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终将鸡飞狗跳的人生
多年前是学生,读刘震云的《一地鸡毛》,起首第一句话好像是:小林家的二斤豆腐馊了。
人做学生的时候,豆腐馊不馊真不算件事,但一旦工作养家,二斤豆腐馊了也很是一件事:损失了买二斤豆腐的钱不说,还得花时间另外去买,心情也会受到这类琐事的影响。
那天在网上看到其实也看了很多遍的内容。一个五十岁男人,刚买了辆小货车,结果遇上百年难遇的风暴,真害怕风把载满货的车吹翻,拼命想用双臂去撑起来,结果车倒了,人也被压死了。一个农民工从口袋里掏出一袋蛋糕,坐在路边吃,边吃边流着眼泪。
然后有一句话说,一个男人在开车回家的时候,总是会在车到家的时候,在车里先静坐一下,因为他知道,只有这一刻属于自己,一旦进了家门,他就成了社会和家庭定义的那个角色。看到这里,接下来都不忍再看了。
今天的人因为媒体的反复渲染,好像在过度地关注那些“成功”者。他们像圣人一样,直到你被强奸的一一刻,他们一定是你在道德上可以绝对信赖的:“因为他是XXX”,或者这个穿着超短裙的社会扭着腰肢,抛着媚眼唱:“”Oh Robin..."
然而我总想到,大多数的人都在某种程度上是在苦苦挣扎。你我可能就是那个坐在路边吃冻硬的蛋糕的,拿命推着自己的车的,或者即使开着一辆小车回家,也在进屋前,真想一个人坐一分钟,然后再满面春风地面对自己的孩子的人吧。
侯孝贤有部早期的电影,《儿子的大玩偶》,就是一个靠扮小丑谋生的男人,也用这个来逗乐自己的孩子。他自己就是孩子的玩具。杨德昌早期的一部电影里,一个到处推销高压锅的推销员,最后被锅炸死。
所有这些人,何尝没有过少不更事,“你爱谈天我爱笑” 的年纪。
我的一个初中同学,以前我们一起上课说话,放学做作业,一起被老师留下来不许走,背不出书被老师打头...现在倒也人模狗样,但是有次见面的时候也是一声叹息:哎,一言难尽,这个婆媳关系啊,夹在中间真是太难了...最后他还是离婚了。
最大的英雄主义,我觉得是:已经不热爱生活以后,还坚持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