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day 9 | 使用与满足,没你想的那么简单

“使用与满足”作为传播学理论中唯一一个从受众行为出发的理论,注定了它的与众不同。正如麦奎尔等提出的,这一研究“不是研究传媒对人们做了些什么,而是让我们研究人们通过传媒做了些什么”,它开创了从受众角度出发考察大众传播过程的先河。从历年真题情况来看,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都有过它的身影。
名词解释:
1、2019年苏州大学440
2、2017年郑州大学新闻传播专硕
简答:
1、使用与满足(2018年四川大学专硕440)
2、请举例说明“使用与满足”理论(2018年南京师范大学学硕613新闻与传播学理论)
论述:
1、试阐述准社会关系理论和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关系(2018年武汉大学专硕334)
2、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你最喜爱的电视栏目(2018年山东大学专硕334)
3、以智能手机的使用为例,探讨媒介依存症(2017年南京师范大学传播学)
4、互联网时代的使用与满足(2016年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传播历史与理论)
乍一听上去好像理论很简单,但是它的精髓你get了吗?除了使用与满足过程外,还有选择或然率、媒介依赖理论等答题神器需要了解。话不多说,一起复习。
↓↓↓
定义
“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做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发展历程
①对广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1944年,赫卓格通过对广播节目爱好者的访谈,得出人们喜爱知识竞赛节目是出于竞争心理需求、获得新知的需求和自我评价需求。
②对印刷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1949年,贝雷尔森通过对纽约报纸发送大罢工的调查,得出人们使用报纸主要是把它当做获得外界消息的信息来源、日常生活的工具、休憩的手段,获得社会威信的手段、社交的手段、读报本身的目的化。
③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1969年,麦奎尔通过概念操作、受众样本抽选和数据分析调查了六种节目,得出观看电视主要有心绪转换效用、人际关系效用、自我确认效用和环境监测效用。
④加入社会条件因素后的理论化模式
1974年卡兹等人在《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提出“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
“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

①人们接触传媒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这些需求具有一定的社会和个人心理起源。
②实际接触行为的发生需要两个条件,其一是媒介接触的可能性,即身边必须有电视机或报纸一类的物质条件,如果不具备这种条件,人们就会转向其他代替性的满足手段(如寂寞时去找人聊天等);其二是媒介印象,即媒介能否满足自己的现实需求的评价,它是在以往媒介接触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③根据媒介印象,人们选择特定的媒介或内容开始具体的接触行为。
④接触行为的结果可能有两种,即需求得到满足或没有得到满足。
⑤无论满足与否,这一结果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接触行为,人们会根据满足的结果来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在不同程度上改变对媒介的期待。
这一完整的过程可能在考试中不会完全用到,但这一模式给我们带来的启示非常好用:我们今天的媒介接触习惯和选择偏好,是建立在过去的媒介接触经验的基础之上的,而我们今天的媒介体验,则影响到我们今后的媒介接触行为。从文字到图文再到视频,从QQ、贴吧到微信、微博,这一届的信息用户媒介接触习惯和偏好正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元,这也是媒介融合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说白了,了解受众的接受习惯,抓住受众的信息落点,才能掌握信息传播制高点。
三方面满足
人们从媒体获得的满足一般来自三个方面:
①媒体内容。比如沙雕网友给你带来的欢乐。
②媒体接触与使用过程。媒体接触本身(而非特定的内容)也会给人带来快乐。比如学习了一天后,躺在床上漫无目的地刷刷微博,就是对你这一天最大的慰藉吧。
③导致接触不同媒体的社会环境。有些需要本身来自于特定环境,有时我们仅仅会因为杰出一部流行的电视剧或娱乐节目而获得满足,有时我们会因为自己新闻系学生的身份而养成从观看新闻时事中获得满足的习惯。
受众具有主动性
施拉姆曾经提出一个选择或然率公式:选择的可能性=回报期待/费力程度。该公式表明,一个媒体是否被选择,取决于两个因素:使用回报的期待和费力程度。我们对使用媒体或内容的回报期待越高,获得它的费力程度越低,它就越容易被选择。在思考当今媒体或新闻传播工作应该如何开展时,不妨多想想这一点。
媒介依赖理论
媒介依赖理论可以看做是使用与满足的延伸,它认为:
我们通过使用大众媒体获得特定满足或完成一定的目标,如果受众缺乏其他替代性方式(或资源)完成由媒体提供的满足或特定目标,就会对大众媒体形成依赖。依赖程度越大,大众媒体对个人产生的影响就越大。反之亦然。
年龄、健康程度、行动能力、经济状况、社会交往和互动的能力、生活满意度都会影响个人的选择能力和替代性资源的数量,决定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依赖。
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
优点:
①它认为受众的媒介接触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的活动,这种选择具有某种“能动性”,这有助于纠正大众社会中的“受众绝对被动”的观点。
②它揭示了受众媒介使用形态的多样性,强调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对否定早期“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的效果观起到了重要作用。
③指出大众传播对受众具有一些基本效用,这对 20 世纪 40 年代至 60 年代过分强调大众传播无力性的“有限效果论”也是一种有益的矫正。
不足:
①过于强调个人的和心理的因素,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较浓。
②它脱离开传媒内容的生产和提供过程,单纯地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
③“使用与满足”研究指出了受众的某种能动性,但这种能动性是有限的,仅仅限于对媒介提供的内容进行“有选择的接触”的范围之内,不能反映受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有着传播需求和传播权利的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
新媒体语境下,对受众“使用媒介”新的“满足”
新媒体语境下,以手机等为主要媒介的传播呈现出了传受主体的多元性、交互性:在“点—点”的人际传播模式中,个体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创作者和发布者,具有双重身份。“把关人”的权利在这里分解出了无数个人传播主体。手机媒体“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使“把关人”的作用极度弱化,受传者和传播者身份出现重合。强大的传统媒体在新闻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扮演主角的时代已经过去,不管是否愿意承认,由于有了网络技术的支持,普通大众的话语权正在回归,这也标志着以个人为中心的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受众对使用媒介产生了新的需求和满足类型。
(一) 使用新媒体发布信息以满足受众自我表达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技术赋权个体网民,网民的话语权空前提升,人人都有麦克风,能够借助论坛、贴吧、微博、微信等信息平台自由发布动态和观点,也可以在新闻或他人的动态下留言评论。受众的身份逐渐模糊,成为了新媒体环境下的产消者(consumer),附着着无数桥结点的互联网使他们的声音有机会迅速扩散到世界各地,享受曾经只有传统媒体才能拥有的特权待遇,这种自我表达的快感(pleasure)是空前的。而通过自我表达,他们可以在网络世界中增加曝光度,从草根变成意见领袖,进而完成自我价值在线上甚至线下的实现,如papi酱等。
(二)使用新媒体构建公共空间以满足受众参政议政的需求
自政府信息在网上发布以来,新媒体满足了受众发表观点和参政议政的需求,他们可以在新媒体上发表评论,在论坛上发帖、回帖,通过这些新媒体的方式与其他受众进行交流,形成合意,并在网上形成一个公共的舆论空间,一个近似公共领域的空间(目前互联网是否能形成真正的公共领域还存在争议)。受众可以在这个公共空间里,发表意见和观点,满足其参政议政的需求。现在从中央到地方各个部门都开设了“两微两端”,受众可以通过在政府的微博、微信和客户端上发表自己的意见,一定程度上可使参政议政的需求得到“满足”。
(三) 使用新媒体本身使受众娱乐和参与互动需求的满足得到延伸
在新媒体时代,受众娱乐和参与互动需求的“满足”与传统媒体上相比有了延伸和扩展。受众具有更多的自主性,不仅“看”娱乐,而且还自主地“参与”娱乐以及互动以“满足”自身的娱乐需求。在新媒体时代,受众不仅可以“看”娱乐,也完全可以参与其中。受众可以在观看视频的同时进行娱乐的参与,特别是在弹幕出现之后,受众参与娱乐的需求得到最大的“满足”。受众可以在观看视频的同时浏览弹幕,并与其他的网友进行实时的交流。新媒体为受众娱乐需求的满足提供了更多的方式,除了弹幕之外,微视频、直播等的发展进一步“满足”了受众的娱乐和互动参与的需求。
参考文献: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帅静.新媒体语境下“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发展[J].视听,2017(09):129-130.
任芬.新媒体环境下的“使用与满足”新解[J].青年记者,2010(09):35.
-
豆友212309179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25 16: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