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宝珠内功禅:静功及修习静功的意义何在?
静功是指在练功时肢体不运动的各种练功方法。
主要的作用是炼“内”,即对机体的内部进行锻炼。
历代养生家对“静”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从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练功方法。
虽然如此,对“静”在练功养生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却基本上是一致的。
人是一个复杂的机体,它的生命活动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和变化,并保持着相对的平衡和协调。
如果阴阳不调、气血不畅、经络不通,则势必引起机体活动异常、百病丛生、以致天折。
实践证明,内炼以各种练功手段,尤其是静功做到入静,通过“意”和“气”的锻炼,就能使阴阳得以平衡,气血得以调和,经络得以疏通,真气得以充沛。
人的机体的各个方面得以协调和平衡,对疾病的防御能力自然日益增强,从而达到祛病延年之功效。
意静对人体大脑的保护作用尤为重要。
近年来,心理与生理的关系,即心身医学,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
不同的心理状态能够明显地改变大脑的生理机能活动。

如果情绪的应激性引起交感神经过亢,久之则病;如果松弛反应,则能纠正其异常状态,调整其不平衡,从而保护大脑,维持大脑功能的最佳状态。
道教养生家对此非常重视,把它称为延年益寿的第一关键。
内炼的“意守人静”与“意念诱导”,能加强和改善大脑皮层的兴奋抑制过程的相互转化能力和稳定性,促使紊乱的皮质功能得到调整,从而使大脑处于最佳状态。
所以,普遍认为静功是促使大脑充分发挥机能的最好手段。
纵观古今中外,凡长寿者一般总能经常保持平和宁静的心境、乐观豁达的情绪。
静是养身处世之宝。
有些所谓练功得道之人、他们都可以做到心清意静从而可以感觉到一般人所感觉不到的东西,考虑到一般人所考虑不到的情况。
也可能,由于深层的意静,发挥了人的潜在本能,透发出异于常人的特异功能。
由于人们对此不理解,就把这些道之人奉为神仙。
道教之祖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归根结底是一个“静”字,清静才能识根源;佛教之祖释迦牟尼主张“应生清净心”,“信心清浄”就生“实相”。
这就是说只有心静才能感觉到真实的东西。
一个“静”字,有着巨大的力量,无穷的作用,尤其是对人体生命更是息息相关。
故研习养生之道,务必先要弄明白“静”的道理。
这里所说的“静”是指精神状态的安静。这种静与自然睡眠和一般休息的静不同,它是在觉醒的状态下的一种特殊的安静状态。也即是主动的内抑制状态。
它通过一定的练功姿势、呼吸、意守等手段,达到“外静内动,静中有动”。
对人体大的机能来说,这是一种特殊的锻炼。
动与静是相对的,宇宙间万物都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绝对的静是不在在的。
要促进和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保持经络气血通畅,就必须使其内气更好地动起来,但这种动必须在静的状态配合下才能更好地实现。
所以,静是练功的前提,不能实现最好的静,就不能完成最好的动。
静功则是通过肢体的外静达到内动,这就是“外静内动,静中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