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的“鸡蛋不翻”
黄河北岸的济源,北依太行,与王屋,洛阳,焦作(太极故里)相邻,这里历史悠久,,夏代第六代君王少康迁都原,即今济源市区西北部火车站一带。

河南济源是中原地区新兴的中心城市,由王屋山、五龙口、小浪底、黄河三峡、济渎庙形成的五大旅游品牌,更是全国闻名。
济源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春秋战国时期先为韩都,后为魏之重镇,自隋朝设县,距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的历史。耳熟能详的愚公移山的故事,也源于这里,载于《列子·汤问》。

济源还是一个“美食天堂”。在这里汇聚全国的美食,北京的烤鸭,兰州的拉面,湖北的热干面,长沙的臭豆腐.....晚上,去一趟御驾小吃街,那里有济源的小吃鸡蛋不翻,可以让你大饱口福。
锅盔牙
锅盔牙,外形酷似天空的月牙,故名“锅盔牙”。用发酵的小麦面粉团擀开、抹油、撒盐和调料后,制成中间厚四周薄的椭圆形饼坯(长约20厘米,宽约10厘米),放入炉中烤成两面焦黄色,然后顺长平分,将新切面并排放在鏊上烙成焦黄色即成。其色泽焦黄,口感酥焦,内里饼瓤层层油盐调料相间,绵软可口。

鸡蛋不翻
鸡蛋不翻儿因在制作过程中不需反煎而得名,其历史悠久,鸡蛋不翻是在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时,由山西移民将制作方法带入河南济源境内,后来经过多年传承,成为本地的特色小吃。
说起这鸡蛋不翻的来历,得先说说小浪底。小浪底在洛阳以北、济源以南,黄河中游最后一段峡谷入口处。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未修建前,此处有八里胡同,是黄河中游最狭窄也是最危险的一段,两岸高山对峙,风高浪急,在其中行船打鱼十分危险,屡有翻船事故发生,遇难者常常连尸首也找不到。

因此,当地民间有许多忌讳和风俗。
比如:父子兄弟不同船,防止出事后一个家庭全部覆灭;吃鱼时,不能吃完一面翻过来吃另一面,而要把鱼头和脊骨一起拿过去,再吃下面的肉;还有忌酒后上船,忌说翻、煤等词等。不翻儿,就是旧时船家的干粮。所谓不翻,即制作过程中不用翻即熟。制作过程和名称,也都是为了讨个吉利,希望能太太平平,不要翻船出事。

济源的不翻儿,要用一种特制的炊具,即"不翻儿鏊"。
不翻儿鏊的形状有点像倒着的"凹"字,下面有三条腿,一般用铝铸成,宜厚不宜薄,过薄则传热太快,不翻儿易糊、易夹生。同样道理,也不宜用铝制品。 将鏊烧热,抹油,倒 进去一勺放了盐、花椒粉等调料的杂面糊,也可以是大米面糊、小米面糊、玉米面糊、黄豆面糊等,熟后用锅铲挖出,是一顶精致的回族小帽。

济源土馍
济源土馍是济源市王屋山区的特产。王屋山土馍颜色似土呈微黄,外酥里软,硬中有脆,酥香味浓。
土馍是以面粉为主要原料,鸡蛋、芝麻、香油、葱花等为辅料,揉成面团,搓成指头粗的面条,切成如大枣、小枣、核桃等大小的面块,并以王屋山特有的白面土为烘焙介质,炒制而成。(所谓白面土即为观音土,饥荒时人们以此充饥,观音土富含矿物质,但若大量食用肠胃不消化,终导致肠胃溃烂。)

济源牛肉丸
来到济源你会发现,街边随处可见地道的牛肉丸小饭店,另外,济源巧手的主妇们也总会几个人合伙支起一口大锅,炸出一盆一盆金灿灿、香喷喷的牛肉丸。
刚出锅的牛肉丸最合适干吃,炸的酥焦的丸子,孜然粒在嘴巴内释放,香而清新,完全不同于孜然粉香的那么浓郁;一把牛肉丸、一小撮香葱和香菜、加上一碗高汤,就成就了一碗清新开胃的丸子鲜汤。

中原地区的酒文化源远流长,济源受诸多因素影响,和其他地方相比较,济源人喝52度左右白酒的居多,很少喝低度酒。另外,济源人酒令基本就三种:猜枚、老虎杠子和比大小。
济源当地有一个较为奇特的酒习俗,就是朋友聚会,人数很重要。如果闲来无事,招呼几个朋友一起去喝酒,没有特殊原因,一般都不会超过六个人。无论是发起者还是参与者,都很关心有几个人参加,如果超过六个,会觉得酒桌上容易乱套,因此除非特殊原因,济源人聚会饮酒,一般不会超过六人。

由于地理及历史原因,济源人的很多风俗都不太“河南”,而更加“山西”,酒后喝一小碗香醋解酒,则是酒桌上的惯例。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