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到巴黎圣母院,就让我醉倒在这个安静淳朴的法国酒乡
法兰西。
一个五十万公顷的别样人间。

-byins:@kyrenian
从西至东,自北向南,你能驶过比利牛斯绵延起伏的山脉,也能走过尼斯海边的蜿蜒大道,亦或是看过了安纳西涓涓不断的雪山流水。
它给了我们太多关于浪漫的想象,在塞纳河畔的微凉夜风中,也在巴黎铁塔的璀璨灯光下。


-byins:@niceisamazing
但比起这些已经太为国人所熟知的法国目的地,最近才通过一档综艺节目为大众所知的科尔马所在的阿尔萨斯地区。
绝对称得上是让每个旅人一想起它来都能唇齿留香的又一处绝美小众目的地。

要想真正了解这个大区,还得从法国东北部一条170公里的阿尔萨斯葡萄酒之路(Route des vins d'Alsace)说起。
*特产白葡萄酒

这条法国最为古老的葡萄酒酒之路,其实也不过始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说不上什么亘古绵远,但上天丰富的馈赠仍是让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
阿尔萨斯葡萄酒之路北起Marlenheim,南至Thann,沿途经过阿尔萨斯大区73个市镇,其中有67个都是葡萄酒产地,49个特级庄园零星分布在沿途。

若是沿着孚日山脉东面的盘山公路起起伏伏,那数不尽的葡萄田便会在所有来者的眼前铺展开来。
深处法国内陆的地理位置与孚日山脉的阻挡,让阿尔萨斯大区成为了法国全年降水量最少的区域。阳光充足,气候干燥,一早一晚较大的温差,让这里注定成为葡萄种植的优良片区。

应该有很多酒鬼对这里又爱又恨。
百公里的长路,沿途都是酒庄与葡萄田,简直就是老鼠掉进了米缸。但你偏偏不敢喝得太多,怕自己醉醺醺的根本没办法继续握着方向盘去往下一个目的地。

byins:@alsacestory
所以也许最好的方式,便是在这里挑选两三个小市镇,住上那么几天。
美酒自是可以尽兴的喝个够,也有得天独厚的绮丽风光供人慢慢欣赏。
Kayserberg
若是从下莱茵省的首府——德法混血城市斯特拉斯堡出发,慢慢悠悠开上个一个小时,便能到达法国人今年评选出的最美村庄Kayserberg。
到了这个地方,你就能明白为什么那么爱吐槽与抱怨的法国人会对这里情有独钟。

位于法国上莱茵省的Kayserberg被青山环绕,早晚的温差同长年的日照赋予了这个片区产出醇厚葡萄酒得天独厚的条件。
作为葡萄酒之路沿途最出名的产地之一,当地的2800名居民中,大多都从事着葡萄酒种植工作。好酒的朋友不妨预定上当地一两个酒庄细细品尝。

同整个阿尔萨斯大区的房屋风格一样,这里的建筑也以木筋结构的风格为主,德意志建筑的风情中包裹着法兰西的浪漫灵魂,家家户户门口都是不畏寒风开得正艳的鲜花。

小镇的名字意味着“帝国的高山”,不远处,依稀能见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城堡遗迹。
因为其处于上阿尔萨斯与洛林之间的战略性地位,历史上这里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
在霍亨斯陶芬皇室家族的统治之下,13世纪初期这里修建起了防御要塞,成了神圣罗马帝国重要的城市之一。

随着历史的发展,红酒与纺织业的兴起也曾让这里一度无比热闹与繁华。
但上个世纪二战的爆发重创了这里,临近德国的地理位置让它不得不在战争的初期就遭受了纳粹铁蹄的践踏。
所幸时光仍是最好的见证者与治愈者。一切都平息后,成了今天这幅宁静质朴,与世无争的模样。

贯穿整个小镇的主街以戴高乐将军的名字命名。
石砖铺陈的小路,始于村庄的一端,穿过市政广场,经过粉红色的老桥,一直到另一头衔接上车来车往的大道。

-建于十二到十五世纪的圣十字教堂L'église Sainte Croix
位于村庄中的Pont fortifité是一座建于1514年的防御性桥梁,它曾一度保护着这座小村庄不受附近他国的侵袭。
现如今,也只剩一条小河蜿蜒流过,只有红砖上斑驳的岁月痕迹镌刻峥嵘过往。

-byins:@luxknight_photographie

这个村庄也同样以圣诞集市闻名。
天寒地冻中,一杯温热的红酒与阿尔萨斯大区的美食下肚,大概也是人世间的又一桩美事。

byins:@xandana

Colmar
科尔马
距离Kaysersberg12公里的地方,就是《魔女宅急便》中小魔女在扫帚上堪堪略过上空的漫画城市科尔马Colmar。

这座城市的名气可远远大于它不到70平方公里的占地面积。
《中餐厅》中,它的美让赵薇、舒淇都留恋不已。

-腾讯视频
作古的老城区,浪漫的小威尼斯,鲜花簇拥的鱼市码头……
当二次元中的世界如油画版真实的展开在眼前时,这座城市的一草一木与一砖一瓦便都成了这幅画卷中不可缺少的构成元素。

科尔马坐落在孚日山脉脚下,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曾经在天主教统治之下的各类建筑:修道院,剧场,码头,运河……
城区内仍有着砖石砌成的古老城墙,不难看出,历史中的科尔马,也如整个阿尔萨斯大区一样,饱受战争的摧残。


科尔马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九世纪。
十三世纪到十六世纪间,这里也曾是德国神圣罗马帝国十城联盟的一份子。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这座城市一度飞速发展。在经历了十六世纪的神圣罗马帝国三十年内战之后,成了法国的一部分。
两百年后,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战败,科尔马再次成为了德意志帝国的领土,直到1918年一战结束,才重投法国的怀抱。

-图虫:琢也不成器
科尔马,斯特拉斯堡,或者是其他阿尔萨斯大区的城市村庄,都在几百年的历史变迁中遭受过战火的摧残,是德法曾经利益相争的牺牲品,但也因此得以同时保存两种对立又可相容的民族文化。
到了这个和平年代,也成了两国邦交与欧盟政治文化融合的典范。和平总是筑于血泪之上,从古至今从未变过。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丰富的人文遗产,让这座小小的城市成为了阿尔萨斯大区的葡萄酒之都。
科尔马也是美国自由女神像创作者巴托尔迪Bartholdi的故乡。
这位法国雕塑家的故居如今成了自己的博物馆,就坐落在钥匙街上,博物馆里陈列了他自己的诸多手稿与雕塑作品。

byins:@trannelob50
其实远不用去分清科尔马每条街巷或是建筑的名字。
因为当你真的置身在科尔马的老城之中时,阿尔萨斯独有的风情与万千滋味自然而然地就在家家户户的窗棱门缝中漫不经心地透露出来,处处如画,帧帧皆景。

byins:@sennarelax
Eguisheim
埃吉桑
沿着科尔马继续往南开上十几分钟,便又是一座深得法国人喜爱的小村庄埃吉桑Eguisheim。
这座不打眼的小村庄,或许是被科尔马抢走了太多风头,明明有着毫不逊色的鲜花与景观,却鲜少有国内的游人问津。

byins:@ournextflight
虽然鲜少国外游客,但这里可是多年备受法国人的好评.
什么“鲜花城镇”、“最美村庄”都不过是她玩儿剩下的,这里可还拿下过06年欧洲各国花园城市大赛的金奖。

要说历史,什么公元几世纪,什么神圣罗马帝国时期那就可太小儿科了,毕竟这里甚至能追述到旧石器时代。
1865年,考古学家们在这里的黄土层之中发现了尼安德特人生存的痕迹,而随着尼安德特人的灭绝,克罗马农人成为了来到这片土地的第一批移民。
*尼安德特人:一群生存于旧石器时代的人类
*克罗马农人:智人的分支

要说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的发展,那铺天盖地的历史记录,大概是开上个几十集的连载才能勉强说得完。
从公元前到高卢罗马帝国,再到今日的法兰西,若说这里才是法国历史真正的见证者,大概也没有什么好反驳的。

byins:@_share_the_moments_
埃吉桑坐落在葡萄酒之路靠南的路段,这里产出的白葡萄酒赫赫有名,曾一度受到英国与荷兰皇室的喜爱。
十五世纪,欧洲北部各大庭院所买进的葡萄酒大都产自阿尔萨斯大区,而其中最受欢迎的,莫过于埃吉桑、科尔马与斯特拉斯堡的佳酿。

产自埃吉桑的特级干白葡萄酒,如混合了水果甜味以及一丢丢肉豆蔻和胡椒辛辣味的Grandcrupfersigberg;或者散发着柠檬与西柚清香的Grandcrueichberg。
*Grandcrupfersigberg:特级Pfersigberg白葡萄酒
*Grandcrueichberg:特级Eichberg白葡萄酒

byins:@lagarenne_saverne
埃吉桑小镇以圣利奥(StLéon)喷泉与旁边的城堡和礼拜堂为中心发散开来。
说起来,从公元前发展至今,也是随着阿尔萨斯公爵Eberhard在此修建城堡,四周才渐渐地聚集了起来,慢慢发展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村庄模样。
相传这里也是罗马教宗圣利奥九世的故乡,他的部分遗物如今也安静的躺在小小的礼拜堂之中,供虔诚的教徒观瞻。

埃吉桑的房屋建筑显得更为古老,但破旧之中也是中世纪历史尘埃里遗留的奇妙美感。
如果要为这里票选出一个最著名的景点,除去圣利奥喷泉,便一定是小有名气的鸽子屋小阁楼了。
在网上打出PigeonnierEuigsheim这两个关键词,婚纱照,游客纪念照,明信片……什么花样都有,但这座位于两条分叉小径交汇处瘦瘦高高的木质小屋,是不变的背景与主角。

byins:@takemyhearteverywhere
说起来有趣的很,整个欧美地区文化对于女巫的存在似乎是普遍的深恶痛绝,但是埃吉桑当地似乎对着这种传说中的群体有着迷样的崇拜。
尽管这里也曾一度关押着被认为是女巫的无辜妇女们,但我们仍能在大部分埃吉桑的书店和纪念品店里看见女巫的纪念品与速成指南。

葡萄酒之路沿途近七十个市镇自是没办法一一细说,也许还有更多不为人知的美好城镇待如我们一般的好奇游人以一颗探索之心懵懂的去体味。

穿过满是葡萄田的山丘,行驶在孚日山脉的东边脚下,有些许晌午时分略为晃眼的太阳,也有随风四溢的酒味与果香。
170公里的路途算不上太长,但似乎到了此处的人们,都恨不得开得再慢些,好在这里能够呆上一段长长的时光。
灵感旅行家

三番习习
从巴黎到日内瓦,捷克到马耳他,旅欧五年的别处生活者,用文字记录旅程里的每一次奇遇。
文/三番习习
图/三番习习&山海观&网络
编辑/Liv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