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5岁,连续三次自杀,只为逃脱妈妈的控制

最近看了部电影《妈妈的遥控器》。
离奇,压抑,却不失真实。
小伟是个初三的学生。
成绩差的一塌糊涂。
原因很简单,他超喜欢漫画,因此不管是复习,还是考试,他都在那涂涂画画。

母亲天天各种训,然而,小伟还是那个小伟。
这是个单身母亲。
从离异那一刻起,她就把生命的全部价值投注在小伟身上。
她不允许他不优秀,就像不允许自己投资的项目亏损一样。
一次偶然,她买到了一个遥控器。
一个可以操控儿子时间的魔力遥控器。

她跟儿子说:“我给你报了培训班,你上一次课不懂没关系,上十次课,你总会懂吧?”

小伟当然听得一头雾水。
上课后,小伟继续开小差。
结果,第二天一醒,他发现日期回到了昨天,还是周三。

然后,上课,开小差,考试不及格······第三天醒来,日期居然还是周三!
老师还是那个老师。
偶遇的人和事也完全复现。

小伟渐渐明白了母亲那句“咒语”——你只要不听话,你人生就会卡在同一天。

但他无力反抗,他只好摈弃自己倔强的灵魂,做一个唯妈妈是从的“好孩子”。
几个月后,小伟恋爱了。
确切说,是早恋。
妈妈知道后大发雷霆。
居然背着妈妈早恋?必须分!
这一次,小伟也终于发飙:“我就不分!”
可孙悟空再牛逼,终究还是逃不过唐僧的紧箍咒。
妈妈遥控器“退回键”一按,小伟瞬间退回到了几个月前。
那时,小伟还没有早恋。
他疯了似的冲到女朋友家。
可惜,只听见一句:你是谁啊,我不认识你。

那一天,小伟割腕身亡。

妈妈发现后,拿出遥控器,“退回键”继续一摁。
小伟又回到了自杀前。
没多久,小伟又去跳海。
妈妈发现后,又拿出遥控器一摁。
小伟复活了。
他泪流满面地望着妈妈:“你到底还要我死几次?”

而妈妈的回复更是令人绝望。
“你是妈妈的生的,我不许你这样想!”

可以说,起码80%的家庭悲剧,都跟“控制欲”脱不了干系。
“为你好”是控制。
“请替妈妈想想”这也是控制。
这种控制就像鸦片,控制者会上瘾,被控制者久而久之也会“上瘾”——因为自我被阉割后,人会习惯把选择权交给他人。
比如每一个缺乏主见的成年人。
今天就谈一谈怎么走出这种控制吧。
父母的控制大致分2种。
一种是强控制。
“孩子是我生的,我想怎么管就怎么管。”
“我可是你爸,你连我的话都不听了?”
就像《妈妈的遥控器》里的经典台词:你是妈妈生的,我不许你这么想!

他们的逻辑就一条,你是我生出来的,所以别说管你,就是揍你,你也不能有二话。
很荒诞是不是?
没办法,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就是这么教的。

另一种是软控制。
这种控制不易察觉,甚至还套满了无私的光环呢。
因为他们太喜欢沉浸于自我牺牲了。
他们恨不得掏肝掏肺给孩子。
可孩子呢?
真的不需要你“掏肝掏肺”啊。
孩子需求很简单,他只要父母给予爱与自由即可。
可惜,付出欲强的父母,控制欲必然也不会弱。

“妈妈做这么多可都是为你好啊。”
“爸爸为你活了半辈子,你也为爸爸着想一次吧!”这种控制往往都能奏效。
因为愧疚。
其实不管哪种方式的控制,其动机都是——为你好。
骂你为你好,逼婚是为你好,连虐待你,父母内心也能形成一套逻辑——孩子,多吃点苦,对你有好处!
恶人从不觉得自己有错。
坏的父母也是。

既然父母几乎不可能意识到自己问题,那就别跟他们讲道理了。
省点力气,试下这种办法。

第一步,独立。
精神独立有点玄,姑且不谈,就说空间独立和经济独立。
先跟父母分开住。
分开的距离越远越好。
因为如果住在一块,父母就可以继续玩他的“自我牺牲”游戏,就可以时时刻刻表达:这都是为你好啊······
不管你怎么应付,这对你都是一种极大的心灵损耗。
长期处于内耗之下,何谈自由?
然后,别问父母拿钱。
因为你伸手要的每一分钱,都是他们表达控制的“筹码”。
因为有求于人,必然就要受制于人。

独立只是第一步。
因为精神控制这东西是如影随形的。
一个从小在极端控制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他走到哪,“父母”就会跟到哪。
在此,我要引用科胡特推荐的一个技能——不含敌意的坚决。
这我很有经验。
我父母感情很糟,二十多年来,我一直被夹在中间。
同时呢,母亲控制欲又很强,对我啥事都要插一手——我痛苦程度可见一斑。
过去,我是这样反抗控制的。
母亲说:“今年过年一定要结婚啊。”
“不结。”
“你看村里哪个这么大的孩子不结婚?就你搞特殊?”
“你好意思说我?你看看你和爸的婚姻!”
“啊,有几个男人会跟你爸这么没用?你爸多懒你知道吗!······”
······
结果是,两败俱伤,我和她都被气的半死。
现在,我换了套招式。
有一次,母亲说:“你那个同学鹏鹏都生第二胎了,还是个儿子!”
我语气温和地回道:“妈,那是人家的事。”
“那你呢?你都22,该结婚了。”
“妈,这是我的事。”
“什么叫你的事?我是你妈还没权利管你?”
“妈,我说了,这是我的事,自己的事自己负责好吗?”
·······
母亲又说:“你爸做事可真蠢啊,居然······”
我连忙打断:“停停停,你们感情是你的事。”
“你怎么可以这样说话!”
“妈,这是你的事,自己的事自己负责。”
······

整个拒绝过程,没有敌意,没有一点反抗情绪,有的,只是厘清界限:这是我的事,那是你的事。
如此一来,对方就像一拳打在棉花上,无处着力。
而你呢,就可以把更多的心灵能量,投注于“选择”,而非“争取选择权”上。
换句话说,别跟控制欲强的父母论是非,争高下。
因为反抗,就是在配合他们的游戏。
中国父母的控制游戏。
自我牺牲后,以道德资本逼人的游戏。
面对他们强加过来的意志,别吵,别闹,别激动,我们只需温和地表达:妈,这是我的事。
一次不行,就两次,三次,十次。
不断重复。

直到父母把你交还给你,直到你面对人生选择时,不觉束缚,只觉自由。
和原生家庭作斗争从来不是易事。
有观念的捆绑,有血缘的牵绊,有太多太多的闲言碎语,世俗攻击。
但请你千万,千万,千万不要妥协。
没有人能替你的选择负责。
就像催婚催生时,他们一口一个“为你好”。
而当你婚姻遭遇不测时,他们会——也只能这样说:为了孩子,忍忍。
因此,走出控制是必要的。
这也是主宰自己人生的必经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