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差别杀人背后

一个姐姐告诉我,她去看心理咨询了,
因为入睡困难,一晚上睡不到3小时,
还经常梦见被坏人持刀追堵,
然后在逃无可逃绝望之极被吓醒。
然后医生问她,你在怕什么?
这个问题被抛出来之前,
她从来没想过自己睡不着是因为害怕。
毕竟是年纪不小的社会人士,
心已经很硬,哪里说怕就怕呢。
可是,医生和她聊完,
坚持说她就是因为恐惧,
根植于潜意识的恐惧。
“然后呢?医生说怎么办?”
“吃点药,然后说尽量少看恶性新闻。”
我俩笑作一团,
没想到这年头心咨师都操着中宣部的心。
回头想想,其实医生说的也未必全无道理。
就像最近发生这么多让人难受的新闻。
当然捂着眼逃避不是办法,
但不可否认从功利主义角度来讲,
也许,不看确实可以让人不那么心塞。
就像那些早晚都安的元气男女,
他们何以如此?
也许和人家盆友圈满屏正能量真有点关系。
不过,看与不看,
手机时代真不是你可以自主选择的。
一天天的,真没主动搜负面新闻,
可是哪儿哪儿都是让人心塞的事。
比如,前几天发生的南昌街头杀人事件。

一个年轻的还在实习的女律师,
和朋友好好逛着街,
也许还在讨论一会儿去哪吃饭呢,
忽然就被冲出来的陌生人当街砍杀。
一条生命就这么说没就没了。
这个事情让热议的性别结构问题,
几乎达到最高潮。
女性性别弱势、女性经常被侮辱与被损害,
女性挥之不去的不安全感,
女性发自内心感到恐慌的言论随处可见。
关于这个案件的内情,网上传言很多,
多是说男子因娶不到老婆报复社会,
30日下午,南昌公安公告嫌疑人已被逮捕,

虽然案件还在侦察中,
很多人分析这是一起无差别杀人事件。
因为案件内情还未披露,不好定性,
但关于“无差别杀人”这个议题,
着实引发了新一轮讨论。
没想到几天后,日本川崎发生了一起无差别杀人案。
5月28日,51岁的岩崎隆一持刀外出,
随意刺杀多人,包括等待坐校车的学生。

什么是“无差别杀人”?
通俗地讲即无特定对象的随意杀人。
这个概念起源于日本,并在多起案件中不断被人认知。
2008年在被称为“宅之天堂”的东京秋叶原,
25岁的加藤智大驾驶卡车冲进步行街,
他残忍而无差别地随意行凶,造成7死10伤。
这也是日本发生的最严重的“无差别杀人”。
有专家总结了这类杀人的九大特征——
行为人具有责任能力、行为人并无组织依托、
行为动机的社会不满性、行为人多有寻死念头、
行为对象的无差别性、行为对象的同时多人、
实施行为的公然无饰、杀人手段的残暴无度、
杀人事件的确造成较大社会影响。
这些特征使得“无差别杀人”比一般杀人更可怖,
因为不是冤有头债有主的杀人,
因为对象不明确,
每个人都心生恐惧防不胜防,
死的是不是自己真真纯靠运气。
所以这种特殊的杀人事件还有一个绰号——
一个人的恐怖主义。
这样恐怖的事情,在很多国家都有发生。
在日本除了秋叶原事件,还有大阪池田小学事件。
2001年日本男子宅间守,
持刀闯入大阪池田小学,
造成20多名师生死伤。
2008年在韩国,
一男子在自己旅馆房间纵火,
然后持刀追杀出来避火的旅客。
至于我们国内,
无差别杀人事件也发生得越来越多了。
2005年福州黄茂金制造公交车爆炸,2死30伤,
2013年厦门男子陈水总公交车纵火,47人死亡。
2018年上海黄姓男子砍杀小学生,2个孩子身亡。
前几天广东惠州一男子持刀边跑边砍致多人受伤。
……
面对这些事件,
震惊、恐惧和愤怒是大多数人的反应,
因为是无差别,人们有多恐惧就有多愤怒,
所以不再像之前那样耐心深究杀人案,
杀人者的故事激不起人们任何兴趣,
大多人选择不原谅,
急不可待要施加惩罚伸张正义。
具体来说,就是——凶手去死。

这有错吗?没有。
这有用吗?怕的是,同样答案也是——没有。
为什么?因为这本就不是因果闭环的简单杀人案。
当一个想无差别杀人了,
那么等待他的什么法律制裁,
是不是会被执行死刑,
其实都对他毫无威慑力。
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惩之?
相反的是,一般这样的行凶者,
其实内心是求死的。

制造秋叶原事件的加藤智大,
曾多次在网上表达不想活,想更多人陪着死。
在池田小学行凶的宅间守曾多次尝试自杀,
因为做不到所以希望杀死更多人来被动判死。
刚发生的川崎事件,凶手杀完人后当场自杀。
福州黄茂金制造的公交爆炸就是一个自杀式爆炸,
同样的厦门陈水总也在公交车纵火中将自己烧死。
按照一些犯罪心理学专家的研究,
这种无差别杀人案件本身就是一种“扩大性自杀”,
或者是出于胆怯无法自杀要靠杀人来取死,
或者是出于报复社会而想要其他人跟着自己一起陪葬。
本质上,都是一种反常自杀。
这种反常自杀,
不只是这个人心理有多变态,
精神有多扭曲足以解释的。

埃米尔•迪尔凯姆在《自杀论》里系统分析了“自杀”。
什么是“自杀”?
迪尔凯姆认为,
自杀是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
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
迪尔凯姆纸指出反常自杀,
是一种比较现代化的容易和杀人相结合的自杀。
反常自杀其实有两个指向,
要么针对自己杀了自己,
要么针对他人,和杀人一起自杀。
这也是为什么高度文明发展的大都市里,
自杀和杀人经常是伴随发展的。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反常自杀?
迪尔凯姆更多从社会学层面展开研究。
因为哪怕是自杀杀人这种看起来纯粹个人意志的行为,
背后除了个人心理精神的因素,
很大程度还与这个社会密切相关。
简而言之,迪尔凯姆认为,
人之所以会反常自杀,
是因为这个社会没有充分起到作用。
迪尔凯姆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下,
随着经济、技术、社会分工,社会是如何变得病态。
在这种病态下,人的反常自杀,
跟种族、遗传因素、个人素质,心理状态,
精神病、自然条件、气候变化无重大关系,
而是与社会环境如政治危机、经济危机,
社会动荡、社会控制等密切相关。
也就是说,无差别杀人这种反常自杀,
与个人有关吗?当然有关,
与社会有关吗?严重脱不了干系。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无差别杀人?
怒不可遏叫他们人渣也好,呼吁立刻斩立决也好,
然后呢?
前段日子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就在讲这个问题,
面对无差别杀人,喊打喊杀就够了吗?
闭着眼不看捂着耳朵不听不听,就有用了吗?

里面为无差别杀人犯辩护的律师,
一直在呼吁市民了解凶手为什么要这么做,
这个律师当然不被理解,
然后被骂圣母被泼粪被人身威胁,
公众不想听凶手的凄惨故事,
这被认为是对凶手的同情和情感浪费,
不过他还是坚持自己的理论,

这个剧的编剧有这么讲——
通常我们遇到重大事件的时候, 会选择不看或是咒骂, 或是只要这个人消失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好, 就是启示我们蛮受包青天那个时代的逻辑的影响, 错了就铡了。
如果铡了,就可以好了,
那这个世界倒是简单了,
可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并不是这样子的。
死了这一个凶手,也许还会有下一个凶手,
死了这一批无差别被击杀对象,
下一批该谁倒霉,轮不轮到自己,
我们谁都不知道。
了解他们,了解他们为何这样,
不是要你同情或原谅他们,
而是为了弄清楚这个社会系统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是为了知道我们每一个人如何做一点点改善,
如何让社会的作用发挥得充分一点,
从而少一些试图反常自杀的他们,
也让我们少点恐惧,活得更安全一点。

原文首发于个人公号(NewWorld9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