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美术馆满墙的世界名画,你却只会说一句:哇这小圆脸太好看了吧?
面对美术馆满墙的世界名画,你却只会说一句:哇这小圆脸太好看了吧?
原创: 张鑫@上海译文新文本

傅雷( 1908 - 1966 ),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介绍工作,毕生翻译作品三十余部,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工于色彩变化。
傅雷先生年轻时受聘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美术史。《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是他在讲课稿基础上修改、补充而成的著作,《罗丹艺术论》则是傅雷的翻译作品,原作是法国记者保罗·葛赛尔记录的罗丹晚年对于雕塑艺术和历代大师的评述,也用作当时上海美专的美学讲义。
傅雷先生学养精深,作为翻译家,有人说“没有他,就没有巴尔扎克在中国”;作为音乐鉴赏家,他写下对莫扎特、贝多芬和肖邦的赏析;作为父亲,他写给长子傅聪的《傅雷家书》感动了几代中国人。

而这套《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和《罗丹艺术论》,我们是想作为一个“傅雷艺术启蒙系列”把傅雷先生的另外一面,展现给读者。
今天,我们将从这两本书的编辑角度,给大家介绍下出版过程中的种种。
哪张脸胜出?
设计师尚燕平老师最初给了两个方案,编辑室经过激烈的投票,最终选择了人脸的方案,既然是讲艺术的书,就让艺术作品自己说话。所以问题来了:究竟哪张脸能在封面主图大战中胜出?

一开始设计师提供的人脸方案和圆点方案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没有什么波折,这张脸出自拉斐尔的名作《美丽的女园丁》,年初在设计师家翻看图片的时候我们就一起感叹过这细致幽美的脸相,完全不符合现在对锥子脸的追求,但就像高乃依的名诗所说,有“一种莫名的爱娇,把我摄向着你”。

傅雷先生在谈论拉斐尔所绘圣母像的第九章里是这样描述的:
“这并非翡冷翠女子的脸,线条分明的肖像,聪明的,神经质的,热情的。这亦非初期的甜美而平凡的圣母,这是现实和理想混合的结晶……画家把我们摄到天国里去,可也并不全使我们遗失尘世的回忆:这是艺术品得以永生的秘密。”
嗯,大师就是大师,相比之下我们的“哇这个小圆脸太好看了吧”实在是很苍白。
比较波折的是《罗丹艺术论》主图的选择,最初用的是罗丹以情人 Camille Claudel 为模特雕塑的《思》。背景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卡米耶本人也是才华横溢的雕塑家,以她的美丽和爱情激发了罗丹的灵感,最终因为爱而不得进了疯人院。



但最终的封面上呈现的是一张可能大家都不太熟悉的脸——Helene von Nostitz。她是出身于外交官家族的德国贵族,1900 年第一次被介绍给罗丹时只有 22 岁。雕塑家那时正处在盛名的巅峰,之后他在托斯卡纳的乡间别墅为她塑像,抛弃了先前素描中温柔文雅的形象,而是专注于她扬起的脸上的表情——年轻女子的甜美与迷惘,甚至还有一丝倔强。

《罗丹艺术论》中,迷弟葛塞尔说身处 19 世纪到 20 世纪之交的罗丹是在助长现代生活的进化:
“你告诉我们,今日的人类应如何关切他的思想、他的温情、他的幻梦、他的热情的留恋……你看到的人群,无论思想家、活动家、慈母、少女、情人,各以自己的心魂作为宇宙的中心。”
很好,大师又把我们“哇这张脸好特别表情好现代”的感叹完美阐释出来了。
以上,设计师大大最终放弃了跟拉斐尔的圣母一样略微低垂、静谧凝神的《思》,而是选择了这张表情很有故事的扬起的脸。两本书上的两个女人,一个是 16 世纪的圣母恬静的脸,与古希腊人赋予他们神道的一般无二,另一个是 20 世纪年轻女子用以表白个人的欢乐与悲哀的脸,对比来看其实很有意思。
为什么选这些图?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里插入了 200 多幅高清全彩图片,但其实在编辑过程中,我从文字的内容延伸去看到的画作远在这个数字之上。过程当然非常幸福,但限于篇幅,做选择时就格外纠结。
首要的原则自然是根据文字的内容,图文对应,对于傅雷先生着重描述分析的画作,都插入了完整大图甚至局部图、跨页长图去展现。可以看几张美编小姐姐的版式样:

波提切利的《春》,为了让读者更容易进入那种轻灵幽美的意境,选了跨页大图的呈现形式;

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为了满足有心的读者研究每个使徒和耶稣的表情姿势的趣味,在跨页大图呈现全景之外,又额外截取了每个人的局部特写;
另外,不同画家、雕塑家对同一主题进行的诠释,也都特意拎出来放在一处供读者对比欣赏。

比如上面被放在一起的美惠三女神。拉斐尔以细腻的素描见长,鲁本斯胜在色彩和华丽背景的铺陈(俗称影楼风),而波提切利则是以清新空灵的氛围烘托出一种“幻乎超越的精神”(傅雷语)。
最后说说《罗丹艺术论》,我们不仅插入了罗丹本人的作品,也配了大量他所提及的历代大师名作,当中既有雕塑也有绘画,从中可以窥见不同艺术之间的贯通。

比较有趣的一点是,这本书中也收录了罗丹比较不为人所知的一面,他信手涂鸦的素描草稿,从柬埔寨舞女到日本女伶,姿态都很传神。

至于脱胎出来的作品,比如上面这种,嗯,像不像由读者自己去判断吧。
你以为你以为的不是你以为的!
如果说这本书前期的编辑过程是跟欣赏艺术的天堂模式(“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快乐,莫过于欣赏艺术。”——傅雷),最后的下厂跟样就是地狱模式。虽然美编小姐姐几乎每一张图都精修了颜色力图还原油画原来的色调,而且我们前后数码打样了三遍,调整细节,最后真正上机印的时候还是发现,你以为你以为的不是你以为的,颜色还是要一遍一遍的摸索和调试。

因为电脑的显色跟数码打印在纸上是完全两个概念,所以看到初样的时候落差还是很大的。为了展现出画的细节,美编把亮度整体提高了,三次数码打样,颜色有区别吗?有区别吧!有区别吗……无限循环。

铜版纸和艺术纸的效果对比,我们选用的这款艺术纸(右)不像铜版纸反光那么厉害,拿在手上更有质感,自带的光泽感更接近油画的色调和年代感。

我以童年时代(你确定吗?)看梁翘柏在快乐男声上弹特雷门琴的目瞪口呆看着师傅们在这个键盘状的东西上调色的过程,就真的很像艺术家搞创作。
然后,机器开起来,印刷的过程,就像,血泪工厂杀猪。

所有的跨页图的接口处都要拼起来对比左右的颜色是不是可以自然衔接……



总之呢,四天下来,印厂的师傅、印务小哥哥、美编小姐姐和我本人,见到彼此的表情都是这样,四脸冷漠。

说了半天到底长啥样?
前方多图预警,请充好值准备好流量





那么我开始念广告词了:艺术是人类热情的流露生命的自白上百幅高清名画雕塑图文精排让艺术自己说话裸脊锁线装订跨页大图完成呈现强迫症患者的福音致敬又热烈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贵又微妙又率直的灵魂,买它!买它!!买它!!!

THE END
相关图书推荐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傅雷|著
二十位艺术巨匠,二百余幅高清名画
中国人的西方美术启蒙书
授人以美慧而无虚浮之心

《罗丹艺术论》
[法] 奥古斯特·罗丹|述
保罗·葛赛尔|记
傅雷|译
罗丹思想,傅雷传译
行云流水,殊无沉闷之气
图文精排,让艺术自己说话
致敬“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
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的灵魂
上海译文新文本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在春天里,一起读书吧!| 一份春日书单 (15人喜欢)
- 因欢乐而怦怦直跳的心 | 毛尖评波伏瓦《青春手记》 (14人喜欢)
- 谁懂啊,编这本书的每一天都在笑!| 埃科《米兰讲稿》编辑手记 (8人喜欢)
- 在野蛮社会里,文明、美和善良都是罪 |《华氏451》 (7人喜欢)
- 八百公里的圣雅各朝圣之路,居然还是“欧洲最佳骑车路线”?| 《不朽的远行》 (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