑被直接放置到地面上,没有底座,关于制作这些雕塑的材料,没有采用一般的耐用性的材料,比如铁、铜之类,而是采用了冰这样的原材料,只能留存大概40分钟的时间。因为冰最终回融化成水最后消失,我希望以这样的形式来提醒人们,人类不是永生的。

最开始我的项目是展现一个个孤立的人物形象,之后开始把上千个这样的小冰人放置在若干个城市的公共空间里面,09年受WWF自然基金会的邀请,我这样一个干预的活动在柏林得以举行,“纪念碑缩印”被认为是敲响全球气候变化的警钟,相信这个作品与环保议题的相关性是不言而喻的。
2015年我受英国《卫报》(The Guardian)的邀请,参加了一个有关气候变化议题的重大举措,之后我的项目刊登在相应的报纸上,标题为“留在地底下”,鼓励人们积极采取行动,停止对化石燃料的持续开采。“纪念碑缩印”这个作品反映两个现状,全球变暖正在威胁着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这样的现状说明人类不同种族之间是互相依赖的,我们都面临着相同的处境和危机,环境相关的议题不再是有关某个国家或者某个民族的问题,而是关乎地球上所有人类的生命存续的问题。许多国家的政府都需要改变他们的发展模式啊,重新思考另外一条发展道路,然而不幸的是某些国家还在否认这样的环境问题,比如美国甚至包括巴西在内。

记录树的消逝
Wolfgang Weileder
德国艺术家
我对环境关注的方式,选择了用特殊的拍照手法记录树消失的过程。我非常喜欢的16世纪的日本艺术家,画屏风的代表作,事实上这里面用一种隐去的手法,最重要的树在画面中被隐去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受。让我非常难过的是,这些树还在壮年期,可能只有20岁,非常健康,却因为投资商圈地想要开发这片地,不得不被砍伐,这确实非常令人遗憾和痛心。因为这些新的建筑项目开发以大树的生命为代价。在画幅的最上面,大树巍然耸立,画幅从上到下树慢慢消失被砍伐。这里面涉及的摄影技术需要非常精妙地把握,我可能花几个小时的时间来记录变化的过程,我可以通过视频的方式来记录。一帧图片记录了三个小时的变化,上面有30分钟的视频,把几分钟甚至半小时的变化浓缩在一张图片上,使我们看到非常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这个技术具体解释起来是非常复杂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它对视觉造成的冲击力,我希望你们可以从我的作品中去找到一些启发,可以打开我们的视角,和之前不同的视角来看待我们身处的自然环境。

我很兴奋看到不光是非常有意义的艺术工作,发现我们的艺术家试着想直接去影响,艺术家想改变我们的环境,这是非常直接的方式,他们在思考,这是非常棒的展示出我们到底能做什么。你们的工作不要让树消失等等,实际直接跟我们的环境相关,或者我们反复使用某些材料,采用新的方式,在我们的世界当中带来一种光鲜,可以降低废物,我很高兴看到这个东西。我是一个雕塑家,我通常关注大规模临时的公共装置。

封帆:当时你搜集所有材料的时候或者循环使用塑料的时候,你是怎么样组织社区参与的。
Aurora Robson:我愿意为学术机构和学校的年轻人小孩子工作,小孩子他们很聪明,我告诉他们这里有塑料污染的问题,我们可以做这个东西,这是一个类似于小小的成果,就像清理我们自己的房子和清理自己的卧室一样,很大程度上是科学性的一种工作,你可以清理它们,把它弄干净。这这很像是一个宝物。你自己的节奏慢下来了,怎么把一片很脏的无用的垃圾变成人们能够喜欢它可以感受它美丽的东西,我们要保护这样的东西。你用一个创造性的精神,产生某种感觉,产生某种活动。这些年轻人他们喜欢这个东西,他们甚至沉入这个东西,在教室之外作为十几岁的孩子可以实际用他们的手做一些东西,而你用你的心,你的想法满足他们的需求。

封帆:在你们的文化项目当中,怎么把人工的东西变成自然的形式。在我的解释当中,比如某个物件要是放在非常自然的环境当中它实际上是很突出的,如果你把它放到一个城市的环境中去,它某种程度上就显得被消耗掉了,被人的环境给消费掉了。
Adam:我能够理解你的这样一种对比,比如在沙漠里面显然是非常突出的,放在德里河旁边是非常自然的,城市的环境中消费掉了,你们可以发挥的,我们研究一下这个物件所在的环境到底怎么改变了它最终的解释,最终的表现形以及最终的参与度。
Terri:很重要的就是关注到底什么东西吸引了我们,以哪种方式吸引了我们。你意识到未来它的路径是什么样的,什么东西使得我们去欣赏它的美。比如去满足我们的好奇心,我确实觉得它能够帮助我们刺激,刺激我们的想象力,这个东西是非常重要的。非自然的人工的构建物,比如把这样的信封变成纸浆的形式。人工的信封也是来自自然材料,自然的棉、树等等,咖啡因等等,我们想把这些东西探索到我们的工作里面。

封帆:艺术家的行动与反映对于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我也非常欣赏您刚才表达出来的生态问题和艺术归根到底也是和伦理道德相关的问题,这对于教育人们来说也非常重要。我想这确实是激起我们共鸣的一方面,是不是您可以再分享一下艺术作品如何影响巴西社会?比如特朗普还有新就任的巴西总统,他们对于气候变化的看法,您又是如何用艺术作为一种工具或者一种途径来唤醒人们的警觉意识,提醒人们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生产过程如何在社会中创造更大的价值,造成更大的影响。
Néle Azevedo:我认为巴西最新选举的最后对巴西这个国家来说其实是一个灾难,他提出很多的荒谬的举措,比如他想要砍伐亚马逊森林来发展大豆农产业。再比如说,在新的计划当中使用了150多种农药,已经有5亿只蜜蜂由于这些农药灭绝。这是非常不可理解的一件事情,巴西现在处于前所未有的威胁当中,很多东西都遭到毁坏,这是非常难以置信的一件事情。
Adam:这样的项目在概念上精神上在国际上好像能够融合的东西,把某个我们具有的东西放到这个项目里面,并且持有这样的希望,它能够获得某些人的加入这个工作,获得他们的回音引起他们的共鸣。显然这可能会改变听众的喜好,也许他们会产生互动,和他们自己身边的那些树互动,他们愿意看这样的视频,到底怎么在他们的生命当中关心树等等。在观者的脑子当中产生这样的回音。
Néle Azevedo:我相信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在巴西我们的处境更加糟糕,在巴西应对这些问题大部分反映都是来自艺术家,是艺术家在积极做出改变,他们可能来自音乐或者是戏剧各种领域。
特别可持续发展美食环节

可持续食材与生活方式
陈绵泰
马来西亚主厨,美食文化策划人

作为厨师我手中的材料就是食材。我想很多人认为可持续性的美食就是素食或者纯素,但是我认为来自动物的蛋白质仍然是需要的。我的昆虫美食灵感来自于在哥本哈根时的经历,初次尝到昆虫酱油,鲜味非常突出,与大豆蛋白相比,动物体内的蛋白可以释放出更浓烈的鲜味。后来我用竹虫放到面包上,把蜂蛹冻在冰箱里,好像去吃生鱼片一样,在口中质感非常绵柔。在世界各地做了15年厨师之后,我现在为客户提供美食建议,比如尽量不要用吸管,如果必须用吸管请选用纸吸管而不是塑料吸管。还有中国消费者非常喜欢吃外卖,用很多塑料的包装盒,我鼓励大家尽量减少对塑料容器的使用。
闭幕致辞

王冠洲
山水美术馆展览部总监
大家下午好!我是山水美术馆展览部的负责人王冠州,代表山水美术馆感谢各位艺术家和各位来宾今天的到来。山水美术馆一直在探索,展览如何能够得到更多人的接受,由此呈现了这一次以环保为主题的展览。同时,我们这次做了可持续发展的突破,美术馆从来没有夜场,但是现在从5.28到8.28的展期当中,每个星期五和星期六延时到晚上9点。很多人没时间来看,在山水美术馆将会呈现夜场的盛况,在这里最后祝我们的“艺术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圆满成功,预祝我们的“持续反YING”展览圆满成功。
【持续反YING】是反映(Reflection),是觉察与唤醒,力求通过艺术家的表达去反映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去意识到环境中闻所未闻、视而不见的危机;【持续反YING】也是反应(Reaction),反馈与回应,进一步的观看和互动本身也是对艺术家提出的问题的一种回应,是艺术所产生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最终所有行动(Action)都建立在认知和反应的基础上,在这个展览中所发生的一切有机的变化,都将是不断持续(Continuous)的过程。
当下,艺术已经成为讨论技术与现代性之长期影响的平台,并形成了一种艺术、人文、哲学、自然科学和技术跨学科的转向——转向后人类的、去人类中心的、面向对象和生命唯物主义的思考。我们试图持批判态度的叙事,以艺术为媒介参与自然环境议题,而一起建立起这个美术馆内的“在地生态系统”—— 一个艺术家的自我诗化(autopoetic)场所。
这一次,我们邀请了来自全球18个国家的34位艺术家在山水美术馆的两层空间之中一起建立起这个美术馆内的“在地生态系统”。面对着生命圈将彻底被破坏的可能性,从呈现当下这个完全被物质包裹的社会到思索物质社会与自然环境之共生、探讨作为每一个独立个体的“人类”之责任,再到以新材料、新能源为出发点畅想出的多样未来生态。
「持续反YING」是「反映(Reflection)」,
是觉察、是唤醒。
「持续反YING」也是「反应(Reaction)」,
是反馈、是回应。
最终所有「行动(Action)」,
建立在认知和反应的基础上,
在这个展览中所发生的一切有机的变化,
都将是一个不断持续(Continuous)的过程。
5月25日至8月28日
北京山水美术馆
【持续反YING】

展览时间
2019年5月25日—2019年8月28日
参观时间
周日至周四:10点至16点30分(16:00停止检票)
周五周六:10点至20点(20:00停止检票)
展览地点
北京山水美术馆
北京市东三环弘燕东路与西大望路交叉口东200米
主办
山水文园集团、山水美术馆、北京晨生品牌顾问
协办
上海瑜暄文化创意有限公司
合作公益机构
野生救援(WildAid)、阿拉善生态基金会
学术支持
孙越
策展人
李叶萌
展陈设计支持
SLT Studio
技术支持
北京艺天下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视觉设计支持
Más Studio
购票方式
扫描下方二维码

(如果有意向加入持续反YING志愿者团队
请将简历发送至conresponse_info@163.com)

【持续反YING Continuous Refle(a)ction】是一个链接艺术与生态环境的创意平台,力求于打破传统艺术展览定式,细细打造出一个有机互动空间,专注于当今世界所面临的重大环境生态问题。这里聚集着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艺术家、设计师,用装置、影像、雕塑、行为、摄影等不同艺术形式共同为环保这一议题发声。展览邀请国内外艺术家在地创作,最大程度地反映切身的本土环境危机,借由艺术作品带来的多重感官体验,让艺术与日常生活的贯通,引发公众对周围环境问题的关注、唤起行动意识。
- THE END -
转载请注明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