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若英 | 从“为爱痴狂”到“我敢”
《2017RENE我敢刘若男演唱会》的圆满落幕,为刘若英为期2年,40多个城市,53场世界巡回演唱会画上了句点。

那个在我们记忆深处,独自唱着《为爱痴狂》、《一辈子的孤单》的温柔舒婉文艺女青年,而今以“我敢”之名,撕碎了一切粘在自己身上的标签,试图将另一个本我“刘若男”倾盘呈现。

“
以前,我也想象我、琢磨我、以为我、认识我,那是我吗?
后来,听着别人谈论我、猜测我、靠近我、认识我,那是我吗?
”



1
《最初的地方》
若将人生的齿轮倒转,家便不再是某个特定的地方,而是那段有亲人守护的温暖时光。
1970年6月,刘若英出生于台北。父亲是前海军舰长,母亲是韩国华裔。由于父母离异,刘若英三岁时被祖父母接至身边抚养。

刘若英的祖父刘咏尧与胡宗南、徐向前等同为黄埔军校一期的学员,祖母则是曾盛极一时的名媛闺秀。

“
小时候,祖父母能够给予我的东西,要远胜于父母给的。祖父那样的男人一直是我对男性幻想的全部;至于我的祖母,我觉得她是女性的典范。
”

很多人都说,刘若英长得并不惊艳,但却散发着一种得体与优雅的气质。如此气韵,与祖母的言传身教有关。
她出身名门的祖母,即使在耄耋之年仍坚持着出门必着旗袍、丝袜,每天阅读英文报纸的习惯。

童年时曾有一段时间,刘若英非常喜欢吃路边摊,这种行为被一生遵循“优雅”的祖母严令禁止。多番劝说无效后,祖母无奈之下,只好派家里的副官将路边的小吃买回家,盛放在精致的瓷器中,再拿给刘若英吃。
严格的家教不仅体现在言行举止的要求上,交友外出也有规矩。出于安全等因素的考虑,祖父很少让年幼的刘若英与小伙伴玩耍。因此,彼时刘若英的“小伙伴”都是平均年龄六七十岁的老副官们。

童年时的刘若英
“
我经常找家里近七十岁的副官陪我打羽毛球,或是请两位加起来一百五十岁的老人家,帮我拉起用橡皮筋串起的长绳。
”
由于缺少同龄的玩伴,童年时的刘若英还未学会与人相处时,便先学会了如何“独处”。
她会躲在家里的大壁橱中独自玩办家家酒,会和自己进行天马行空的对话,会将消极的情绪化解,静静埋葬。
“生命是孤独地存在”,是她幼年起就懵懂体会到的。

“
那是一幢宽宽大大的日式平房。现在大家都把老房子当宝,但当时的我,只觉得它问题挺多:漏水、老鼠横行、隔音不佳......遗憾年轻的我并不懂得欣赏它的美好。现在回想起来,总觉得心里尽是满满的温暖。
老房子早拆了,巷子里突然凹进去的一块地,现在成了小公园。摸得着的东西消失了,摸不着的画面还在脑子里。
”



2
《收获》
刘若英九岁起接触钢琴,高中毕业后遵循祖母为自己规划的人生,远赴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音乐系求学,研修声乐与钢琴演奏。
初次远离家长管制的生活,充满了新鲜与好奇。但这种兴奋很快便被独处异乡的漂泊无依感所取代。

从小就对刘若英疼爱有加的祖父母,要求她自己挣生活费。一时间,学业与生存的压力一并袭来。回首那段时光,刘若英说:“太苦了,经常哭到头痛、甚至呕吐。”

在煎熬了两周后,她向祖父母打了求救电话。
“把大学念完后才能够回来,不然死都要死在那里。”祖父一席“绝情”的话,斩断了她心中的退路。

一个床垫、一张桌子、一盏台灯、一个饭锅、一个热水壶和简单的餐具,便是她的全部家当。
白天上课,晚上在餐厅打工、教钢琴。这样的生活,虽然劳累但也充实,最可贵的是让刘若英发现了自己更多的可能性:
“
很大的转变是我觉得自己很独立,把我丢在哪里我都能活下去。
”
也正是有了这次“打破常规”的经历,刘若英懂得珍惜每一次挑战自我的机会。她不怕坎坷,而是怕垂老之际回想起自己的人生,过于顺遂,唯有“无聊”可以形容。



3
《成全》
在香港担任助理期间,罗大佑的这样一番话曾带给刘若英很大的触动:
“
在这个行业,你如果想存活,就必须要做到无法替代。
”
助理这一职业,做到无法替代谈何容易。但刘若英做到了。

有一位女歌手每次录音时的茶,都由刘若英来泡。某天刘若英因祖父过生日而告假,休假期间却突然接到电话:
“
歌手说其他人泡的茶都不对,你用的是哪一包茶?用什么水啊?
”
刘若英就是这样,用自己的真心,对待每一件事。一个认真做事的人是会闪光的。

从制作助理到影后、歌后,刘若英的人生飞跃,离不开“自我成全”,也离不开有心之人的 “推波助澜”:陈升将她带上演艺之路,张艾嘉帮助她走出事业的低谷。
1991年,因缘际会之下,刘若英结识了陈升。那时的刘若英既没有演艺圈所流行的那种美丽外貌,也没有娴熟的演唱技巧,并不被唱片公司所看好。但陈升却能感受得到她是用感情在歌唱。同年三月,陈升将刘若英带入滚石唱片公司,并收至自己门下。

担任陈升助理期间,刘若英学会了创作,偶尔也会去给人配声。此外,大部分时间则是在做扛道具、买盒饭、洗厕所等杂事。虽然身处唱片领域,但事业却并没有太大起色。
恰好,陈升的好友张艾嘉,正愁自己执导的新片《少女小渔》找不到合适的女主角。陈升便把事业不顺的刘若英引荐给了张艾嘉。

当刘若英穿着简单的白衬衫、牛仔裤出现在众人面前时,大多数人持怀疑态度,时任影片监制的李安都在想:“这么重要的影片,究竟要不要用一个新人?”但张艾嘉正是看中了刘若英不出挑却独特的气质,力排众议启用了她。
1995年,刘若英凭借“小渔”这一角色,获得“亚太影展最佳女主角”这一殊荣。由此开启演员生涯。

影片结束后,张艾嘉成为了刘若英的经纪人,帮她挑选剧本、寻找工作机会,一路护航,指引教导。张艾嘉的这番话,更是在演艺生涯中,一直鞭策着刘若英:
“
演员一生拍过几部片子不重要,但被人记得住几部片很重要。
”
为了让刘若英再走向更广的天空,1996年,陈升主动中止了与刘若英的合同。但坊间对二人情感的揣测与渲染从未停过。一档综艺节目,更是将当事人推到了风口浪尖。
此时,已是影后刘若英势头远超陈升。但当陈升出现的刹那,刘若英便一如曾经的小跟班般不知所措。

她将融入自己心血的专辑,半跪着送给师傅陈升。但他却并未接过,而是严肃地讲了这样一番话:
“
你不要把自己的专辑贸然送人,这不是名片,也不是你嫁入豪门的跳板。它是付出了我们的生命在里面的。
”

百感涌上心头,刘若英难忍啜泣。

主持人侯佩岑不禁问道:“老实讲你有没有喜欢过奶茶?”
陈升说:“你神经病哦,问这个问题。我不喜欢她,我帮她做这么多事?但那就像小孩子放风筝一样,奶茶已经跑那么远、那么远......那个风筝掉下来的时候,我们都没有办法接到了,我接不到了。”


刘若英的父亲曾对陈升说过:“谢谢你代替了我的角色,比起我,你更是一个称职的父亲。”
陈升的确在刘若英的生命中扮演了很多角色,似兄,似父,似朋友,似知己。这样的一份感情,很难用某个标签简而概之。只能说,这是一个美好的故事,它无关风月,关乎成长。它以偶然相遇为开头,以彼此成全为结尾。

“
你总会有九十岁的时候,我也会有八十岁的时候,到那个时候,我不奢望我的树长得比其他人高,也不需要长得跟其他人一般高,我只确定,我的树顶能遥遥见的着你的树顶就够了。
--刘若英为陈升《9999滴眼泪》作序


4
《我敢在你怀里孤独》
“刘若英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在大家觉得她该在情海中不屈不挠地奋战时,她勇敢地随缘独身数年。

在大家觉得她也许会 “一辈子孤单”时,她勇敢地宣布了恋爱的喜讯。
在大家觉得她该如影片所演四处漂泊时,她勇敢地组成了一个家,其中有她,有他,还有一个小娃娃。

在导演滕华涛的牵线下,刘若英与钟石相识相恋。与一般女子不同,即使在热恋期间,她也不会一天给他打很多电话,问他和谁在一起,在干什么;不会凡事都依赖他,而是给他很大的空间。

情人节到了,钟石工作繁忙,苦于无法挤出时间陪伴刘若英。于是刘若英便主动打电话告诉他,自己已经约了一个女朋友一起过节,不用他特地陪自己。一开始钟石还以为刘若英是在怄气,直到后来发现她是真的不介意,这才放了心。
没有男友陪伴,刘若英依然将独处的时光安排的分外惬意。她会一个人品咖啡,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在有阳光的午后享受美食......

将独处的日子过得如此有滋有味的她,并不在乎外界为自己贴上的“剩女”这一标签,也并不急于结婚。最后倒是钟石“急吼吼”地说:
“
我想和你生活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减轻我对你的牵挂,还有那种时时刻刻有可能失去你的担心,因为我觉得你很享受单身生活,这真是太让我害怕了!
”
热恋中仍不失独立与清醒。刘若英做到了大部分女子做不到的。

结婚后,钟石曾提议两人共用一间书房和书桌,但刘若英却坚持将两人的书桌分至屋内的对角处。如此一来,既维持了两人适度的“分寸感”,又可以在倾身侧首间看到彼此。彼此独立又相互牵挂。

不论是在人生道路选择上,还是处理两性关系中,刘若英都勇气十足,从心而为。她敢于不为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她敢于无视束缚自己的标签,她想自己所想,爱自己所爱。将日子过得“若英缤纷”。

“
无论买的车票对还是不对,无论这辆车要去哪里,我有没有座位,总之,出发就对了。人生旅途的探险好奇,总比一切都可预知要好玩多啦!
更何况,到目前为止,这趟旅程是精彩,并且继续令我期待的。
”

我敢,我是刘若英。

非非马写在后面:
奶茶刘若英,在每个文艺女青年或者女中年的心里,大约都是一个相当有分量的存在。
她和她的歌,与我们的成长记忆交融,合为了一体。
也因此,这样一个承载了太多私人化记忆的人物,她很难写。
这一篇是我们在读大三的实习生方子心写的。她主动提出要写奶茶,我不意外。她的趣味,一向“成熟于”她的同龄人。我只是好奇,一个二十出头的文艺女青年,看到的奶茶是怎样的。
她写到了奶茶的勤奋、认真、勇敢,对孤独的享受,对自我的坚持。
她从心里欣赏而今大声对着全世界说“我敢”的奶茶。
奶茶,当然是值得欣赏的。
只是,“刘若男”也好,“我敢”也罢,其实还不是我最理想中奶茶可以达到的境界。
一个仍有性别意识的人,还不是真正自由的。真正自由了的人,不介意自己的身体里住着一个男孩还是女孩。
一个彻底勇敢了的人,也无需再向全世界强调“我敢”。
当然,奶茶已经做得很好。她几乎是我最喜欢的女艺人了吧,带着文艺气息,对爱情与生活诚挚,不紧不慢,对世界有独立不从流的思考。
只是,她还可以再向前一步。
一如她自己所言,未来还有更多精彩,等着我们探索、抵达。
而你心里的奶茶,又是怎样的?欢迎留言。
最后,我想说,没有人必须要活成别人心中理想的样子。懂得不拿自己的标准要求别人,尊重与理解差异的存在,是成长与成熟的开始。我们在这里,只是交换一些观点,谈谈我们共同喜欢的人,并从中照见“自己”吧。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非非马FM(feifeima-uk)
