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尔诺贝利》 播客EP1:《1:23:45》总结
"What is the cost of lies?

It’s not that we will mistake them for the truth.
The real danger is that,if we hear enough lies,
then we no longer recognize the truth at all.
What can we do then?"
这是HBO和Sky最近合作播出的迷你剧《切尔诺贝利》的开头。
这部纪录片一样真实的电视剧一播出,就引发收视狂潮。外网评价9.6分,已超过《绝命毒师》,成为有史以来评分最高的美剧。
而伴着电视剧的播出,同名播客节目《切尔诺贝利》也一同播出。播客跟电视剧同名同步,一共5集。
跟电视剧不一样的是,播客会由主播跟编剧详细探讨每一集的制作过程和背景。
为什么编剧要在这个时候,拍这么一部电视剧?
在拍摄过程中,他们都经历了什么?
......
播客里,编剧告诉听众震撼力这么强的剧情,到底是真实发生过呢,还是为了戏剧化效果改编的。
🌟这部剧拍摄的目的:告诉大众谎言的代价。
第一集名字 《1:23:45》
名字的含义:切尔诺贝利爆炸那一刻,闹钟上停留的准确时间。
1986年,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的时候,编剧自己才15岁,而3个月之前,美国的挑战者号宇宙飞船刚刚爆炸。整个世界陷入惶恐。但是大众最后被告知的消息却非常简单:切尔诺贝利是一个核电站,它爆炸了。
可悲的是,从这么大的一个事故中,全世界唯一得到的教训是:苏联对于此次事故处理非常糟糕,他们隐瞒真相,导致事态一发不可收拾。
但是当时苏联的平民英雄为了解决灾难,临危受命,冒着生命危险去核事故现场开展救援工作。这些为什么都被历史忘记了?
🌟他们是被历史掩埋的英雄。因为他们的献身,才没有让整个欧洲毁于核灾难—这是需要被歌颂和铭记的。
那么,切尔诺比利到底为什么会爆炸呢?
编剧查阅各种文献资料。之后他发现,非常讽刺的是:核爆炸当晚,现场工作人员居然是在做一个安全测试。
写下这个剧本的目的有两个:
1.填补历史的空白,让现在的观众知道当时真实发生的事情。
2. 告诉大家:谎言的代价是无比惨痛。真正付出代价的是平民百姓。
🌟提醒:这部剧在川普统治下的美国,官僚主义盛行的全世界,更发人深省。人们需要知道真相,需要对于一些官方谎言明辨是非。
🌟关于制作:
焦点1. 为什么英语没有俄罗斯口音?
原因: 该剧主要受众是英美观众。俄罗斯口音很容易让人觉得搞笑;
太关注口音,演员本身的其他特点都会丧失;
美国口音,美国观众又不买账;
而苏格兰和爱尔兰口音会更加适合,让人忽视本身的口音,专注于人物。
🌟关于剧本的真实性:
1. 请当时生活在苏联的人检查。比如,当时苏联是没有猫粮的,这一点写进剧本就不合适。
2. “同志”这个称呼是万能的:不管男女,当时都称呼对方是“同志”。
关于制作过程中的“现实主义”风格:
1. 还原当时苏联的真实生活场景,而不是美国人眼中的苏联。
2. 在拉脱维亚和乌克兰拍摄。
3. 对照当时的照片,按照当时当地的场景来设置。
4.在深入研究之后,加入视觉特效。
🌟拍摄细节:
1. 英雄一出场就自杀:
开头出场的列加索夫在爆炸发生2周年之际上吊自杀。
这是真实发生的: 他自杀前还录制了磁带。
2. 事发当时,从一个常人视角开始讲述。
一声巨响,惊醒了一个附近的家庭。 男子站到窗口,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当时人们不知道大难临头。
3. 核电站内部发生的对话,几乎都是真实的。
4. 核电站负责人拒绝承认发生了事故。
内部人员的举动基本都是真实发生过的。
5. 即使直到已经无法挽救,会有生命危险,负责人还是义无反顾进入爆炸底部去打开阀门。
6. 苏联的集体意识: 团结就是力量,个人应该为集体付出。
7.苏维埃的高官: 不懂核电站真正的运作。尽所有可能想要掩盖事故的严重性,虚报核辐射量。
8. 各级负责人: 层层汇报,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在圆一个谎,最后谎言越来越大。
9. 苏维埃官方做法: 切断电话线,阻断真正信息的传播,防止大众陷入惶恐。
🌟Q&A 环节
1. 消防员真的去用水浇那些核反应炉吗?
答案: 是的。 他们只是被告知屋顶起火,不知道是内部爆炸。在赤身裸体,没有任何保护措施情况下去扑火。
2. 第一集结束时,除了内部人员,其他人完全不知道事故真正的严重性?
答案:是的。 只有观众知道,身在其中的人完全不知道。
-
吕何甲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18 11:3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